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发展趋势探析 学科教育

上传人:hh****pk 文档编号:281904050 上传时间:2022-04-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发展趋势探析 学科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浅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发展趋势探析 学科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浅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发展趋势探析 学科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浅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发展趋势探析 学科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浅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发展趋势探析 学科教育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发展趋势探析 学科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发展趋势探析 学科教育(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发展趋势探析论文关键词:公共体育课程;课程改革;发展趋势;高校论文摘要: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应从课程结构改革入手,充分考虑学科需要、学生需要和社会需要,形成多种形式交叉组合的课程结构群。课程设置应突破现有的平面结构,拓展多层次、立 体化的课程体系。1问题的提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 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新时期面对新课程改革的形势及教育部2002 年8月新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 简称纲要),高校公共体育面1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国际性教 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应遵循世界潮流,更新 思想,转变

2、观念,确立“终身化、民主化、个性化”的大体育观;与 健康教育、生活教育相结合,与未来社会接轨,逐步建立起学校、社 会、家庭体育相联系的新体制,这是新时期社会发展对高校体育课程 改革的要求,也是在新形势下全面展示体育育人功能的关键所在。因 此,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发展趋势的探析,有助于推动高校公共体育 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2研究对象与方法2. 1研究对象(1)参加2002年12月在北京大学举办的全国高校体育部主任培训班的各高校体育部主任及专家、教授,每所高校发放1份调查问卷 表,共发放55份,回收43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78. 2%。对全国58位课程理论专家、教授进行面对面访谈及电话、信函交流

3、,了解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存在的深层问题。共调查访问了全国101所高校。2. 2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逻辑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 方法,查阅了大量的有关论文及国内20余所高校的体育教学文件, 调查访问了全国101所高校的专家、教授及一线教师,在此基础上 对当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并对其 发展趋势进行演绎推理。3研究结果与分析3. 1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开设现状3. 1. 1课程目标体育课程的目标是体育课程编制的起点,是进行体育课程评价的 标准,也是体育课程实施的归宿。在调查中,87%的调查者认为体 育课程的主要目标是:锻炼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世界上许多

4、国 家在体育课程目标的定位上都重视学生身体健康的目标。美国学者提 出体育课程以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为目标,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向自 觉学习的方向发展。加拿大学者提出促使所有学生身体健康的目标, 通过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增强健康。日本则通过各种合理的运动 实践,在提高运动技能的同时使学生能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培养明朗、 健全的生活能力和态度,以及健康安全地参加运动的态度。德国要求 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能力,因为体育课程与知识、感情和操行这3 个领域密切相关,这就是学生具有的终身从事体育活动的本领。应该 说我国提出的两个层面(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5个领域目标(运动参与 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

5、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 是最全面具体的课程目标。3. 1. 2课程结构设置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占83. 7%的调查者认为,我国高校“课程结构设置定位混乱”,说明目前全国高校较普遍存在这个问题。部分 高校还是没有突破原有的课程结构,存在大纲限制过死,课程设置较 盲目,教学内容缺乏个性与特色等缺陷。问卷调查表明,目前国内高 校的公共体育课程类型大致有普修课、选修课、专项课、保健课、提 高课、重修课几种。从课程结构设置的情况可以看出:一年级普修、 二年级选项的课程类型占国内高校的4& 5%,虽然俱乐部制体育课 是当今国际体育课程发展的一个大趋势,但由于受国情和各种条件制 约,开设这类课的高校在国

6、内仍然为数不多(见表1)。当前课程改革 存在的最大误区,一是盲目性,不考虑区域特点、学校特色及学生需 要,盲目跟风,认为多开设几种类型课或多设置一些项目就是体现“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导致课程结构定位不清晰, 对要达到的效果和完成的目标认识不清。二是只重形式的改革,没有 把社会需要和学科内在性质和谐地结合起来,片面强调学生兴趣。3. 1. 3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内容是服从于体育课程目标的,为此体育课程 内容要综合化、多样化。调查中有学者认为体育课程的价值不仅在于 掌握某项运动技能,还特别强调,贯穿终身的余暇内容要给予保证; 解决以维护和增进健康为中心的身体问题,保障

7、终身学习内容和高质 量的体育运动学习能够顺利进行。运动项目是体育课程内容的主要素 材,很多情况下,不能把运动项目直接搬到课堂上去,因此就需要对 它进行加工改造,这就是所谓的竞技运动教材化。以体育课教学为基 础,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课内课外相结合,是新的教学体系所要求的。3. 1. 4课程评价体育课程评价是课程编制科学化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高 校体育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结构的设置、课程的内容与教学方法的 选择,都要以客观的科学评价为依据。当前在体育课程评价方面,有 以下3种情况:着眼于体育学习成绩的评价;综合性评价;着眼于体 育过程的评价。目前许多国家侧重将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结合起来。 实践

8、证明,只根据最后的体育成绩(结果评价方法)来评价体育教学, 往往是不够全面、客观的,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没有什么实际 意义。要注重从学习过程的角度看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幅度来评价体 育教学。体育学习结果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体育过程本身。把体 育学习结果评价与体育过程中的进步幅度评价结合起来是体育课程 评价的一个发展趋势。3. 2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思路根据纲要,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应进行整体改革,突破口应从课 程结构改革人手,本文将在原有课程结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科需要、 学生需要和社会需要,从形成多种形式交叉组合的课程结构群方面进 行探索(如图l)o上一页12下一页3. 2. 1体育

9、必修课实行弹性修学,限定学分体育必修课包括实践课和理论课,其主要任务是执行教育部纲 要,达到所设定的教学目标,修读规定学时与学分,不限学期。实 践课采取学校特色项目与学生自选项目相结合的方式,特色项目要求 人人必修,自选项目根据项群理论分为几个大类,但项目选择的宗旨 应是具有终身锻炼价值的运动项目,由学生选择每类中的任意一项修 学。根据学生体质评价测定的现状进行分析,确定运动项目,可以侧 重考虑有氧体能类项群中的某项运动。理论课包括健康教育、体育人文社会学、终身体育理论、运动处方理论、营养与保健理论等,通过讲座、答疑、多媒体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3. 2. 2体育活动课层次分明,全学分制管理in

10、:包括教学俱乐部与课外俱乐部两种形式,教学俱乐部包括限定选修课与任意选修课,限定选修允许弹性修学(即规定学分、学时,但 不规定修学年限),课程内容相对固定,侧重地区或学校传统特色及 学生有必要学习掌握的知识技能,属计划性内容。任意选修也有固定 学分,同样面向14年级学生,但其宗旨是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个性、 兴趣、爱好和特长,开设的课程完全由学生自选,属指导性内容。课 外俱乐部指各运动项目的单项俱乐部,纳入学生学分管理,由校体委 直接领导,学生社团与体育教学部共同运作,体现多层次的立体互动 性。各单项俱乐部均可按水平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是以发展学生体 育特长,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目的,相当于各个单项

11、的校际最高水平, 可代表各院、系参加各类竞赛。第二层是面向大部分学生,以健身、 健美、娱乐为目的。第三层是以体育困难生为对象,以提高他们的基 本运动素质和对体育的兴趣为目的,各层次的俱乐部都应有教师指导 和活动内容、计划等,应建立相应制度。3. 2. 3辅修课面向市场,提高人才竞争力考虑开设两个专业的辅修课程,为社会培养综合型的“通才”, 主要面向体育特长生和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两 个专业。社会体育的发展已逐渐走向生活化、科学化,而我国体育人 才结构中社会体育人员最少,据资料显示,每7000名参加锻炼者中 才有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社会体育的迅速发展与现阶段社会体育专 门人才的

12、严重不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也为高校体育人才培养提 供了一个全新的空间。3. 2. 4康复、保健课定位明确,为终身体育服务根据纲要改变传统保健课的教学对象、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 除了体弱、残疾的学生可以参加学习外,对康复体育有兴趣的学生也 可以选修。结合运动医学、康复医学的专业知识,向学生传授“体医 结合”的体育保健、体育医疗、体育康复三位一体的系统知识,导入 保健按摩师的技能教学,解决传统保健课教学难这一高校体育教学中 的“老大难”问题,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并科学养护,还能用 所学知识服务社会。将来应在康复体操研究上加大力度,使不同类型 的保健对象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3. 2. 5特长

13、学生的专项运动训练课具有多重效益,发展空间较纲要规定:应把校运动队及部分确有运动特长学生的专项运 动训练纳入体育课程之中。和传统的课程观念不同,新模式体系中特 长学生的专项运动训练课纳入课程管理,全国各地不少成功经验证明 了 “体教结合”是有效推动学校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举措。笔者就此 项问题对专家进行问卷咨询,招收特长学生的各高校的专家,大体上 认同以下几种管理方法:(1)适当延长修学年限,相对集中专业,统 一管理。开设第二学位课程,拓展将来的就业渠道。将运动训 练、竞赛与学分、成绩挂钩,优胜劣汰。不少高校目前虽有招收特长 生的政策,却没有很好地开发、利用这一资源,应切实制订出相关政 策条文,

14、提高高校的竞技运动水平,带动高校体育的普及与提高。而 且,特长学生进入高校和课堂,还有一个隐性的效益,它可以成为高 校对外交流的窗口,提高学校知名度。3. 2. 6跨校精品课宜发挥学科优势,体现社会化跨校选课的设想是受美国大学体育联合会竞技体育项目竞赛联盟 的启示,以地理位置为界限,由学校规模相当、学术水平相近的若干 高校组成高校选课系统,由各校推出自己最有影响力的课程,也可以 由多校联合推出某一门综合类课程,供各成员学校互开互选。根据目 前形势,各省都在规划筹建大学城,哪所学校抢占先机,就会在将来 的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稳固与扩大自己的品牌优势。从高校的办学 特色及学科构成分析,这方面的潜力是不可限量的。例如,可以与地 理、旅游等专业联手,开设体育旅游、野外生存、定向越野等新兴课 程,这是我们的优势,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潜力, 将精品课推向市场。4结论与建议(1) 要全面贯彻纲要,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必须进行新一轮的 整体改革。(2)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应从课程结构改革入手,充分 考虑学科需要、学生需要和社会需要,形成多种形式交叉组合的课程结构群。(3) 体育课程设置应突破现有的平面结构,在充分考虑学校向综合性大学转型需要的前提下,拓展多层次、立体化的课程体系。上一页12下一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