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古代诗歌和散文》课件--第五单元自主赏析篇目三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上传人:大江****尽 文档编号:281633454 上传时间:2022-04-24 格式:PPT 页数:82 大小:2.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古代诗歌和散文》课件--第五单元自主赏析篇目三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古代诗歌和散文》课件--第五单元自主赏析篇目三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古代诗歌和散文》课件--第五单元自主赏析篇目三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古代诗歌和散文》课件--第五单元自主赏析篇目三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古代诗歌和散文》课件--第五单元自主赏析篇目三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古代诗歌和散文》课件--第五单元自主赏析篇目三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古代诗歌和散文》课件--第五单元自主赏析篇目三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8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自主学习初体验自主赏析名师课堂一点通篇目三文与可画筼筜筼筜谷偃竹记整体宏观把握探究点一语段细解赏析探究点二探究点三第五单元知能提升巧应用美文迁移应用故事素材大观拓展阅读积累 说作者说作者 ( (见第二单元见第二单元新城道中新城道中) ) 寻背景寻背景 文与可文与可(1018(10181079)1079),即文同,北宋画家,字与可,梓,即文同,北宋画家,字与可,梓州永泰州永泰( (今四川盐亭东今四川盐亭东) )人。与苏轼为中表兄弟。善画山水,人。与苏轼为中表兄弟。善画山水,尤善画竹,创深墨为面,淡墨为背的竹叶画法,开后世尤善画竹,创深墨为面,淡墨为背的竹叶画法,开后世“湖湖州竹派州竹派”。筼筜谷

2、,山谷名,在洋州。筼筜谷,山谷名,在洋州( (今陕西洋县今陕西洋县) )西北,以西北,以盛产筼筜盛产筼筜( (生长在水边的大竹子生长在水边的大竹子) )得名。神宗熙宁八年得名。神宗熙宁八年(1075)(1075)文与可出任洋州知州。元丰二年文与可出任洋州知州。元丰二年(1079)(1079)正月改知湖州正月改知湖州( (今浙今浙江湖州江湖州) ),赴任途中死于陈州,赴任途中死于陈州( (今河南淮阳今河南淮阳) )。文与可在洋。文与可在洋州时,苏轼先为密州知州州时,苏轼先为密州知州( (今山东诸城今山东诸城) ),后改知徐州,后改知徐州( (今今江苏徐州江苏徐州) )。元丰二年三月又任湖州知州,

3、这时文与可已。元丰二年三月又任湖州知州,这时文与可已去世。七月七日作者晾晒书画时,见到了文与可在洋州时去世。七月七日作者晾晒书画时,见到了文与可在洋州时赠给他的赠给他的“偃竹图偃竹图”,睹物思人,悲不自禁,乃写成了这,睹物思人,悲不自禁,乃写成了这一篇情真意切的优秀散文。一篇情真意切的优秀散文。 链常识链常识 记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览览译文译文( (教师用书独具教师用书独具) ) 看结构看结构 知文意知文

4、意 文章紧扣题目,围绕着文与可所画的文章紧扣题目,围绕着文与可所画的筼筜谷偃竹图筼筜谷偃竹图,用诙谐和妙趣横生的语言,表现出自己和文与可的,用诙谐和妙趣横生的语言,表现出自己和文与可的“亲厚无间亲厚无间”的感情,以及对文与可亡故的悲痛之情。的感情,以及对文与可亡故的悲痛之情。 赏技巧赏技巧 1 1挥洒自如,章法严谨挥洒自如,章法严谨 本文信笔挥洒,舒卷自如。文中有正论,有戏语,或引诗本文信笔挥洒,舒卷自如。文中有正论,有戏语,或引诗赋,或摘书牍,时而讲琐事,时而举典故,机变灵活,姿态横赋,或摘书牍,时而讲琐事,时而举典故,机变灵活,姿态横生。它虽然写得随便洒脱,纵横变化,但并不杂乱无章,始终生

5、。它虽然写得随便洒脱,纵横变化,但并不杂乱无章,始终紧扣主题,围绕着文与可所画的紧扣主题,围绕着文与可所画的筼筜谷偃竹筼筜谷偃竹来展开:先是来展开:先是议议“胸有成竹胸有成竹”的绘画理论,这是画的绘画理论,这是画“偃竹图偃竹图”的基础;接着的基础;接着叙二人的诗歌赠答,书札往来,交代叙二人的诗歌赠答,书札往来,交代偃竹图偃竹图的由来和有关的由来和有关趣事;最后写见画思人,抒发悲怆之情。通篇以画贯穿,以怀趣事;最后写见画思人,抒发悲怆之情。通篇以画贯穿,以怀念友情为中心,形散神不散,做到了自由挥洒和谨守章法的完念友情为中心,形散神不散,做到了自由挥洒和谨守章法的完美结合。美结合。 2 2说理形象

6、,富于理趣说理形象,富于理趣 这篇杂记兼有记人散文和文艺随笔的双重特征。文中,这篇杂记兼有记人散文和文艺随笔的双重特征。文中,作者阐述了相当深奥的绘画理论和自己的独到理解,但却能作者阐述了相当深奥的绘画理论和自己的独到理解,但却能把把“理理”说得活泼,充满趣味,可谓既富于理趣,又不失情说得活泼,充满趣味,可谓既富于理趣,又不失情趣。文章头两句描写竹子生长的形象,读之如见其形。继而趣。文章头两句描写竹子生长的形象,读之如见其形。继而笔锋一转,以反问勾画出当时作画者只求形似、缺乏神似的笔锋一转,以反问勾画出当时作画者只求形似、缺乏神似的情形,从而巧妙地总结出情形,从而巧妙地总结出“画竹,必先得成竹

7、于胸中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的道的道理,流转自如,丝毫不见说理的乏味。理,流转自如,丝毫不见说理的乏味。 3 3以谐衬庄,以喜衬悲以谐衬庄,以喜衬悲 这是一篇悼念性的文字,却并没有令人陷入哀伤情绪之这是一篇悼念性的文字,却并没有令人陷入哀伤情绪之中,而是有意记叙二人交往时彼此沟通、相互调笑的趣事。中,而是有意记叙二人交往时彼此沟通、相互调笑的趣事。如关于如关于“袜材袜材”“”“二百五十匹绢二百五十匹绢”“”“千寻竹千寻竹”“”“馋太守馋太守”“喷饭满案喷饭满案”等趣事的描写,语言明快,写得活泼、幽默,等趣事的描写,语言明快,写得活泼、幽默,妙趣横生,但惟其如此,才可见出作者和文与可的妙趣横生

8、,但惟其如此,才可见出作者和文与可的“亲厚无亲厚无间间”,而文与可死后,作者的悲痛之深也就可想而知,以喜,而文与可死后,作者的悲痛之深也就可想而知,以喜衬悲,也益见其悲,较好地体现了艺术的辩证法。衬悲,也益见其悲,较好地体现了艺术的辩证法。突破词句突破词句累加累加难道难道通假字,通通假字,通“稍稍”,稍微,稍微这样这样的原因的原因过错过错作作写写赠与赠与雕斫雕斫意蕴意蕴像像仅仅仅仅2 2翻译下列句子。翻译下列句子。 (1) (1)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 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

9、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 少纵则逝矣。少纵则逝矣。 译文:译文:_ _ _ (2) (2)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 译文:译文:_ _ _答案:答案:(1)(1)所以画竹,必定要心里先有完整的竹子形所以画竹,必定要心里先有完整的竹子形象,拿起笔来仔细看去,就看到了他所想画的竹子,象,拿起笔来仔细看去,就看到了他所想画的竹子,急速起身跟住它,动笔作画,一气呵成,以追上他所急速起身跟住它,动笔作画,一气呵成,以追上他所见到的,如兔子跃起奔跑、鹘鸟俯冲下搏,稍一放松见到的,如兔子跃起奔跑、鹘鸟俯冲下搏,稍一放松就消失了。就消失了

10、。(2)(2)如今您寄托意蕴在这幅竹画上,我认为您是深知如今您寄托意蕴在这幅竹画上,我认为您是深知道理的人,难道不是吗?道理的人,难道不是吗?文理赏析文理赏析3 3下列句子属于苏轼下列句子属于苏轼“画竹画竹”观点的一句是观点的一句是 ( () ) A A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 B B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C C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 D D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解析:解析:A A项是一般人的画竹法,作者持批评态度;项是一般人的画竹法,作者持批评态度;C C项是项是 子

11、由对与可说的话;子由对与可说的话;D D项是作者说自己心到而手不到。项是作者说自己心到而手不到。 答案:答案:B BC C作者又把绘画的体验加以引申、扩展,联系到社会生作者又把绘画的体验加以引申、扩展,联系到社会生 活中常见的现象说:活中常见的现象说:“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 之,岂独竹乎?之,岂独竹乎?”在社会生活中也要重视实践,不断在社会生活中也要重视实践,不断 积累经验。这里说的是作者自己的宦途经历,是对人积累经验。这里说的是作者自己的宦途经历,是对人 生的一种自省与领悟。生的一种自省与领悟。 D D作者看来,弟弟子由不会画画,所以只是领会了文与作者看来,弟

12、弟子由不会画画,所以只是领会了文与 可的绘画意义而已。至于自己,则是不单领会了文与可的绘画意义而已。至于自己,则是不单领会了文与 可画竹的用意,还懂得了他的绘画理论,但没有学到可画竹的用意,还懂得了他的绘画理论,但没有学到 他画墨竹的艺术技巧。他画墨竹的艺术技巧。解析:解析:D D项,项,“但没有学到他画墨竹的艺术技巧但没有学到他画墨竹的艺术技巧”错,原错,原文有文有“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说明作者已经说明作者已经学到文与可画墨竹的艺术技巧。学到文与可画墨竹的艺术技巧。答案:答案:D D 突破词句突破词句 古今异义词,古义是看重,今义是价值高古今异义词,古义

13、是看重,今义是价值高把把当做当做兼词,之于兼词,之于形容词用作动词,厌恶形容词用作动词,厌恶话柄话柄画出画出没有用来没有用来的的打开打开名词用作动词,证实名词用作动词,证实趁机趁机动词,任职动词,任职动词,作为动词,作为介词,把介词,把介词,把介词,把介词,把介词,把6 6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 (1)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 () ) 译文:译文:_ _ _ (2) (2)与可以书遗余曰: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 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

14、矣。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 ( () ) 译文:译文:_ _ _答案:答案:(1)(1)各地的人们,带着白绢来请他作画的,在他的各地的人们,带着白绢来请他作画的,在他的门口脚与脚互相碰踩。门口脚与脚互相碰踩。( (状语后置句,应为状语后置句,应为“足于其门相足于其门相蹑蹑”) )(2)(2)与可写信寄给我说:与可写信寄给我说:“近来告诉文人们,我们画墨竹近来告诉文人们,我们画墨竹这一流派的人,已传到近在徐州这一流派的人,已传到近在徐州( (的苏轼的苏轼) ),( (你们你们) )可去求可去求他画。做袜子的材料将要全部聚集到您那里去了。他画。做袜子的材料将要全部聚集到您那里去了。”(

15、 (省省略句略句) ) 文理赏析文理赏析 7 7下列各句最能体现文与可恬淡、狂放性格特点的一句下列各句最能体现文与可恬淡、狂放性格特点的一句 是是( () ) A A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B B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吾将以为袜!” C C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 袜材当萃于子矣袜材当萃于子矣 D D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解析:解析:A A项是侧面写文与可的画为人喜爱和贵重;项是侧面写文与可的画为人喜爱和贵重;C C

16、项项是文与可与苏轼的玩笑话,可见二人感情深厚;是文与可与苏轼的玩笑话,可见二人感情深厚;D D项是项是文与可对画的评价。文与可对画的评价。答案:答案:B BC C作者回忆说作者回忆说筼筜谷偃竹图筼筜谷偃竹图就是在徐州时赠给他的,并就是在徐州时赠给他的,并 且文与可还说自己画的竹虽只数尺,却有万尺之势。在这且文与可还说自己画的竹虽只数尺,却有万尺之势。在这 里又明确地提出了艺术创作中神似重于形似的美学观点。里又明确地提出了艺术创作中神似重于形似的美学观点。 D D文与可夫妇在谷中文与可夫妇在谷中“烧笋晚食烧笋晚食”时收到了苏轼的来信,当时收到了苏轼的来信,当 看到苏轼称他为看到苏轼称他为“清贫馋太守清贫馋太守”,并夸张地说他能吃掉千,并夸张地说他能吃掉千 亩竹子时,信中假想之情景与现实情景的绝妙巧合,竟使亩竹子时,信中假想之情景与现实情景的绝妙巧合,竟使 得文与可得文与可“失笑喷饭满案失笑喷饭满案”。失笑、喷饭两个动作,既说。失笑、喷饭两个动作,既说 明了苏轼的幽默诙谐的艺术效果,也证实了文与可与苏轼明了苏轼的幽默诙谐的艺术效果,也证实了文与可与苏轼 之间思想上的相互理解和情感上的默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