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登闻鼓制度研究

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1.18KB
约2页
文档ID:281663999
登闻鼓制度研究_第1页
1/2

登闻鼓制度研究 登闻鼓研究综述 经法0940820221李德强 在中国古代社会,直诉是中国古代法律规定中的一项诉讼制度即某些重大案情和冤抑莫申者,可超出一般诉讼管辖和诉讼程度之范围,直接向最高统治者申诉其中,登闻鼓制度可堪称为中国古代一中最为典型的直述制度在学界,对登闻鼓制度的研究并不多见黄纯艳先生对宋代登闻鼓机构的建立、进状人构成、进状程序等的作用和影响做过很深入的研究还有温慧辉先生向我们阐述了西周路鼓和肺石制度以及其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其实在西周之前就有了登闻鼓制度的雏形禹之时以无音听治、悬鼓、磬、铎、置鞀,以待四方之士,为号曰:‘教寡人以道者击鼓,谕寡人以义者击锺,告寡人以事者振铎,语寡人以忧者击磬,有狱讼者摇鞀1这里的“鞀”就1是古代大臣用于伸冤进谏的一中小鼓西周之前的鞀进一步演变之后就变成了西周时期的路鼓与肺石制度《周礼》:“太仆建路鼓于大寝门外而掌其政,以待达穷者与遽令,闻鼓声,则速逆御仆与御庶子2这里所说的就是西周时期著名的路鼓制度允许有冤无门者来击鼓申诉,讲冤情直达于上到了汉朝,击鼓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东汉经学家郑众说:“穷谓穷冤失职,则来击此鼓,以达于王,若今时上变事击鼓矣。

遽,传也若今时驿马军书当急闻者,亦此鼓,令闻此鼓声,则速逆御仆与御庶子也大仆主令此二官,使速逆穷遽者3这里充分说明了在东汉时期,击鼓向皇帝进谏已经成为一中范制 登闻鼓真正到中国出现是在西晋时期对登闻鼓的描述如《晋书》曾记载:泰始五年(269)六月,“西平人麹路伐登闻鼓,言多妖谤,有司奏弃市帝曰:‘朕之过也’舍而不问4这说明至迟到西晋,登闻鼓就正式产生了至此开始,我国登闻鼓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各朝各代也开始逐步重视登闻鼓制度的建设作为一中重要的直诉制度,它是中国古代一种“民告官“的重要渠道《梁书》也曾记载:“吉翂曾打登闻鼓,乞父代命5《魏书·刑罚志》说:北魏太武帝时,宫阙左面悬登闻鼓,人有穷冤则击鼓,由主管官吏公车上奏其表直到隋朝统一全国之后,登闻鼓制度就进入了一个快速完善时期隋朝时也规定:有枉屈逐级申诉,不能解决的,“听挝登闻鼓,有司录状奏之”6 唐代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顶峰时期,其登闻鼓制度的发展自然也不容忽1视此时,登闻鼓制度已经出现面貌在有唐二代的法典《唐律疏议》中, 关于登闻鼓制度的记载见于《斗讼律》“诸邀车驾及挝登闻鼓若上表, 以身事自理诉而不实者, 杖八十原注即故增减状, 有所隐避诈妄者, 从上书诈不实论”疏议日“车驾行幸在路邀驾申诉, 及于魏闽之下挝鼓以求上闻, 及上表披陈身事此三等如有不实者, 各合杖八十。

7但是唐朝的登闻鼓置于何处却并没有相关记载,只是一些文献对此有所透露唐文宗开成三年年八月, 谏议大夫知匦使事李中敏奏“伏准今年八月一日救, 朝廷体设谏陋, 将防漏塞, 若征副本, 恐不尽言依中敏所奏, 仍令本司及金吾所由, 须知进状人姓名、住居去处, 或要召问如过旬日无处分即任东西者, 伏以旧例, 诣光顺门进状, 即有金吾押官责定住处救旨依奏唐文宗时, 金吾将军在光顺门接受进状, 大概是当时的登闻鼓亦设于光顺门据考, 史书有称“大明宫光顺门”者,大明宫在禁苑之东 1,《淮南子》 2,《周礼》 3《汉书》 4,《晋书》 5,《魏书·刑罚志》 6,《隋书·刑法志》 7,《唐律疏议》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2页 共2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