浅析大埔县茶阳花环龙的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的民间文学传承)

上传人:hh****pk 文档编号:281904137 上传时间:2022-04-2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大埔县茶阳花环龙的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的民间文学传承)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浅析大埔县茶阳花环龙的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的民间文学传承)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浅析大埔县茶阳花环龙的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的民间文学传承)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析大埔县茶阳花环龙的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的民间文学传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大埔县茶阳花环龙的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的民间文学传承)(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的民间文学传承与保护浅析大埔县茶阳“花环龙”的传承与保护绪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的民间文学的现状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的民间文学的保护策略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的民间文学的发展方向 历史渊源基本内容艺术特色传承现状 保护对策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无论身处何方,一句“龙的传人”,会让每一个中国人心生自 豪;一句“龙的子孙”,会让所有的中国人倍感亲切在我们客家地区,流传着不少有关 的龙的神话和传说。说起“花环龙”,又名草圈龙、骑墙龙、双龙抢珠,大埔花环龙是改进后的民间舞龙灯 活动,源于茶阳镇下马湖村的软腰龙”。大家都知道这是大埔县具有悠久流传历史的优秀民 间

2、艺术,最初源于茶阳镇下马湖村的“软腰龙”。花环龙属汉族龙舞,在大埔县的茶阳、青 溪、湖寮等镇流行,距今有100多年历史,它是大埔县优秀的民间艺术,又是大埔县乃至全 省知名的文化品牌之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茶阳镇被广东省文化厅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 家文化部社会文化图书馆司双双命名为“民间艺术之乡、“花环龙之乡,二00七年又分别 被列入省、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名录。一、历史渊源花环龙源于茶阳镇下马湖村的“软腰龙,(或叫舞龙灯)。早在清朝康熙年间,茶阳城里饶 姓居民“光禄大夫房下第十六世祖兆源公,到远离6公里的山区下马湖耕山种田,搭寮居住, 后逐渐定居,形成村落,到了十八世当人丁渐旺吋,为出于

3、每年春节,元宵回城祭祖的需要, 晚清秀才饶君滚模仿龙的图案将它画下來,用竹、纸编扎成龙状,组织村民舞龙活动,在村 内外四处游动。此后的每年春节元宵期间村民们便把龙取出来翻新,带冋城里饶姓宗祠祭祖、 赏灯,以舞龙庆贺新春,就这样年复一年,代代承传至今,它的流传历史达二百余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下马湖村龙队被迫停止活动。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 风给下马湖村龙队带来了恢复活动的机会。一九八o年元宵节,下马湖村龙队被邀至大埔 县城参加了县组织的元宵活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舞龙这一传统民间艺术,1980年 冬开始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县文化局文化馆文艺舞蹈辅导干部张广哲同志,带队來到下马 湖

4、村对民间传统的龙舞作了全而调查后,组织了民间制作艺人饶金昌等一批舞龙骨干及茶阳 镇文化站干部,对下马湖村“软腰龙”的制作、舞技、舞法以及伴奏音乐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和创新,并正式取名为“花环龙,从而形成了 “花环龙”这一别具一格的民间艺术奇葩。近年來,大埔县积极开展对民间文艺、传统工艺进行挖掘、抢救、保护和传承工作。花 环龙舞是在继承中原古汉族龙舞的基础上,吸取了我国民间舞蹈、古典戏剧舞蹈“刚中带柔、 柔中寓刚、刚柔相济”的特点。曾多次参加省市县大型文艺表演活动并获奖。二OOO年五 月,茶阳镇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社会文化图书馆司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花环 龙之乡)。2007年,花环龙被

5、梅州市、广东省公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二、基本内容1. 道具制作“首先是龙头。地处边远山区的下马湖村,由于受当地地理环境的制约,夜间舞龙时, 龙头、龙身内要有火光,为便于在龙头内插放蜡烛,把龙头设计得又高又大,额突、角钝, 既不美观又不逼真,单龙头就有30斤重,不便于舞动。改革后,龙头采用竹蔑扎,布包, 眼饱,龙头才6斤重,显得灵活轻巧,美丽逼真,威武雄健。其次是龙身,花环的编织。传统龙身竹扎,纸糊,花环用的是沙纸条,表面粗糙,且色 泽不鲜,经不起日晒雨淋;改动后,龙身用木架,竹蔑编扎,蒙上白布,加上油彩,外形美 观,色泽鲜艳;花环用竹蔑编扎后,扎上密密反光色纤维包装带,既耐用又光彩艳丽

6、。再次是龙珠制作,龙珠为圆形状,外形为红色,用竹蔑扎圆后,再包上红色彩布,加上 油彩,在圆的中间串上一根平衡轴,便于转动。另外龙服制作,龙服根据龙的颜色,分为红色和青色,红色配备红色龙,青色配备青色 龙。龙服采用客家人传统服饰制作。龙服上还印制龙的图案,体现平安、吉祥象征。2. 舞技舞法改革后的花环龙在继承中原古汉族龙舞的基础上,吸収了我国民间舞蹈,古典戏剧舞蹈 “刚中带柔、柔中寓刚、刚柔相济”的特点,以“文舞”、“软舞”为基调,使花环龙舞得娇柔婉 转,潇洒自如。一是:以“站、蹲、跪、骑、坐”独特的舞技舞法,既可临大小广场,又可登大小舞台, 还可以在室内厅堂表演;甚至骑上高墙,或坐于小桥上作舞

7、;既适合于山区活动,又宜于城 区表演;既富于浓郁的山乡特色,又具有新时代的气息。二是:空间优势,不拘场地大小,地势高低,长于向纵(空)施展,形成浓郁高山舞蹈 色彩。三是:传统的龙舞以舞“单龙戏珠”、“双龙戏珠”为主,改进后的花环龙,主要吸纳了 民间传统的“站舞”、“骑舞”的精华部分后,合成了花环龙的“站、“跪、“坐”、“骑”灵活运 用的独特舞法,其次是改单龙为双龙结合,突出合舞中的“双龙抢珠、“抢珠360度转动”、 “跳龙珠”、“多龙结合的环舞从双龙交差进行”“卧龙走圆场”、“单龙戏珠”、“川龙”、“盘龙” 等套路。“3. 伴奏音乐传统舞龙采取是用锣鼓作伴奏,改动后的花环龙,可以用锣鼓作伴奏,

8、而且还可以用咅 乐作伴奏,用锣鼓作伴奏时,它有高潮与低潮之分,高潮时节奏加快、紧促,掀起欢快的气 氛,同时在变换每个套路时,根据锣鼓节奏变换队形及舞法。用音乐伴奏,采用是汉乐伴奏 或大型音乐曲作伴奏。三、艺术特点1特点之一:飘逸洒脱。花环龙除龙头、龙尾外,中间为一节节圆筒状,节与节之间 扎着一大串花环圈,圈上扎着密密反光色纤维包装带,龙一起舞时,这彩色包装带就飘起來, 看上去宛如朵朵美丽的大花环在空中不停滚动,煞是好看。花坏龙龙头的设计比较精美,夜 间舞龙时,龙头、龙身内要有火光,而龙身是用木架,竹蔑编扎,蒙上白布,加上油彩,外 形美观,色泽鲜艳;花环用竹蔑编扎后,扎上密密反光色纤维包装带。龙

9、在起舞时,彩色包 装带就飘起来,看上去宛如朵朵美丽的大花环在空中不停滚动,煞是好看。而且整条龙表现 的威武雄健,气势夺人,给人留下了腾云驾雾之感。2.特点之二:威武雄健,气势夺人。改进后的花坏龙,造型美观,威武雄健,舞动时, 似巨龙追夺红色宝珠,飞腾跳跃,如入海破浪,飞冲云端,给人留下了腾云驾雾Z感。舞技 舞法上,改革后的花环龙以“站、蹲、跪、卧、骑、坐等舞技舞法为主,既可临大小广场, 又善登大小舞台,还可以在室内、厅堂甚至骑上高墙、坐于小桥流水之上作舞。既适于山区 活动,又宜于城区表演;既富于浓郁的乡土特色,又新添了时代气息。改革后的花环龙,既 可以用锣鼓作伴奏,也可以用音乐作伴奏,使舞龙气

10、氛跌宕起伏。在道具上,主要由龙头、 龙珠、舞龙服、腰带等组成。改革后的花环龙,分青龙和红龙,龙头灵活轻巧,龙身美观鲜 艳,龙服印制龙图案,体现平安、吉祥。经过不断改革创新,花环龙优秀作品层出不穷,主要作品有双龙戏珠、双龙出海、 群龙腾飞、双龙会、龙腾盛世、龙狮共舞、鲤龙会等等。七、传承现状“传”是民间文学的重要机制和发展动力。正是因为有了 “传”的可能性, 民间文学才能以动态而有力的形式横亘古今,遍布南北,世代流传,生生不息。 只要生命主体在不断地繁衍,社会文化不歇地更新,民间文学之河就不会干涸。 民间文学作为一类强调口头传统的民俗生活,“当民俗的传的特性被认识之 后,就会发现民俗的扩散、民俗

11、的稳定、变异、民俗的类型、规范、民俗的功能 以及民俗的区域性、民族性等等都不过是民俗传承这个本质特征派生的种种结 果。从这个意义上可以武断地说:没有传承就没有民俗。” 11谈起花环龙传承的现状,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花环龙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饶武昌满 脸自豪。“如今花环龙队伍里也有年轻人,不少人看到我们的表演后,都说要跟我们学习呢!” 他告诉记者,近年來,花环龙逐渐适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吸引了不少社会上的青年学习舞 龙。今年10月初,舞龙队在文化广场排练表演时,有个年轻的摩托车司机就主动向饶武昌 提111想学艺。“只要想学、愿意学,我都会毫不保留地教他们,这是作为传承人义不容辞的 责任。”饶武昌告

12、诉记者,除了舞龙,他还教有兴趣学习的人做龙,如今,不仅他的两个儿 子都成了能舞花环龙技艺的人,茶阳镇花环龙队伍里还有100多人全是他的徒弟。在大埔县委、县府的高度重视下,县文化局把民间艺术花环龙当作开展全县性文化活动 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经常分派县文艺股,文化馆文艺舞蹈辅导干部深入茶阳花环龙基地指 导工作。专门为花环龙撰写文字资料,编制花环龙的整套表演方案,同时,对花环龙道具制 作,舞技、舞法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提供艺术指导。一九八六年,茶阳镇党委、政府非常重视“花环龙”的培训工作,分派一名党委副书记 和宣传委员专抓,拨出一定经费,分別在下马湖村、角庵村、街道社区、华侨中学建立了“花 坏龙”培训

13、基地。并且还通过举办花坏龙文化艺术节,推动此项工作进行,舞龙队伍由原來 的中老年龙队,发展到青、少年舞龙队,舞龙骨干由原来三十余人,增至三百余人,舞龙骨 干遍及于茶阳镇的各个村落,成形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局面。茶阳镇把抓好全镇青少年花环龙活动作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重点,致力于培养青少 年后一代,建立了花环龙制作、活动档案资料,制订出花环龙培训方案,制作有音像教材, 花坏龙道具,为培训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了让舞龙技艺得以传承,茶阳镇政府也特别 注重对新人的训练,近年来,将华侨中学列为花环龙训练基地。镇文化站和龙艺教练饶武吕 等坚持到华侨中学的每一届各个班级的新生里挑选出舞龙的、打锣鼓的精壮小伙,定期培训, 挖掘花环龙队伍的新生力量,保持花环龙艺术的青春。如今,他们还到大埔县出家炳职业技 术学校组织一批女子舞龙队伍,培训她们学习花环龙技术,力求在客家文化山歌节上台表演, 将祖宗传下來的东西发扬光大,让花坏龙走出大埔,走向世界。八、主要成绩改进后的花环龙不但造型美观,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舞技舞法独特,表演艺术更是别 具一格;除多次参加县、镇举办的大型文艺演出活动外,还多次代表大埔县参加省、市举办 的各项大型文艺表演活动,取得了一定成绩。11乌丙安:民俗学原理,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11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