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药-期末复习总结

上传人:hh****pk 文档编号:281879416 上传时间:2022-04-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72.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药-期末复习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临药-期末复习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临药-期末复习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临药-期末复习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临药-期末复习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临药-期末复习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药-期末复习总结(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绪论1临床药理学:研究药物与人体相互作用规律,是为临床合理用药奠定基础的学科。2 临床药理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1)研究内容:安全性研究;临床药动学研究;临床药效学研究。(2)学科任务: 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新药的临床研究与评价;市场药物再评价;治疗药物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监察。3. WHO提出的合理用药基本原则(八字方针儿安全、直效、经迸、规范。第四章治疗药物监测治疗药物监测(TDM):是在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的原理指导下,应用先进的分析技术, 通过测定血液或其他体液中的药物浓度,从而用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达到提高疗效、避免 或减少不良反应的目的。2. 有效血药浓度范围:是指最

2、小有效浓度(MEC)与最小中毒浓度(MTC)之间的血药浓度,临 床上常将此范围称为药物治疗窗。3. 治疗药物监测的指征(并非所有患者或药物都必须开展TDM):(D治疗指数低、毒性大、安全范围较窄的药物;(2)体内消除按非线性药动学进行的药物;(3)患有肝、肾、心脏等疾病;(4)治疗作用与毒性反应难以区分;(5)合并用药;(6)需要长期用药的患者;(7)血药浓度个体差异大,具有遗传差异的药物;(8)其他:常规剂量无效及常规剂量下出现毒性反应时、对儿童及老年患者用药等。4. 治疗药物监测的临床意义:(1)指导临床合理用药;(2)给药个体化;(3)药物过量中毒的诊断;(4)确定合理的给药间隔时间;(

3、5)药物遗传学监测;(6)判断患者的用药依从性;(7)医疗差错、医疗纠纷的法律依据。第六章药物不良反应与药源性疾病1. 药物不良反应(ADR):是指药物在预防、诊断、治疗或调节生理机能过程中,在正常剂量下 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对机体有害的反应,但排除治疗失败、药物过量、药物滥用、不配 合治疗和药物误投。2. 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是指在使用医药产品过程中,患者身上发生的不期望出现的经历,它包 括药物不良反应和其他与处方开具、调剂、发药或给药有关的事件(包括药物误投)。3. 美国FDA对重度药物不良反应的详细阐述(FDA Serious ADR):(1)致死的;(2)威胁生命的; (3)需要住院治

4、疗的;(4)延长住院治疗的;(5)致残的;(6)致畸的;(7)需要进行干预治疗防止出现永久性损伤。4. A、B型不良反应特点的比较:项目A 型 ADRB 型 ADR与剂量关系相关,与剂量成正比,药理作用增强所致无关,由遗传药理学变异引起可预见性可不口j发生率高低死亡率低咼预防调整剂量避免用药治疗调整剂量停止用药5. 我国最常用的ADR监测方法:自发呈报系统(SRS)。6. 药源性疾病:是指由药物作为致病因子,引起人体功能或组织结构损害,并且有相应临床经 过的疾病。第七章药物滥用与药物依赖性1. 药物滥用:是指与医疗目的无关地反复使用能成瘾的药物,用药者采用自身给药形式,导致 发生精神依赖性和身

5、体依赖性,造成精神混乱和产生一些异常行为。2. 药物依赖性:是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所造成的一种精神状态,有时也包括身体状态,它表现 出一种强迫要连续或定期使用该药的行为和其他反应,为的是要去感受它的精神效应,或是 为了避免由于停药所引起的不适感。3. 依赖性药物的分类并举例:(D麻醉药品:阿片类:吗啡; 可卡因类:可卡因碱; 大麻类:印度大麻。(2)精神药物: 镇静催眠及抗焦虑药:巴比妥类、BDZ类; 精神兴奋剂:苯丙胺类、咖啡因; 致幻剂:麦角酸二乙胺。(3)其他:酒精、烟草、挥发性有机溶剂等。4. 其余小知识点:(1)药物依赖性可分为躯体依赖性和精神依赖性。(2)有精神依赖性不一定有身体依赖

6、性,有身体依赖性一定有精神依赖性。(3)太麻类对人体产生明显的精神依赖性,但无躯体依赖性和耐受性。第八章药物相互作用1. 药物相互作用:是指某一种药物的作用由于其他药物或化学物质的存在而受到干扰,使该 药的疗效发生变化或产生药物不良反应。2.3.(2)(3)1. 新生儿与婴幼儿用药原则:(1)选择合适的药物;(2)(3)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4)(5)个体化给药及监测;(6)计算好适当剂量;选择合适的剂型;慎用对新生儿特有反应的药物OI P L| BA L|mbAI I _ m I二 II PL! P H1 _ k mi .二二4. 什么是联合用药及其意义:(1)联合用药:是指同时或在一定间隔

7、时间内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2)联合用药的意义:提高药物的疗效; 减少药物的某些副作用; 延缓机体耐受性或病原体耐药性的产生。5. 药物相互作用的四种类型:相加作用;协同作用;增强作用;拮抗作用。6. 药物相互作用的三种方式并举例说明(选择填空题):(1)药代动力学方面的相互作用: pH的影响:水杨酸类+碳酸氢钠,使水杨酸类吸收减少; 离子的作用:四环素类与铁、钙、镁等阳离子形成难溶络合物.疗效降低; 胃肠运动的影响:甲氧氯普胺加速胃排空.药物很快通过胃到小肠,起效快; 抗胆碱药物可延迟胃排空,药物经胃到小肠的时间延长,药物起效慢。 竞争拮抗肾小管主动分泌:青霉素+丙磺舒,延缓青霉素排泄

8、,作用较持久。 酶诱导剂:苯巴比妥促进肝药酶合成,可使双香豆素的血药浓度下降; 酶抑制剂:西咪替丁(甲氟咪月瓜)抑制肝药酶活性.使华法林作用增强。药效动力学方面的相互作用:咲嘍米、氢氯嘍嗪使血钾下降.增加洋地黄心肌毒性。 药物体外相互作用。第九章儿童与老年人临床用药2. 新生儿用药确定剂量的方法:(D按体重计算:每日(次)剂量二儿童体重(kg)X每日(次)每千克体重所需药量。(2) 按体表面积计算: 成人体表面积为1.7m2 (按70kg计算); 体重W30kg,体表面积(rr?)二体重(kg) X 0.035+0.1; 体重30kg,体表面积(讦)二体重(kg)-30X 0.02+1.05;

9、 儿童用药量二儿童体表面积X成人用药量/成人体表面积。(3) 按年龄折算; (4)按药动学参数。3. 老年人用药原则:(1)受益原则;(2)五种药物原则;(3)小剂量和个体化原则;(4) 择时原则;(5)暂停用药原则。第十章妊娠期用药1. 药物对胎儿危险度的分类并举例:(1) A、B、C类:青霉素、头孑包、阿司匹林、利福平、胰岛素等;(2) D类:苯妥英钠、四环素类、口服降糖药等;(3) X类:乙醇、抗代谢药、隆诺酮类等。2. 妊娠期各种常见疾病的用药:(1) 抗生素:青霉素、第4代头胞菌素;(2) 糖尿病:胰虽憲是妊娠期唯一控制血糖的药物;(3) 妊娠期高血压: B受体阻断剂(首选):普蔡洛

10、尔、美托洛尔、拉贝洛尔,妊娠早中晚期均可使用; 钙通道阻滞剂:尼非地平,妊娠早期为二线降压药,中晚期为一线降压药。3. 妊娠期间如何使用抗凝药:(1) 相对分子质量1000,不易透过胎盘的;(2) 希望只存在于母体血液系统;(3) 首选肝素(华法林有致畸作用)。4. 以p-糖蛋白为例阐述胎盘转运体的作用:(1) P-糖蛋白转运体阻止其底物药物进入胎儿血液循环;(2) 两种常见的底物药物为抗肿瘤药物和病毒蛋白酶抑制剂; 对于抗肿瘤药物,阻止其进入胎盘,起正性作用; 对于病毒蛋白酶抑制剂(治疗HIV),阻止其进入胎盘,使婴儿抗HIV能力下降,起负 性作用,故母体只能加大剂量,出现毒副作用;5. 胎

11、儿药物治疗的概念、举例:(1) 概念:是指母体服用药物治疗胎儿疾病。(2) 举例:皮质醇类激素能促进早产胎儿的肺发育; 抗心律失常药物可治疗胎儿的心律失常; 齐多夫定降低HIV垂直传播,同时应用3种抗HIV药可完全阻止胎儿HIV感染。6. 胎盘膜为分隔两大血液系统的膜屏障;38周胎儿对药物最敏感;药物在乳汁中浓度V3%。 第十二章新药研究与药品临床试验1. 新药:在我国,新药是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2. 新药的发现途径:(1)天然产物;(2)偶然发现; (3)药物代谢产物;(4) 经验化学和应用药理学的结合;(5)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3. 新药临床试验分期、各期意义及最低病例数:(1

12、) I期临床试验: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病例数10-30例;(2) II期临床试验:治疗作用初步评价阶段。病例数$100例;(3) III期临床试验(最关键):治疗作用确证阶段。病例数$300例;(4) IV期临床试验:新药上市后应用研究阶段。病例数$2000例。4. 伦理委员会的概念、组成:(1)概念:作为独立临床试验监督机构,以赫尔辛基宣言为指导原则,不受任何参与试验的 组织或个人影响。(2)组成:应由从事医药相关的专业人员、非医药专业人员、法律专家及来自其他单位的人 虽,至少5人组成,并有不同性别的委员。5. 新药临床试验的基本原则(4R原则):随机性、合理性、重复性、代

13、表性。6. 生物利用度(BA):是指药物活性成分从制剂释放吸收进入全身循环的程度和速度。7. 生物等效性(BE):是指药学等效制剂或可替换药物在相同试验条件下,服用相同剂量,其 活性成分吸收程度和速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十三章神经系统疾病临床用药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特征:斑块和神经纤维结。2 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原则:(1)维持认知功能:胆碱酯酶抑制剂:多奈哌齐;Glu受体拮抗剂:美金刚; 抗氧化剂:维生素E;雌激素;非當体类抗炎药物:口引卩朵美辛。(2)改善非认知功能症状:抗抑郁药:舍曲林、西酉尢普兰;抗精神病药:氟哌唳醇; 抗惊厥药:卡马西平。(3)治疗评估。3. 多奈哌齐的药理作用机制和临

14、床应用:(1)作用机制: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提高体内乙酰胆碱含量。(2)临床应用:用于治疗轻度和中度阿尔茨海默病,对于重度似乎无效。4. 美金刚的药理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1)作用机制:非竞争性NMDA受体拮抗剂,与谷氨酸受体作用具有C/依赖性。(2)临床应用:用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5. 偏头痛的用药原则:(1)控制急性发作用药: 部分患者经休息或睡眠后头痛即可缓解,无须特殊治疗; 轻、中度发作时服用解热镇痛药,与咖啡因或镇静药合用可增强疗效; 头痛伴呕吐者可合用甲氧氯普胺或多潘立酮; 中、重度偏头痛急性发作时,选用麦角胺类或舒马曲坦。(2)预防发作用药: 平时注意增强体质,避免紧张、

15、疲劳、某些饮食等诱发因素; 若$3次/月的中重度发作,发作持续时间48h,疼痛程度严重影响日常工作与学习 时,应考虑进行药物预防性治疗。 预防药物有5-HT2受体阻断药、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钙通道阻滞剂等。6. 舒马普坦的作用机制:为选择性5-HT1B/l0受体激动药,对5-HT1B/l0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7. 抗抑郁药物的分类及其代表药物:(1)三环类抗抑郁药:丙咪嗪、阿米替林;(2)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异丙腓、苯乙腓;(3)NA摄取抑制剂:地昔帕明、马普替林;(4)5-HT再摄取抑制剂:氟西汀、文拉法辛;(5)其他:曲瞠酮、米氮平。8. 抗抑郁药物治疗原则(三期治疗人(1)以控制症状为目标的急性期治疗;(2)以巩固疗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