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文化对外传播的翻译自觉与自信

上传人:阳**** 文档编号:281759571 上传时间:2022-04-2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齐鲁文化对外传播的翻译自觉与自信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齐鲁文化对外传播的翻译自觉与自信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齐鲁文化对外传播的翻译自觉与自信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齐鲁文化对外传播的翻译自觉与自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齐鲁文化对外传播的翻译自觉与自信(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齐鲁文化对外传播的翻译自觉与自信齐鲁文化对外传播的翻译自觉与自信 本文简介:摘要:自觉是自信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自觉就不会有自信,没有文化自觉就不会有文化自信。翻译自觉与自信来自于文化自觉与自信。同理,没有齐鲁文化的自觉与自信,就没有齐鲁文化翻译的自觉与自信。本文旨在沿着从文化自觉与自信到翻译自觉与自信这一学术脉络,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视角探索齐鲁文化对外传播中的翻译自觉与齐鲁文化对外传播的翻译自觉与自信 本文内容:摘要:自觉是自信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自觉就不会有自信,没有文化自觉就不会有文化自信。翻译自觉与自信来自于文化自觉与自信。同理,没有齐鲁文化的自觉与自信,就没有齐鲁文化翻译的自觉与自信

2、。本文旨在沿着从文化自觉与自信到翻译自觉与自信这一学术脉络,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视角探索齐鲁文化对外传播中的翻译自觉与自信,以期为齐鲁文化对外传播找出一条新的译介之路。关键词:文化自觉与自信;齐鲁文化;翻译自觉与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一、文化自觉与自信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前提和基础。费孝通先生认为,“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1自知是过程,自觉是结果,合二为一,谓之知觉。文化自信建立在文化自觉基础之上,陈先达先生认为

3、,“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文化的历史起源、发展、精神特质和精髓的总体性判断,是秉持对中华文化的科学、礼敬、继承、创造性推进的基本立场和态度。”2如今,我们正处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部分构成,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应该包含这三部分内容。二、齐鲁文化的自觉与自信齐鲁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齐鲁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容之一。诚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由三部分组成,齐鲁文化也同样由三部分组成。相应地,文化自觉与自信也涉及这三个方面。(一)齐鲁文化中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与自信山东省是中华优秀

4、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和集散地,是儒家文化的诞生地。齐鲁大地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洋洋文化和思想大观,形成了中华文化体系中的“轴心时代”,产生了“稷下学宫”这样恢宏的学术殿堂,为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世界文化与文明系谱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对这些重要文化资源的自觉与自信,就是要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在新时代的语境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部分。(二)齐鲁文化中革命文化的自觉与自信齐鲁大地是革命老区,在这块被鲜血染红的土地上,光荣的革命传统已深深植根于齐鲁儿女的心中。齐鲁文化的土壤里孕育产生了丰厚的革命文化。以“红嫂”为代表的沂蒙精神和红色基因是齐

5、鲁文化的精华,所展现出的红色文化元素和革命优良传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和光辉典范,构成了红色齐鲁的基本底色。红色基因、革命文化是文化自觉与自信的强大精神动力源泉,是党领导人民在漫长的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与实践中形成的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化模式和形态,是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是在新形势下坚定文化自觉与自信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三)齐鲁文化中先进文化的自觉与自信文化自觉与自信是伴随文化发展全过程的,齐鲁文化走多远,齐鲁文化自觉与自信就应该走多远。在确定了对齐鲁文华中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自觉与自信后,这种文化自觉与自信必然历史地、逻辑地进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领域。在社会主义建

6、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和实践中,齐鲁大地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先进人物和事迹:有受到党中央、国务院表彰的改革先锋王伯祥、孔繁森、李东生、张瑞敏;有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潍柴动力;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杰出作家莫言这些模范人物、先进事迹的背后无不彰显着齐鲁文化的力量和魅力,以及齐鲁文化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起到的重要作用。齐鲁文化中的一些思想和理念,如“德”“和”“礼”“乐”“信”等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的根据和源泉。经过“两创”后,在文化自觉与自信的道路上,齐鲁文化会在新时代谱写出更加绚丽的乐章,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驱动力。总之,站在新时代的高度,我们今天所讲的对齐鲁文化的自觉与自

7、信,就是对其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的自觉与自信,这是齐鲁文化对外传播的全部内容,是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同时,它也是翻译自觉与自信的根基和前提,翻译的自觉与自信只是文化自觉与自信的外在物质表现,因为翻译的背后是文化。三、翻译自觉与自信翻译的自觉是翻译自信的基础和前提,它是对翻译的一种自知。按照马祖毅先生的分期,在中国翻译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四次翻译高潮: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西学翻译,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的两次西学翻译,改革开放后八九十年代的翻译。3共同之处在于它们大都属于译入翻译。这些翻译活动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它们都对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起到了

8、重要的作用。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软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明显加快,“一带一路”倡议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积极响应,相关建设正轰轰烈烈展开,“五通”成为热门话题和谈论焦点,而其中的“民心相通”成为重中之重。而“民心相通”的前提和基础是语言通和文化通。翻译在其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新的形势和语境下,中国的翻译理论与实践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从译入到译出的变化,即“从翻译世界到翻译中国”4的变化。这种动态的变化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愈加迅速和明显。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步伐的加快,世界越来越需要来自中国的声音,这是中

9、国翻译面临的重大任务和时代命题。翻译自觉就是对这种巨大变化的自知。只有这样的翻译自觉,才能走向翻译自信。站在新的起点和高度上,面对来自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巨大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以新的维度和视野,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进行思考、谋划、定位,用强大的翻译自觉与自信,在齐鲁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担负起翻译应承担的历史使命和光荣职责,在新时代作出新贡献。四、齐鲁文化对外传播中的翻译自觉与自信齐鲁文化对外传播中的翻译自觉与自信是个大话题,包括齐鲁文化与翻译的相互关系研究、翻译学科研究、翻译营销研究、翻译教学与通识教育研究、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五个小话题,它们既相对独立,又彼此关联,需要逐次探究,一一道

10、来。(一)强化齐鲁文化与翻译相互关系研究,形成1+12的张力和外溢效益翻译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翻译大国,既有丰厚的翻译理论,又有海量的翻译作品,这些理论与实践随着时代的发展一直在延续和拓展,蕴藏在文化发展中的各个阶段,文化走多远,翻译就应走多远。翻译是文化的翻译,文化是翻译的文化,没有一种文化是可以独立存在的。齐鲁文化的发展与齐鲁文化中的翻译发展是相伴相随和一路同行的。要丰富、拓展翻译内容,全方位展现齐鲁文化中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补短板,强弱项,让齐鲁文化作为一个鲜活的整体,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二)夯实翻译自觉与自信的理论根基,加强学科建设,建设有中国特

11、色的翻译学翻译自觉与自信不是空中楼阁,不会在真空中实现,需要强大的学理支撑,理论建设属于基础性工程。翻译在促进文化交流、文明互鉴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先行作用,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翻译学科建设正处在一个重新思考、重新定位、重新起航的重要历史节点上。强化翻译跨学科、跨文化的特色和优势,在新一轮的学科建设中抢占先机,争得主动。目前,外语语言文学学科建设正进入新一轮的大调整、大组合、大改革时期,相关学科和专业正在谋划自身的改革方向,学科建设已成为热门话题。翻译学科在考虑自身发展的同时,必须关照和兼顾其他相关学科,对内强筋健骨,对外兼收并蓄,突出跨文化与跨学科两大支柱,从学理层面加强建设,做好

12、顶层设计,构建新的理念范式和策略。在学科建设中,既要注重学科内部的“双跨”,又要着眼学科外部的“双跨”,精准发力,直击要处,为翻译学科的发展争取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在学科建设中,要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本土与异域的关系、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使学科发展更加宏观、系统、立体,努力走出一条融古今中外于一体的中国翻译学科发展之路,为齐鲁文化对外传播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三)树立翻译营销理念,加强翻译内容和策略研究,追求翻译效果最佳化翻译营销是指译者心中要有“客户”意识,为译品的读者营造一个适宜的气场和氛围,让他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感觉到译品的温度,最后接受译品。翻译营销是将营销学中的原理运用到翻译理论

13、与实践之中,两者的结合体现了翻译学的跨学科属性,为翻译理论与实践提供了新的理念、范式和方法。在实践层面,翻译营销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在内容上,要先易后难,先具象后抽象,先图像后文字;二是在策略上,在不同的翻译阶段要有所不同。以常见的归化和异化为例,初级阶段,要以归化为主,译者要让译品靠近读者;中级阶段,归化与异化并行,译者要保持中立,兼顾译品和读者,在两者之间寻找和保持一个合理的平衡点;高级阶段,以异化为主,译者要让译品靠近作者,以“陌生化”为主要诉求点和出发点,尽可能展示出原作的风貌。当然,这样的划分,只是便于阐述和探索,而翻译实践是一个复杂的、多变的、曲折的过程。这些需要在理论的框架下对每一

14、个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和判断,在多种选择中找出合适的“那一个”,达到翻译效果最佳化,让齐鲁文化更好地“走出去”“走进去”“融进去”,真正做到“身入”“心入”“情入”,让齐鲁文化更具文化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四)从翻译教学和通识教育入手,实现翻译与齐鲁文化对外传播的有机结合1.翻译教学方面扩大和拓展翻译的内涵和外延,坚定翻译自觉和自信。提升翻译教学的地位和作用,从翻译的角度来理解和认识听、说、读、写,以译为中心,从“教语言就是教文化”过渡到“学语言就是学文化”。注重翻译教学中的文化元素,多选择文化含量高的翻译理论,如文化学派、多元系统论、阐释学理论等,发挥理论的上游引导作用,加大文化研究在翻译教学中

15、的比重和分量。例如,从阐释学的角度来研究和看待翻译,我们就会发现,翻译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阐释的过程。“译无定本”有着深厚的阐释学基础,对翻译理论与实践有巨大的启发和推动作用。2.通识教育方面通识教育是一种有别于专业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是一个完整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识教育在整个框架中的分量,就在于让学生接触多学科的领域,打下宽泛的基础,获得多角度探讨基本重要问题的能力。”5它与专业教育构成教育体系的一体两面。具体说,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第一,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基础和必要条件,是一种超功利、超指向、超物质的精神和文化之旅。这种旅行的要旨是达到人们精神世界的丰盈和心智的扩展。第二、

16、专业教育是将通识教育具象化、专业化、精准化的过程,具有明确的功利性、指向性和物质性。专业教育是经过一个长期的“润物细无声”的通识教育过程后,不同的人群根据不同的主客观条件进行的不同的专业选择。第三,通识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着专业教育的深度和广度,没有良好的通识教育就没有良好的专业教育。专业教育是一个激活、深化、丰富通识教育的过程。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缺一不可。3.两者关系方面翻译教学与通识教育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翻译教学是通识教育的桥梁和纽带。翻译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文化交流的成败和质量。翻译教学的过程和通识教育的过程是相伴相随、同步进行的。不同语言及其文化的相互学习、相互转换应该成为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翻译教学的帮助下,通识教育会进行的更加顺利和高效,具体讲,翻译会有利地推动齐鲁文化对外传播,从而坚定翻译自觉和自信。通识教育是翻译教学的重要基础,翻译教学中的文化传播内容是以通识教育中的文化熏陶和滋养为基础的。在通识教育阶段,要加大各种文化相互融合的力度,从广义文化的角度打通各种知识的内在关联性。重点是将齐鲁文化纳入通识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