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第四讲第四讲内内 容容秦汉郡县制秦汉郡县制唐宋州县制唐宋州县制元明清行省制元明清行省制秦汉秦汉郡县制郡县制郡县的来源郡县的来源县:春秋初期,晋、楚等国把县:春秋初期,晋、楚等国把新兼并的地区设置为县新兼并的地区设置为县郡:春秋末期,最初设在边地,郡:春秋末期,最初设在边地,面积比县大、地位比县低面积比县大、地位比县低秦秦商鞅变法:商鞅变法:“集小都乡邑聚为县集小都乡邑聚为县”,“凡三十一县凡三十一县” 前前328年,魏国割让上郡、前年,魏国割让上郡、前315年,设汉中郡年,设汉中郡秦始皇统一,普设郡县,分全国为秦始皇统一,普设郡县,分全国为36郡郡郡郡守:郡守:一郡之长一郡之长郡丞:协助郡守处理政务,边郡设长郡丞:协助郡守处理政务,边郡设长史史属吏有:属吏有:卒史、主簿、牧师令等卒史、主簿、牧师令等郡监:郡监:监御史监御史郡尉:郡尉:典兵禁、捕盗贼典兵禁、捕盗贼县县县令(长)县令(长)万户以上设令、不满万户设长万户以上设令、不满万户设长长吏:县丞、县尉长吏:县丞、县尉少吏:主吏(人事)、令史(文书)少吏:主吏(人事)、令史(文书)、狱掾、仓吏(仓储)等。
狱掾、仓吏(仓储)等十里一亭、十亭一乡十里一亭、十亭一乡乡乡三老三老长教化长教化有秩(五千户以上)、啬夫(不满五千户)有秩(五千户以上)、啬夫(不满五千户)征赋役、听诉讼征赋役、听诉讼游徼:巡查盗贼游徼:巡查盗贼亭:亭:亭长亭长、亭父、求盗、亭父、求盗汉汉州:汉武帝设十三州部州:汉武帝设十三州部刺史:六百石刺史:六百石州牧:二千石州牧:二千石刺史的属官刺史的属官治中从事:人事治中从事:人事别驾从事:陪同刺史出巡别驾从事:陪同刺史出巡簿曹从事:财谷簿书簿曹从事:财谷簿书兵曹从事:兵事兵曹从事:兵事典学从事:文教典学从事:文教部郡国从事,每郡国各一人,主督部郡国从事,每郡国各一人,主督促文书,察举非法促文书,察举非法从事都是百石从事都是百石郡国:郡国:东汉郡东汉郡78、王国、王国27郡郡太守:二千石太守:二千石郡郡丞丞(长史):六百石(长史):六百石都尉一人,典兵禁,备盗贼都尉一人,典兵禁,备盗贼属国都尉属国都尉 一一般在边地、比于小郡般在边地、比于小郡功曹史:主选署功劳功曹史:主选署功劳五官掾:署功曹及诸曹事五官掾:署功曹及诸曹事五部督邮五部督邮主记室史:主录记书,催期会主记室史:主录记书,催期会。
良二千石:良二千石:汉宣帝汉宣帝“庶民所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亡叹息愁恨之心者,以安其田里而亡叹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讼理也与我共此者,其唯良政平讼理也与我共此者,其唯良二千石乎!二千石乎!”以为太守,吏民之本以为太守,吏民之本也五马五马:汉时朝臣出使以驷马,为汉时朝臣出使以驷马,为太守增一马,故称太守增一马,故称“五马五马”麦两岐麦两岐:汉张堪为渔阳太守,汉张堪为渔阳太守,百姓歌曰:百姓歌曰:“桑无附枝,麦秀两岐桑无附枝,麦秀两岐张君为政,乐不可支张君为政,乐不可支召父杜母召父杜母:召信臣为南阳太召信臣为南阳太守,吏民信爱,号为守,吏民信爱,号为“召父召父”杜诗亦为南阳守,南阳为之语曰:诗亦为南阳守,南阳为之语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前有召父,后有杜母王国王国傅:主导王以善傅:主导王以善 二千石二千石相:职如太守相:职如太守 二千石二千石长史:职如郡丞长史:职如郡丞中尉:职如郡都尉中尉:职如郡都尉 比两千石比两千石郎中令一人、仆一人,千石郎中令一人、仆一人,千石县、县、邑邑(皇后、公主食邑)(皇后、公主食邑)、道、道(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县令县令 千石;千石;县长县长 三三/四百石四百石掌治民,显善劝义,禁奸罚恶,理讼平贼,掌治民,显善劝义,禁奸罚恶,理讼平贼,恤民时务,秋冬集课,上计于所属郡国。
恤民时务,秋冬集课,上计于所属郡国丞丞 一人一人 署文书、典知仓狱署文书、典知仓狱尉尉 大县二人大县二人 小县一人小县一人 主盗贼主盗贼诸曹掾史诸曹掾史侯国侯国 列侯,所食县为侯国列侯,所食县为侯国相:其秩各如本县,主治民相:其秩各如本县,主治民家丞、庶子家丞、庶子 主侍侯,使理家事主侍侯,使理家事乡乡有秩(啬夫)有秩(啬夫):有秩,郡所署,秩百石,有秩,郡所署,秩百石,掌一乡人;其乡小者,县置啬夫一人掌一乡人;其乡小者,县置啬夫一人三老:三老:掌教化凡有孝子顺孙,贞女义妇,掌教化凡有孝子顺孙,贞女义妇,让财救患,及学士为民法式者,皆扁表其让财救患,及学士为民法式者,皆扁表其门,以兴善行门,以兴善行游徼:游徼:掌徼循,禁司奸盗掌徼循,禁司奸盗乡佐:乡佐:属乡,主民收赋税属乡,主民收赋税亭亭亭长:以禁盗贼亭长:以禁盗贼里里里魁:掌一里百家里魁:掌一里百家什主十家,伍主五家,以相检察什主十家,伍主五家,以相检察唐宋州县制唐宋州县制隋朝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隋朝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据据隋书隋书地理志地理志载,杨坚即位时,有州载,杨坚即位时,有州201个,郡个,郡508个,县个,县1124个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二郡分领”。
州、郡、县均分为上上至下下九等州、郡、县均分为上上至下下九等 一般都有两套职官:一般都有两套职官:一套由吏部直接任命的官员,州除刺史外,一套由吏部直接任命的官员,州除刺史外,还有长史、司马、录事参军事、功曹、户还有长史、司马、录事参军事、功曹、户曹参军事等;曹参军事等;一套由刺史直接辟置的官员,如典签、州一套由刺史直接辟置的官员,如典签、州都、郡正、主簿、西曹书佐、祭酒从事、都、郡正、主簿、西曹书佐、祭酒从事、部郡从事、仓督、市令等部郡从事、仓督、市令等地方行政机构十分庞大,上上州额地方行政机构十分庞大,上上州额定官员定官员323人;上中州人;上中州311人;下人;下下州下州156人民少官多、十羊九牧民少官多、十羊九牧”开皇三年(公元开皇三年(公元583583年)改革年)改革1、把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二级制,州、把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二级制,州设刺史,县设县令设刺史,县设县令县下五家为保,五保为闾,四闾为族,分置保长、县下五家为保,五保为闾,四闾为族,分置保长、闾正、族正(京畿以外置里正、党长)闾正、族正(京畿以外置里正、党长)2、州郡僚佐的任命权,完全收归吏部,九品以上、州郡僚佐的任命权,完全收归吏部,九品以上地方官均由中央任命,吏部考核。
同时规定县佐地方官均由中央任命,吏部考核同时规定县佐必须回避本郡,任期三年,不得连任必须回避本郡,任期三年,不得连任 唐唐 358州,州,1,551县州县均分为上、中、下三等三万户以上州县均分为上、中、下三等三万户以上为上州,二万户以上为中州,二万户以下为上州,二万户以上为中州,二万户以下为下州;五千户以上为上县,二千户以上为下州;五千户以上为上县,二千户以上为中县,一千户以上为中下县,其余为下为中县,一千户以上为中下县,其余为下县近京之州称辅州,京都所在县名赤县,京近京之州称辅州,京都所在县名赤县,京之旁邑谓畿县,此外还有雄、望、紧、上、之旁邑谓畿县,此外还有雄、望、紧、上、中、下等级,一般也是按户口多少而定的中、下等级,一般也是按户口多少而定的 州州刺史刺史 上州上州 从三品、中州从三品、中州 正四品上、下州正四品上、下州 正四正四品下品下 别驾一人,别驾一人, 从四品下从四品下 长史一人,长史一人, 从五品上从五品上 司马一人,司马一人, 从五品下从五品下 录事参军事一人,录事参军事一人, 从七品上从七品上 录事三人,录事三人, 从九品上从九品上 司功、司仓、司户、司兵、司法、司士六曹参军事各一人,司功、司仓、司户、司兵、司法、司士六曹参军事各一人, 从七品下。
从七品下 经学博士一人,经学博士一人, 从八品下从八品下 医学博士一人,医学博士一人, 正九品下正九品下府府 上都京兆府、东都河南府、北都太原府上都京兆府、东都河南府、北都太原府 牧牧 从二品从二品 亲王挂名遥领亲王挂名遥领 尹尹 从三品从三品 实际主持府政实际主持府政 府尹之下有府尹之下有少尹、录事参军事以及六曹参少尹、录事参军事以及六曹参军事军事,其职掌同于州诸官,只是品秩略高,其职掌同于州诸官,只是品秩略高而已 县县县令县令京县令,正五品上;畿县令,正六品上;京县令,正五品上;畿县令,正六品上;上县令,从六品上;中县令,正七品上;上县令,从六品上;中县令,正七品上;中下县令,从七品上;下县令,从七品下中下县令,从七品上;下县令,从七品下佐官有县丞、主簿、县尉等佐官有县丞、主簿、县尉等新唐书新唐书百官志百官志:县令掌导风化,察冤滞,听狱讼凡民田县令掌导风化,察冤滞,听狱讼凡民田收授,县令给之每岁季终,行乡饮酒礼,收授,县令给之每岁季终,行乡饮酒礼,籍帐、传驿、仓库、盗贼、隄道,虽有专籍帐、传驿、仓库、盗贼、隄道,虽有专官,皆通知官,皆通知县丞为之贰,县尉分判众曹,收率课调县丞为之贰,县尉分判众曹,收率课调。
州、县为亲民官州、县为亲民官吏部考核州、县官吏政绩的标吏部考核州、县官吏政绩的标准准:“殊功异行及祥瑞灾蝗、殊功异行及祥瑞灾蝗、户口赋役增减,当界丰俭,盗户口赋役增减,当界丰俭,盗贼多少贼多少”宋宋以文官出知州、县事以文官出知州、县事地方行政权、司法权、财政权、军地方行政权、司法权、财政权、军事权集中到中央事权集中到中央 路路设官无定式,无定员,甚至连驻地、辖境、设官无定式,无定员,甚至连驻地、辖境、名称都随时变动名称都随时变动主要有四个监司,称为帅、漕、宪、仓主要有四个监司,称为帅、漕、宪、仓这些官员均由皇帝委派这些官员均由皇帝委派帅(安抚使),帅(安抚使),是一路高级军政长官,照是一路高级军政长官,照例由文臣充任,但往往带都总管衔,掌管例由文臣充任,但往往带都总管衔,掌管兵民、军事、兵工工程诸事南宋的安抚兵民、军事、兵工工程诸事南宋的安抚使改为帅司,兼管民政使改为帅司,兼管民政漕(转运使),漕(转运使),其本职是经管一路财赋,其本职是经管一路财赋,久之,成为事实上的大行政区(路)的监久之,成为事实上的大行政区(路)的监司官南宋改为漕司南宋改为漕司宪(提点刑狱公事),宪(提点刑狱公事),管司法管司法仓(提举常平司),仓(提举常平司),管赈荒救济事宜。
管赈荒救济事宜 州知州:知州:赵匡胤立宋初年,鉴于唐末五代之赵匡胤立宋初年,鉴于唐末五代之患,削州镇之权,患,削州镇之权,“令文臣知州事令文臣知州事” 二品以上及带中书、枢密院、宣徽使职事,二品以上及带中书、枢密院、宣徽使职事,称判某府、州、军、监称判某府、州、军、监通判:通判:与知州相互牵制、监督与知州相互牵制、监督诸曹官诸曹官 录事参军掌州院庶务,纠诸曹稽违;录事参军掌州院庶务,纠诸曹稽违;户曹参军掌户籍赋税、仓库受纳;户曹参军掌户籍赋税、仓库受纳;司法参军掌议法断刑;司法参军掌议法断刑;司理参军掌讼狱勘鞫之事司理参军掌讼狱勘鞫之事 县县县令、县丞、县尉、主簿县令、县丞、县尉、主簿“县千户以上,依旧置令、尉、主簿,凡县千户以上,依旧置令、尉、主簿,凡3员;户不满千,止置令、尉各员;户不满千,止置令、尉各1员,县令兼员,县令兼主簿事;不满四百,止置主簿、县尉,以主簿事;不满四百,止置主簿、县尉,以主簿兼知县事;不满二百,止置主簿,兼主簿兼知县事;不满二百,止置主簿,兼县尉事 乾德元年(公元乾德元年(公元963年)开始年)开始“命大理正奚命大理正奚屿知馆陶县、监察御史王祐知魏县、杨应屿知馆陶县、监察御史王祐知魏县、杨应梦知永济县、屯田员外郎于继徽知临泛县。
梦知永济县、屯田员外郎于继徽知临泛县常参官知县,自屿等始也常参官知县,自屿等始也知县:委派京官带本官去掌管一县之政,知县:委派京官带本官去掌管一县之政,即所谓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