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演变(一)

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1.35KB
约3页
文档ID:281759927
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演变(一)_第1页
1/3

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演变(一) 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演变(一) 摘要:20世纪90年代之后,道格拉斯.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出离“制度建构主义”转向制度演化理路的倾向梳理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表明,“制度建构主义”及与之匹配的新古典范式难以容纳意识形态等重要的现实因素、难以为理解长期变迁过程、制度的多样性等提供理论支点,是诺斯理论转向的基本原因而这一转向在很大程度上预示了演化理路在制度研究中的光明前景 关键词:诺斯;制度变迁;建构理性主义;演化 Abstract:Sincethe11010s,North’sinstitutionalchangetheorytendedtoshiftfromconstructivistrationali smtoecologicalrationalism.AstudyoftheevolutionofNorth’schangetheoryshowsthattheconstructivi strationalismandtherelatedNewClassicalEconomicscannotaccommodatesomeimportantrealisticfa ctorslikeideology,norcanitprovidetheoreticalexplanationfortheinstitutionaldiversityorthelongevol ution.TheseturnedouttobethebasicreasonforNorthtoshifthistheory,whichmayimplyabrightfuturef ortheecologicalrationalityinthestudyofinstitutions. Keywords:North;institutionchange;constructionistrationalism;ecologicalrationalism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斯所著的《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一书不仅是对其早期制度研究的总结,更加强了对个体认知心理和行为的分析,引入了学习机制来说明制度演化过程,标志着诺斯的制度变迁分析理路出现了明显的理论转向,即开始出离“制度建构主义”逐渐转向“制度演化”理路,开始重点考察认知、学习与制度变迁之间的关系。

本文认为,诺斯的这一理论转向不仅取决于诺斯个人研究兴趣的转移,在很大程度上还预示了制度和制度变迁研究的未来因此,本文试图在回顾诺斯制度变迁理论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发现其中的内在逻辑及理论转向的原因,进而明确这种转向对制度研究甚至经济学的深远意义和影响 一、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演变过程 哈耶克区分了建构理性主义和演进理性主义〔1〕,这两种理性主义投射到制度领域,对应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制度观作为一种考察人类行为的哲学观,建构理性主义与演进理性主义的分歧甚至可追溯到古希腊巴门尼德的理性主义和赫拉克立特的经验主义之间的分歧肇端于古希腊、罗马人本主义的建构理性主义认为,人生而具有智识和道德禀赋,人的理性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能够省掉抽象而完全掌握“具体”的和所有的特定细节,进而实在地掌握“社会过程”因此,人们可以凭借其理性,通过契约的形式来建构社会制度、经济秩序、社会的资源配置方式,对社会做精心规划,并尽可能地抑制乃至铲除一切非理性现象 相对而言,演进理性主义更多地与承认上帝万能的基督教精神和苏格兰经验主义传统相联系,认为个人理性是十分有限和不完全的,在人类事务中所起的作用相当小,道德、语言、法律等各种社会实在,并非人类智慧预先设计的产物,而是以累积的方式进化而来的。

换言之,演化理性主义者认为,社会经济系统发生于文化和生物的不断进化,无论人们的行动原则、标准、传统还是道德规范的形成,都遵从自然的、内生的演化过程,因而制度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只有从人类整体文明演进的角度才能理解人类社会及其制度因此,演进理性主义在解释制度内涵时对文化层面的社会价值观给予了极大关注,强调观念对人的行为的引导作用本文认为,根据哈耶克对理性类型的划分,以11010年《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一书的出版为分界线,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的研究理路和重点可大致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1.早期的建构理性主义取向 首先,诺斯早期研究中的制度定义带有明显的建构特征,他指出制度是“一系列人所发明设计、约束人们行动与相互交往的规则”〔2〕,“制度是社会游戏的规则,是人们创造的、用以限制人们相互交流行为的框架”〔3〕即便在《制度、制度变迁和经济绩效》一书中,诺斯一方面承认制度的演化性质,另一方面仍明确地指出:“制度是人们创造出来的东西”〔4〕6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3页 共3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