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虫通络胶囊对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血栓前状态干预探究摘要:目的 观察四虫通络胶囊对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血 栓前状态的干预效果方法将320例气虚血瘀型慢性脑供 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60例,对照组采 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四虫通络胶囊 口服,疗程为2个月检测治疗前后血清一氧化氮(N0)、 内皮素1 (ET1)、纤维蛋白原(FIB).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 物抑制物(PAI1)和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含量,并 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组治疗后NO、tPA±升,ET1、FIB、PAI1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11 cm,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或管腔狭窄表现,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 查提示脑灌流动脉有闭塞或狭窄;⑦排除其他疾病导致上述 症状者符合①、②、③、⑤、⑦、④或⑥者为入选标准1.1.2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气虚证及血瘀证的诊断标准,基本诊断要点:头晕、 头痛、头沉三者之一,兼见气短乏力,神疲健忘,唇甲紫暗, 肢体麻木,舌淡暗或见瘀斑,舌边有齿痕,脉弱、迟、沉、 涩等1.1.3排除标准明显的肝、肾、心、肺功能障碍,肿瘤,血液病,低血压,各种急慢性炎症,应用他汀类药物的 患者,风湿免疫疾病,外周血管疾病,脑卒中及情感精神障 碍患者。
1.1.4脱落标准因各种原因中断治疗者;未按规定治 疗,资料不全影响疗效判定者;有严重不良反应者(血液系 统及肝肾损害、药物过敏等)1. 2临床资料选择2006年2月一2011年10月在我院 脑病科住院及门诊符合上述标准且知情同意的病人320例, 采用随机方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160例治疗期间治 疗组脱落8例,实际进入统计人数152例,男98例,女54 例;年龄45岁〜80岁(60. 5岁±12. 9岁);伴高血压病95 例,糖尿病85例对照组脱落7例,实际进入统计人数153 例,男97例,女56例;年龄45岁〜80岁(59. 1岁±13. 5 岁);伴高血压病96例,糖尿病89例所有入组病例均行 头部CT或MRI、颈部血管超声及TCD检查,两组性别、年 龄、病程、症状等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具有可比性(P〉0.05)1. 3方法1.3.1治疗方法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即原发病的常 规药物治疗,高血压患者应用降压药物;糖尿病患者应用降 糖药物,对照组加服尼莫地平30 mg,每日3次以改善脑供 血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给予四虫通络胶囊口服,药物组成: 水蛭2 g,制乌梢蛇10 g, 土鳖虫10 g,醋制地龙10 g, 三七5 g,丹参10 g,鸡血藤10 g,桃仁10 g,红花10 g, 赤芍10 g,黄英30 g,当归10 g,白僵蚕10 g,制稀荃草 10 g,川苇6 g,诸药研细末混合后,分装空心胶囊中,每 粒含生药0. 3 g,每次6粒,日3次,温水冲服,共服用2 个月后,对比两组疗效,并观察药物的副反应。
1.3.2观察指标及方法 血栓前状态标志物:一氧化氮 (N0)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管内皮素1 (ET1)采用 ELISA法测定;纤维蛋白原(FIB)用凝固法测定;组织型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和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测定安全性检查: 血、尿、粪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 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 均数土标准差(x土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P<0. 05为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 1两组治疗前后血栓前状态标志物水平的比较(见表1)治疗组治疗后各指标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 (P<0. 01)o组间治疗后比较,各指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 (P<0. 01)o2. 2不良反应 治疗组中个别患者于治疗期间出现嘈杂 、腹胀等胃肠道反应,给予对症处理后症状即消失治疗中 未发现安全性检测指标异常及过敏,未出现由于不良反应而退出试验者3讨论CCCI是指大脑整体水平的血液供应减少[低于40 mL/ (200 g 脑组织• min)〜60 mL/ (200 g 脑组织• min)]的 状态,而非局灶性的大脑缺血[6]。
血栓前状态是指多种因 素引起的血管内皮功能受损,血小板被激活,凝血因子活化, 抗凝和纤溶系统功能减低的病理生理过程,是易导致血栓形 成的多种血液学变化[2]内皮细胞通过合成并释放若干种 血管活性物质,调节血管平滑肌的收缩或舒张其中,舒张 因子包括NO等;收缩因子主要包括ET,在以上因子的相互 作用下,血管维持收缩和舒张的平衡ET1在ET中收缩血管 最强N0与ET间存在反馈调节机制,ET产生后通过磷酸肌 醇降解使L精氨酸产生NO明显增多,进而抑制ET/NO的相 对平衡,保护缺血的神经细胞当缺血继续加重,内皮功能 障碍,NO合成和释放减少,ET/NO平衡失代偿,加重了血管 痉挛和血栓形成[7]血浆中的FIB是血小板聚集的辐因子, 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全过程,其含量升高还将增加血管 血浆黏度,并致血管内皮损伤,继而引发脑梗死因此,降 低FIB是脑血管病治疗的一个重要方面[811] o作为内皮损 伤的血浆标志物tPA和PAI1是纤溶系统的两个重要组成部 分,是能够比较准确反映体内纤溶能力的检测指标tPA来 源于血管内皮细胞,主要功能是溶解血管内血栓,PAI1为tPA的抑制物,通过与tPA迅速结合,使其失去活性达到 抑制纤溶系统的活性,tPA的下降与PAI1上升在缺血性脑血 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抗凝、降纤等治疗及对 于预防脑梗死的进一步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2, 13] o 由于NO、ET1、FIB. tPA、PAI1与脑动脉血栓的形成有密切 的关系。
因此本研究将其作为血栓前状态的实验室指标,针 对性强、科学可靠[6] CCCI多见于中老年人,《内经》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医林改错》指出:“人过 半百元气已虚,气虚无力推动血行”,“元气既虚,必不能 达于血管,血虚无气,必停留而瘀”现代研究也认为CCCI 其病在脑,损及血管,气虚帅血无力成瘀,瘀血阻于脑腑, 清窍失养而发本病,属本虚标实,治疗采用益气活血法[14] 四虫通络胶囊是我院在防治缺血性中风协定方基础上而制 作的院内制剂,方中乌梢蛇、土元、地龙、水蛭四种虫类药 搜风活络、活血化瘀、疏通经络;三七、丹参、鸡血藤、桃 仁、红花、川茸、赤芍养血活血通络;黄英、当归补气、化 生新血,且三七与人参同属五加科,现代药理发现,三七皂 昔与人参皂昔有相似的药效,与黄英共起补气助活血之效; 佐白僵蚕祛风解痉,化痰散结,酒制稀葢草祛湿通络,取痰 瘀同源之意诸药合用,能补气养血、活血化瘀、通利脉道, 从而具通窍养脑之效现代研究也发现,当归、川苇能降低 血液黏稠度、抗凝血、降低血小板聚集、扩张血管、改善脑血液循环[15];川苇的主要成分川苇嗪能够升高NO,降低 ET1,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并能上调tPA的分泌,影响内皮 细胞的纤溶功能[16]。
赤芍的有效成分可与ET1特异性结合, 抑制其活性[17],蚯蚓的水提物有直接溶解纤维蛋白及纤溶 原激物作用[18] o从本研究可发现,四虫通络胶囊能显著升 高NO,降低ET1,改善ET1/NO的比例,保护血管内皮并 有效降低FIB,上调tPA,抑制PAI1,从而可起到抗凝、降 纤等作用本研究显示,四虫通络胶囊对改善CCCI患者的血栓前状态有显著效果(P〈0・01)表明四虫通络胶囊能保护血管 内皮细胞,多靶点、多机制地干预CCCI患者血栓前状态, 并为治疗CCCI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依据参考文献:[1] Torre JC.Alzheimers? s disease: How does itstait[J]. J Alzheimers Dis, 2002, 4: 497512.[2] 李东芳,李光来,连霞,等.慢性脑供血不足血栓 前状态标志物水平变化及用药干预后的影响[〕]•中西医结 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 6 (10): 11701171.[3] 李光来,张秀华,李东芳,等•养血清脑颗粒对慢 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善及血栓前状态的影 响[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7, 24 (3): 300.[4] 近藤•无症状性脑血管病入①对应颈动脉病变①治 疗[J].日内会杂志,2000, 86 (4): 781.[5]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 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163168.[6] 崔建祥,杜志刚,李辉,等.补阳还五汤对慢性脑 供血不足患者血栓前状态因子的影响[J].天津中医药, 2009, 26 (3): 191.[7] 苗延良,孙春银,陈健•加服补阳还五汤对急性脑 梗死患者ET1和N0的影响[J].广西中医药,2010, 33 (2): 10.[8] 曹黎波•急性脑梗死患者东菱克栓酶治疗中FIB监 测结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 6 (8): 199.[9] 李艳霞.Hey、FIB、DD联合检测在老年急性脑血管 病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 14 (9): 55.[10] 耿洁.联合检测Hey、FIB、DD对急性脑梗死患者 临床诊断价值的探讨[J].检验医学,2011, 26 (1): 11.[11] 潘健华,邓碧兰,余杏•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 和Fib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热带医学,2010, 10 (9): 1126.[12] 郑兵,池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浆vWF、tPA、 PAI1水平的观察[J].辽宁医学杂志,2006, 20 (2): 88.[13] 周欢琴,谢海宝,肖震,等.检测血浆uPA、uPAR、 tPA和PAI1水平在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病中的意义[J]. 浙江检验医学,2007, 5 (4): 1112.[14] 崔颖.中西医对慢性脑供血不足的研究概况[J].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1, 5: 46.[15] 杜志刚,李辉,赵宝伶,等•通塞脉片对慢性脑供 血不足血管内皮功能及血栓前状态的影响[J].山东中医药 大学学报,2009, 33 (4): 303.[16] 郑思道,吴红金.川苇嗪保护血管内皮机制的研究 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 31 (7): 10041005.[17] 冀兰鑫,黄浩,李长志,等•赤芍药理作用的研究 进展[J].药物评价研究,2010, 33 (3): 233.[18] 刘秀艳.地龙的药理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 2008, 35 (1): 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