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维的诗画结合谈小学美术“诗与画”结合的教学方法

上传人:hh****pk 文档编号:281881079 上传时间:2022-04-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王维的诗画结合谈小学美术“诗与画”结合的教学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从王维的诗画结合谈小学美术“诗与画”结合的教学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从王维的诗画结合谈小学美术“诗与画”结合的教学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从王维的诗画结合谈小学美术“诗与画”结合的教学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从王维的诗画结合谈小学美术“诗与画”结合的教学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王维的诗画结合谈小学美术“诗与画”结合的教学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王维的诗画结合谈小学美术“诗与画”结合的教学方法(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王维的诗画结合,谈小学美术“诗与画,结合的教学方法小学美术论文从王维的诗画结合,谈小学美术“诗与画”结合的教学 方法城南镇第二小学曹林峰摘要王维在他的山水画中开了借物咏情的先河,把 画境与诗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标志着山水画的巨大进步。 而当代小学美术教学中,要求美术课程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 切相关,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利用美术学科表现手段丰富的优势,把 诗与画融洽结合,为这些千古流传的古代文学找到了视觉的 依靠。使学生在枯燥的诗词学习中找到学习乐趣,从而培养 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关键词王维诗与画审美意境 教学美术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

2、体之一,运用美术 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 行为。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图像作为一 种有效而生动的信息载体,越来越广泛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 中。而古诗则是中华民族最精华的文化之一。如果两者的结 合,则可以使古典文学和现代艺术相联系,从中培养学生的 探索发现精神,在此又以学生的为主体性,克服了以往以教 师讲述为主的弊端,积极探索教育教学的多样化。唐代诗人王维在文人画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被 董齐昌誉为“文人画之鼻祖”,他的诗中追求画意,画中追求 诗意,诗画交融辉映。诗情与画意有机的结合,为世人创造 出了更为广阔幽远的艺术空间。王维自小就学习诗画,在他的大脑

3、信息中,储存了大 量的自然的美的影象,跳跃着活生生的事物和景物。当他把 这些脑中的意想转化为诗中的形象时,仿佛有现实生活那样 的真切;尤其是那些山水诗,由于如实地再现和表现了自然 风光,因而显示出像画一般的逼真性,形象性。可见王维是 有所师承并经过写诗作画的训练的。用今天的通俗话说,画 画,王维是专业出身;因而他把绘画技艺带入诗作中,使诗 显示画的空间性、直观性,是易如反掌的事情。这些多为王 维将来的诗画结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有了儿时的基础, 才成就了将来的王维,从小的诗与画的学习,为他在诗画方 面的开拓创新埋下了伏笔。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评论王维 (摩诘)的蓝田烟雨图时说:”味摩诘之诗,

4、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即所谓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诗画作为两门艺术,各有长处与短处,两者结合起来,便能 取长补短。画表现的事物直观、具体、真实、便于领略,但 它要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只能选取某一瞬间的静止状态;而 诗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有无尽的遐想空间。把诗 与画结合起来,可以使静止的画面活跃起来,画面的容量膨 胀起来。而诗也有了形象的凭借,想象的依托,因此,诗与 画的结合使二者交相生辉。古往今来,诗是我们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是 我们应当继承的最为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小学语文教材中 精选的每一首诗都向我们展示了它特有的韵致和境界。古诗 色彩的美,突出了诗的意境美

5、。带领学生走进古代艺术殿堂, 去体会古诗的色彩美,让学生由直观到抽象的多层次的学习 中,对诗中所表现色彩有更清晰的印象,轻松自如地进入诗 中画面,体会诗中意境。诗与画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有着密切的联系。“诗人 与画手,兰菊芳春秋。又恐两皆是,分身来入流。”(苏轼次 韵黄鲁直叔伯时画王摩诘)即绘画与诗歌,春兰秋菊,各 有千秋。然而,在科学技术和艺术创作高度发展的今天,绘 画与古诗也冲破了各自的局限,相互融合,互为补充,相映 生辉,形成了艺术门类的”交集”现象。儿童诗配画是这种“交 集”的升华,在课堂上,诗配画的教学过程就是诗与画的“融 合”过程,是孩子想象、再创造的过程,是扩散性思维能力又 一次提

6、升的过程。作为一名美术老师,我尝试了诗画融合的教学方式。 就像王维一样,从小培养学生“诗与画”相辅相成的思想,这 样不光能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韵,更好的感受古诗的情境, 更能让学生感受到绘画的趣味和画的意境。一、朗读感受法在绘画教学中,可以用“朗读技巧”作为一种教学形式, 通过品词析句、反复诵读,调动学生生活积累,将语言文字 中包含的形象和画面进行“复制”或再创造。美术新课标 中提到,美术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 文化学习的层面。而朗读可以使学生可以体会到诗中的情 境,加深对诗文的理解。如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终断楚江开,碧水东流 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帆边来。”先有感

7、情的诵 读,让学生体验诗文中的情景,了解当时的情感满怀激 情。一边讲解,一边找出其中描绘的具体景物“天门、楚江、 碧水、青山、孤帆”,再找出隐含景物“红日、诗人”,动静结 合,在纸上绘制简洁的画面,再师生共同讨论完善画面,女口: 表现长江的磅礴水势,该如何在体现,天门山夹江对峙的险 要如何表现,学生会热情高涨,给你许多意见,一边示范, 一边讲解绘画时的注意点,很快学生就会乐在其中,从而激 发他们的表现欲和创造力。二、身心感官法所谓身心感官法,就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多种 感官,运用多种方式品味诗中画面美。即发展学生的感知能 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感知觉是思维的必然前提。形象思维是 一种重要的思维

8、方式。在学校体系中,大多数课程都是建立 在抽象符号的基础上,而美术课程则更多地让学生接触实际 事物和具体环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从而向思维 提供丰富的营养。美术课程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 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一首脍炙人口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 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其中“红”、“绿”、“白”、 “清”等词能引起视觉上的美感,“歌”有听觉感受,“浮”、 “拨”等动词有触觉感受。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运用眼、耳、 鼻、皮肤等多种感官去感受,并运用“说、学、逗、唱、演” 等多种方式,学生就能更轻松愉快地感受到诗中有声有色、 有静有动的有趣画面了。然后讲解画面的组成

9、,女口:从视觉 分析,鹅是由那几种颜色组成的,水是什么颜色,从而带动 学生的思考,周边环境的颜色是由那些组成;听觉分析,鹅 的嘴巴会如何的样子,从而带动思考,鹅脖子是怎样的动态, 如何绘制;触觉分析,鹅当时是以怎样的形态在水面上的, “拨清波”又是如何的一个状态,水面会出现怎样的现象。这 些都会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在大脑里面有一个总体的构 图,从而有利于学生能胸有成竹的绘画,增强美术的生活感。三、表演绘画法把握情与景的统一,虚与实的结合,来引导学生走入 诗境,感受诗情,以得到美的感染,并以表演的方式,表演 出诗文中的行为。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增强美术活动的乐趣, 并获得学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10、如宿新市徐公店描绘的是一幅村童扑蝶图:“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它生动地表现了孩子们天真活 泼、充满了童趣。学生上台来演一演:阳光灿烂一天,菜 边围着稀稀疏疏的篱笆,一条小路弯弯曲曲,伸向远方。树 枝上的花已经落下了,嫩绿的叶子缀满枝头,微风轻拂,树 影班驳。黄黄的蝴蝶飞着儿童追赶着蝴蝶飞入菜 花菜花旁的儿童引导学生入诗境演一演,感受这一 连续的动态画面,然后让学生抓住演员的瞬间,以速写的形 式把画面表现出来,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绘画能力。四、绘画表现法 诗配画的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尝试用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方法,体验美术绘画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 持久兴趣。在美术的学习过程中

11、,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美术的基本素养。如何用美术学科中的各种 表现手法来渲释这些内容丰富、表现手法不一的诗。采取美术教材中为不同年级学生制定的、适合不同年 龄学生表现的绘画方法,引导学生去表现,女口:国画、水粉 画、线描画、连环画、速写等等。学生可为诗中经典的一句 配画,也可为整首诗配画,可以一句诗一幅画,整首诗一本 画,也可以整首诗配一幅画。教师不应设置框架限制学生想 象,在配画过程中,教师应在旁细心的指导。有些诗的描写中会出现四季景象和五彩颜色,教师可 以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把一些诗中自己最喜欢的物体进 行形象加工,并把这些形象作为图案的基本要素,图案可分 为适合纹样、四

12、方连续纹样、二方连续纹样根据内容的 不同选择图案的表现方法。引导学生对一些比较有教育意义的诗进行生活场景的 制作,通过小组合作一组作品或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形象进行 创作,如用瓶子、易拉罐、纸盒、彩色卡纸、皱纹纸等一系 列材料制作小动物、人物,设计各种与诗文息息相关的物品 等,做好后可利用这些东西进行情景游戏,让学生从快乐的 学习制作中了解古诗配画的趣味。综上所述,自王维揭开了诗画结合的序幕之后,人们 越来越觉得诗与画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说明我们的绘 画教学应当充分理解古诗的诗意,利用绘画技巧来引领学生 认识美,领悟美,欣赏美,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绘画能力、审 美素质及思想素养的目的。参考文献:、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 大学出版社,2001、小学儿童诗配画教学中的生活德育渗透,程红梅,2007、唐代美学,王明居,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