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构建法”解材料题历史材料解析题是检测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的一种常见题型历史 材料来源广泛多样,需解析的问题通常综合性较强,所以我们通常感到此 类题目解答起来比较棘手本文结合具体例子,依据材料提供的时间空间 及概念的内涵外延等有效信息,用“构建法”解答问题一、利用重要时间点,合理地生成问题的答案例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自中世纪晩期开始,乡村手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在英格兰东部、 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快速发展商人发放原材料,冋收产品,销往海内外, 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为“原工业化”在此基础上发展起 来的“工厂”,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16世纪初,纽贝里的一家毛纺织“工 厂”雇用了 1140名工人,其中近三分之二为妇女和儿童海外市场的需 求大大地刺激了此类“丁厂”的发展,英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毛纺织品生 产和出口国,1700年毛纺织品占国内出口商品的70%棉纺织业作为新兴 行业随之兴起,其他行业也迅速扩张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 要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摘编自[英]E?E?里奇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 段及阶段性特征。
解析首先明确要回答两问,其中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 段划分是关键,因为后一问的答题内容由此决定其中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应该集中反映生产力发展的程度19世纪中期英国基本上完成工业革 命,成为一个工业国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 纺纱机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划分就明确了它们 阶段性特征可以以时间为界限,从生产形式、组织管理方式等方面分析答案 阶段:“原工业化”;工业革命(工业化)阶段性特征:“原工 业化”阶段:手工工场快速发展;商人参与;使用雇佣劳动工业革命阶 段:大机器生产;需要大量资本;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 阶级点拨 解答主观题要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审题先要明晰所要回答的 问题,再提取材料中重要信息,最后根据要求形成答案在历史材料中, 可能莫中涉及的时间点较多,这就要找出最重要的时间点,结合这个时间 点对这一时段中出现的史实进行梳理如本题中19世纪中期对英国意味 着什么,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国内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统治结构等 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时间性是历史学科的主要特征,对平时学习中接触到 的一些重要的时间点,我们需要认真归纳整理。
二、依靠空间的解读,正确理解与回答问题例2阅读下图,回答问题① 1939年8月规定线② 1939年10月分界线③ 波兰二战后边界线][布列斯特][德][国][华沙][苏][联][格但斯克(但 泽)][①][②][③][③](1) 根据上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图中①、②两条界线形成 的主要原因2) 根据上图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波兰东、西 部边界线的确定解析 本题意在考查读图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题,要 対地理位置进行梳理并联系二战的基础知识作答,实质上是对二战中苏德 互不侵犯条约、苏德分占波兰等知识点的考查第(2)题,要着眼于“评 述”,一要分析二战后边界变动的原因,二是要看到其局限性,如强权政 治色彩答案(1)界线①:德国准备发动侵略战争;苏联自保;苏德签订秘 密协定,分割波兰;界线②:苏德分别侵入波兰,波兰亡国;苏德分占波—:o(2)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徳国战败;战胜国人国决定欧洲边界变更; 使波兰边界得以稳定;带有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点拨通过提供的地图,并结合图例,迅速找出涉及的相关历史知识 点本题中的德国、波兰、苏联三国边界限的形成与一战、二战有密切的 关系,并且它的变化集中体现了相关国家的实力与国家利益。
在空间位置 的解读中,把历史元素合理地构建,形成答案另外一战、二战的具体知 识目前虽属于选修内容,但它们深刻地改变了世界,而且与必修内容联系 紧密,我们学习时应特别留意三、根据丿力史概念,明确答案构成耍点 例3阅读材料,冋答问题材料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 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 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 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 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 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相依为命久矣——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木主义发展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Z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 点、解析要紧扌II问题中限定条件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要回答的核心语 是“发展的特点”在材料中可以找出官营作坊、城镇附近农户、私营机 房等,但题目的答题提示为“概括指出”,照抄不行,需要整理中国古 代手T业的包括官营、民营、家庭手T业三种类型,概括出来,答案就形 成了。
答案 官营手工业衰落;家庭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民营手工业发展 迅速;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业作坊产生(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仰关系)点拨 在材料解析题设问中,对概括归纳的能力耍求较高,属于难度 较大的题目合理的抓住题目中的关键的信息,如本题中的明清手工业, 要结合中国古代手工业的概念,在明确其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思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來华,与 徐光启等人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和水利等近 代科学技术介绍到中国,把儒学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陆续设立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和译书 机构90年代中期,梁启超收集部分己译西书目录,按西学、西政等编成 《西学书目录》,并指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1) 依据材料一,概括当时书籍翻译的特点2) 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后期翻译活动出现变 化的原因1) 特点:以西方传教士为主,西学东渐趋势明显;中西学者间密 切符合,中西文化交流互动;中国欧洲的翻译侧重点不同2) 原因:鸦片战争,特别是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加深; 洋务运动的开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瓦解中国自然经济,促 成经济结构、阶级结构等的变化;西方思想的不断传入;中国向西方学习 经历山“器物”到“制度”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