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及激发策略一、兴趣的性质一天,我打开电视报,浏览一周电视预报,突然,一个节目的标 题吸引了我,“女性——更强壮的性别”真是这样吗?这可与我的经 验不符呀很明显,在FI常生活中,男性比女性更高、更有力,也更 强壮啊!我得看看电视里是如何说的那天,还没到播放时间,我就 早早地坐在了电视机前,等候节目的播放原来,与男性相比,女性 的寿命更长,在婴儿期更容易存活,对疼痛有更高忍受力,更不容易 患各种心理疾病(如智力落后),而男性比女性死于心脏病、癌症、 呼吸疾病、事故、自杀的比例都高内在动机的第三种观点可以解释我为什么会盼望收看这个节目 并且认真地看了这个节目这个观点将人类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者, 从事感兴趣的事情的需要推动人类去从事一些好奇、探索、操作和掌 握行为一些学者认为,人类天生会从提供一些惊奇新异、不一致性、 复杂性或与他们的期待或信念不一致的活动和事件中产生快乐,因此 愿意去从事这些活动(Berlyne, 1966;Hunt, 1965;Kagan, 1972)这 个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只有几个月大的婴儿对新异的刺激与他们以 前见过的刺激和比,会注视更长的时间,或者为什么一个8个月大的 婴儿喜欢看倒置的物休,一个2岁的儿童把自己的名字叫错,然后哈 哈大笑。
它也能够解释为什么这么多孩子喜欢卡通、科学幻想或电子 游戏一)兴趣的实质我国心理学家通常把兴趣作为一种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 行某种活动的个性倾向性”,因此对兴趣的研究多是调查式西方心理学家对兴趣概念的理解比较多样化一类观点是把兴趣 作为内在动机,例如,詹姆斯(1890)把兴趣作为与知觉相关的心理 现象、是存在人们的观念中的一种集中指向的力量他认为“兴趣为 我们每一次知觉提供动力支持,使知觉和注意有选择并保证个体行为 中的兴奋性”杜威(1913)认为,兴趣是活动的原动力,“一个对象 或一个观念里面有了兴趣,胜过其他的原动力鼓励人们去行动”另 一类观点把兴趣作为一种基本情绪伊扎德是代表人物,他认为兴趣 是经常体验的积极情绪,兴趣在形成技术、技能、智力中有极其重要 的动力作用伊扎德通过对兴趣的表情和生理的实验室研究都表明 了,兴趣是一种与认知相关的基本情绪兴趣的分类对兴趣最早进行分类的是赫尔巴特(J・F. Herbart),他认为兴 趣可以分为两大类:笫一类叫自然的或“知识的”兴趣,包括经验的 兴趣、思辨的兴趣和审美的兴趣三利》第二类叫历史的或“同情的” 兴趣,包括同情的兴趣、社会的兴趣和宗教的兴趣三种。
近年来,西方的一些研究者提出了三种兴趣类型:(1)个体兴趣;(2)情境兴趣;(3)现实的状态兴趣个体兴趣指把个体的兴趣看 作是个体的个性倾向性,具有相对稳定的特征并与内在的价值观相 联情境兴趣是市当前环境里的某些条件和(或)刺激而引起个体的兴趣,它常常对个体有即吋的影响现实状态的兴趣是综合个体兴趣 和情境兴趣之后提出来的,现实性兴趣是个体的兴趣与有趣的环境特 征相互作用的结果我国通常根据兴趣的时间(持久程度)把它分为暂时兴趣和稳定兴趣;或者根据兴趣与对象的关系把它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或 者根据兴趣发展水平把它分为对事物外部形象和活动方式的兴趣,对 事物本质特征和活动内容的兴趣,对事物外部联系的兴趣以及对事物 内在联系的兴趣,等等三)兴趣产生的原因及其动力作用根据信息加工的观点,创造、观察或加工适当差异的刺激,可以 产生兴趣和快乐没有差异或新异的刺激,不会激发兴趣,例如,在 感觉剥夺实验中,许多大学生在缺少刺激的单调环境中,觉得难以忍 受;但是,如果刺激与个体的期待差异太大,会被个体忽视或使个体 产生焦虑,个体会“恐慌和逃跑”这些新异刺激Z所以能激发人们 的兴趣和探索欲望,是因为它们能够引起认知上的矛盾,导致心理不 和谐状态的出现,使人产牛疑问、迷惑、混乱,促使人们产牛对信息 的探索行为。
这种认知矛盾主耍是指新的信息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经验 不一致(FestingeT, 1958)这样,信息加工观点与皮亚杰和怀特的胜任力动机观点有相似的 地方,他们假设个体寻求中等挑战性的任务一个适当的新异的刺激 提供了挑战,因此激发了个体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比起加工期待的 或熟悉的信息,个体必须使用更多的努力来加工或理解与他们的期待 或体验有差异的刺激胜任力动机和信息加工理论也同意,•旦个体 遇到了新异的刺激或挑战性任务,他们很自然地被激发来减少差异一 一期待与新异刺激之间的差异或冃前技能水平与完成任务所需要掌 握的技能水平之间的差异德西(1975)把这个过程描述为寻求挑战 和新异性,然后“征服”它的知觉过程人们寻求新异的情境,然后 努力实现掌握——征服挑战,体验胜任或理解的情感二、提高课堂中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中的学习兴趣,首先是使刺激产生变化,刺激变化可以 提高学生的探索性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各种提高课堂中的学习兴 趣的策略,不仅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和警觉度,而且要促进学习以及智 力的提高每-种策略是针对学生在对目前的知识状态不满意的情况 下,所使用的变化刺激如果实验者不断地给予一个人同样的刺激(如同一个电影、同样 的音乐旋律),刺激会失去它的“惊讶性”,这个人会迅速忽视它。
为 了提高个人的学习兴趣,刺激必须发生变化,以新或未预期的事件的 形式出现在课堂情境中,教师要想变化刺激,可以通过用不定期的 小组讨论、电影、客座教师、变化座位安排、实地考察、提问与回答、 合作学习、角色扮演等形式来改变常规的教学秩序在一次小学语文 课中,教师带来了一个棕色的袋子,把它放在教室的中间她的学生 都感觉很新奇,袋子里究竟是什么,因此,整堂课学生的兴致盎然一些教师建议使用课堂示范,因为他们认为学生通常只注意一节 课的前10分钟积极的、产生参与的示范(如凹忆10个单词的记忆 策略)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社会刺激,如通过合作学习也能提高 学习兴趣尤其是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合作学习激发学习兴趣表现在两 个方面:它要求学生从一个被动的倾听者,变成一个积极的交流者; 它满足了学生的社会需要当然,在课堂情境中,有时教师可能引入 了太多的刺激变化(尤其是对于那些有注意缺陷的学纶),因此,教 师必须在产生新异性的刺激变化和刺激的可预知性之间找到一种平 衡例如,随机叫学生回答问题可产生刺激的变化,但是这种不可预 知带来的焦虑会超过新异的感觉教师要变化刺激,但也要防止这种 变化对学习的干扰二)设疑在戏剧舞台上,悬念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秘诀。
当我们喜欢的主人 翁遇到了危险和障碍时,他会怎么应对呢?这时,悬念就产生了观 众既充满了希望,又感觉到害怕,希望一个积极的结果,害怕喜欢的 人会面临悲剧观众不断猜测接下来的故事发展剧情就这样牵动着 每个观众的心,大家都目不转睛、紧张地等待剧情的发展而最后, 最高明的编剧往往是岀人意料大家回味着看过的演出,充满了满足戏剧当中的悬念为课堂当中教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了很 好的借鉴在课堂当中,注意的对象不是剧中人而是要学的知识或要 解决的智力问题教师提供给学生竞争性的假设和没有确定答案的问 题,在课堂上设疑,可使学生产生一种“心理挣扎”,去思考要解决 的问题或得到真正的结论心理挣扎并不一定总是非常有趣冲突、 不确定性和问题可能包含了情绪上的痛苦,但是,答案、解决、发现 和回答在情绪上是令人愉快的根据兴奋一一转换理论,冲突、不确 定性和问题会产生口主神经系统的唤醒(如心跳加快),而这是消极 情绪体验的一部分但在心理挣扎和高唤醒Z后产生的解决、发现和 回答,比起那些只是简单地解决问题,没有早期的情绪挣扎的人,会 产生更强烈的积极情绪体验(Zillman, 1978)实际上,学生在听到这样的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是什 么”,“恐龙为什么会消失”,或“为什么重要的城市会建在水边”,会 产生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
但如果给学生一些相竞争的假设,这些问 题会产生一种悬念的情境,从而导致学生产生心理挣扎,为学生作出 初步的结论,提供了一种情绪上的准备性智力挣扎和悬念产生了一 种情绪唤醒情境,为我们找到答案提供了一种情绪推动力采取发现 法教学也是激发学生内在动机的有效方法,但要求儿童具备一定的信 息加工能力,才能够去收集、加工和分析信息三)矛盾“创设问题情境”是引起认知矛盾的常用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是 将学生引入到问题之中的过程,通过设疑使学习者对耍学习的内容产 生疑问,出现心理的不和谐状态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与儿童已有知识 相矛盾的现象;或者先教给学生一个基本的法则,在学生理解Z后, 再给他们举出不符合这一法则的事例,来引起学生的认知矛盾本章主要观点1. 内在动机是指学生的学习目的是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学习 活动本身能使学生得到情绪上的满足,从而产*成功感2. 内在动机提供了一个促进学习和发展的自然力量,它在没有 外在奖赏和压力的情况下,可以激发行为3. 人们通过个体是否自主选择进行或坚持某一活动,或通过个 体评价自己在一项特殊活动中的兴趣来测量个体的内在动机的4.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基于自己的快乐來从事学术活动是越 来越较少,他们越来越能更好地判断他们的成绩的性质。
5. 我们在开始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时,都会体验到选择的需要 我们倾向于通过自己的选择,根据内在的需要和欲望而不是环境奖赏 或压力来决定我们的行动换言之,我们都有自我决定的需要6. 自我决定不仅是个体的一种能力,他还是个体的一种需要 人们拥有一种基本的内在的自我决定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引导人们 从事感兴趣的,有益于能力发展的行为以及形成与社会环境的灵活适 应7. 与低等动物不一样,人类具有非常少的天生的胜任力,人类 需要大量地进行学习,怎样与环境相互作用这样,变得胜任的驱力 和内在倾向性就具有相当的适应价值8. 人类天生会从提供一些惊奇新异、不一致性、复杂性或与他 们的期待或信念不一致的活动和事件中,产生快乐和兴趣,因此愿意 去从事这些活动9. 兴趣既是一种内在动机,又是一种基本情绪10. 创造、观察或加工适当差异的刺激,可以产生兴趣和快乐 没有差异或新异的刺激不会激发兴趣,而如果刺激与个体的期待差异 太大,会被个体忽视或产生焦虑,个体会“恐慌和逃跑”思考题1 •什么是内在动机?内在动机的核心基础是什么?2 •试评德西的自我决定论3. 怎样在课堂中支持学生的自我决定?4. 怎样激发课堂学习中学生的学习兴趣?5. 怎样激发学生学习中的胜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