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甘肃“一诊”生物试题成绩分析谈二轮复习备考策略

上传人:hh****pk 文档编号:281880201 上传时间:2022-04-25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3.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甘肃“一诊”生物试题成绩分析谈二轮复习备考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从甘肃“一诊”生物试题成绩分析谈二轮复习备考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甘肃“一诊”生物试题成绩分析谈二轮复习备考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甘肃“一诊”生物试题成绩分析谈二轮复习备考策略(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 甘肃“一诊”生物试题及成绩分析谈二轮复习备考策略刘德旺一、2012年甘肃省第一次高考诊断考试生物部分考查范围1细胞(6分)第1题考查胰岛B细胞功能;原核细胞(谷氨酸棒状杆菌)基因的位置;原核细 胞(硝化细菌)代谢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间接考查了细胞呼吸;以及细胞的癌 变、衰老。题型为选择题。2. 新陈代谢(23 分)第 2 题,31, 32 (1)、(2)、(3), 331考查了新陈代谢与酶中影响酶促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 的关系,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无氧呼吸(酒精发酵),微生物与发酵工程,生 物固氮。题型以选择题和简答题形式呈现。3. 生命活动的调节(12分)第4题,331

2、1 (1)、(2)、(3)考查了免疫调节的基本问题的分析、判断和神经调节中兴奋的传导。4遗传和变异(13分)31 (1)、34概率计算占2分遗传学考查了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方式的判断,伴性遗传以及基因自由 组合定律的实质。生物的变异考查了高产青霉素菌种选育的方法(1分)。5. 生物与环境(10分)第5题,32 (3)、(4)o二、试题特点突出了主干知识的考查,选修内容比例适中,试题难度梯度合理,注重考查 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体现了考试大纲的精神,实验题突 出了实验方法和实验思路的考查。答案的文字表达量适中。三、考试情况通过阅卷到最终考试成绩的分析,我们发现了一些共性问题,

3、主要是:1选择题成为决定本次学生考试成绩高低的关键因素理综生物选择题30分,5个题目涵盖了 17个重点知识,其中第4题考查对 有关免疫现象描述的判断,问题比较具体,其余题目都呈现出了一定的综合性。 如选择题第3题,考查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相关知识点有幼叶生长过程中 物质的含量变化,青霉菌群体生长曲线,环境剧烈变化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影 响,种群数量与种群特征的相互关系。从答题来看,能够夺取满分的学生寥寥无几,分数集中在了 1218分,而出 错的原因,就是一些学生说的“差一点”。表现在要么就是对一些概念模糊,要 么就是对题目的问题和图形所表示的意思不能有效对接,思路不畅,对-定的和 未必的观

4、点辨析不清,特殊牛物、特殊细胞的特殊点考虑不全。2非选择题中实验题并未拉开差距,而应届牛在遗传题简答上可用惨不忍睹 来形容,表述不规范、不简洁,意思不明了,抓不住得分点表现非常突出。3表格分析题,不能将表格数据和题干提示的信息有效结合,对数据中的最 小值、最大值等特殊值含义理解不准,对数据变化规律描述不够精确。4. 与新陈代谢有关的题差异不太明显,由于生物与环境的知识刚刚复习 完,学牛出现的问题较少。四、下一步复习采取的措施1.按照二轮复习应达到的知识和能力目标,进一步夯实基础,打牢双基,将 知识间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章节进行合理的综合,归纳、整理形成网络。提升学 牛能力。2在知识的复习上,以习

5、题带动复习,由习题归纳复习目标,由习题总结知 识、规律。以学牛为主体。知识体系、解题规律、方法都应该由老师引导学生进 行总结。3专题训练目标明确,抓好限时训练和规范答题,题型体现基础性,针对性, 灵活性,层次性和综合性,加强训练过程监督,了解学牛做题情况,提高训练效 率。同时,在限时训练的基础上,让学生回归教材,反复研读。4.落实好讲评,一定要在学生做完的基础上讲、要在了解学生解题情况的基 础上讲,避免简单提示,避免一般性修订答案,避免就题讲题,提高讲评的效率。5认真吸取木次考试中,优秀学牛成绩不够理想,偏离预期较大的教训,进 一步关注优秀学牛知识的薄弱点和死角,进一步关注他们答题中存在的问题,将 一些易混的、陌牛的、遗漏的知识分情况弄懂弄透,使他们答题有理,有据,变 “差一点”为“一点不差”。6. 在答题规范性方面,让学牛了解答题常识和掌握表达技巧,在答题常识方 面要求学牛字迹工整,书写规范,严格按格式书写,在表达技巧上,要点精炼、 准确和清晰,有连贯性,学科术语要准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