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辽宋夏金时期制瓷业的发展五代时期的瓷业五代时期的瓷业主流仍然是“南青北白”,而制瓷技术则继唐之后有所发展,其中尤以 越窑青瓷与定窑白瓷最为著名吴越国的越窑青瓷,多为贡品,胎质细腻,胎壁较薄,施釉 均匀,釉色青润有光泽,造型和纹饰端整秀丽,反映了越窑瓷器在原料处理、烧造技术和装 饰手法等方面的进步如故宫博物院所藏i件杯式执壶,流长而微Illi,颈部加高,把手也较 唐代的形式略长,壶腹近似圆球形,釉色明润,造型秀美,使用轻巧方便又如浙江睞县出 土的青瓷七子纹盒,盒盖上贴印七个儿童,形象栩栩如牛,装饰花纹层次分明,极为椿美 这些都可说是越窑的代表性产品①吴越工钱元璀墓岀土的龙身涂金瓷罂,是当时川金银装 饰的所谓“金■越瓷”,是一件难得的珍品五代越窑制瓷工艺的另一成就,是烧制缸、瓶 等大件瓷器,这在成型和烧成技术上都是相当困难的唐代白瓷最有名的是邢窑到了晚唐和五代,河北曲阳定窑的白瓷产品逐渐兴起,其声 誉也逐渐超过了邢窑如河北曲阳涧磁村窑址出土的器物冇碗、盘、灯、碟、罐、盒、瓶、 枕及玩具等,胎质一•般都很细腻,胎体较薄,釉色也较莹润,说明具工艺水平是相当高的五代吋的柴窑瓷器曾被列为五大名瓷之一。
明张应文《清秘藏》、谷应泰《博物要览》 都载冇关于柴瓷的精彩描述如张应文提到:“论帑器,必口柴汝官哥定,柴不可得矣闻 其制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此必亲见,故论之如是其真②谢華涮提到 柴窑时说:“今人得其碎片亦与金翠同价矣”,“世传柴世宗时烧造,所司请其色,御批云: 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①柴窑的“雨过天青”瓷器受到如此Z高的赞誉和推 崇,可见当时烧造技术的高超水平但可惜的是明代人就已见不到柴窑的成器了而柴窑的 具体窖址迄今尚未发现冇人认为柴窖即在后来的钧窖范围Z内,也冇人认为在郑州,但都 缺乏足够的证据①柴窑仍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未解Z谜宋代制瓷技术的发展辽宋夏金时期的制瓷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名瓷名窑遍布南北,特别是陆续形成的 定窑、钧窑、耀州窑、景徳镇窑、越窑、龙泉窑和建窑等八人窑系,以及定、汝、官、哥、 钧五大名窑,各具特色,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而北方的定州窑,后称“北定”,以烧造白瓷为主定窑白瓷继承和发展了邢窑白瓷的技 术成就其胎质细薄,釉色滋润、洁白,造型端巧,装饰讲究,烧造技术己臻完善根据化 验结果,定窑口瓷胎泥中氧化铝和氧化钛含量较高,尤具是氧化铝约在30%以上。
瓷釉配 方中,以口云石代替石灰石,氧化镁含量也较-•般为高,而氧化铁则在1%以下,烧成气氛 为氧化焰,烧成温度应高于noocCo定窑工匠发明的覆烧工艺,是把盘碗Z类的器皿倒过 来烧,并用较薄的垫圈支垫,以代替过去的匣钵这种装烧方法,不仅节省窑位,而且节省 物料和更充分地利用热效,因此使得产量增加,成本下降,后來得到了普遍的推广②由于 覆烧法制成的器皿,沿上多不施釉,称为“芒口”有些定瓷芒口处包镶有金、银、铜口, 以增强其装饰效果定瓷在装饰方法上有刻花、划花、卬花及浮雕等,纹饰粕美,对当时及 后世各地瓷窖都冇很大的影响除白瓷外,定窖还烧绿釉、黑釉和酱色釉器等① 牛达生:《我国最早的木活字印刷品一一两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中国印刷》1994年第2 期② 史金波、黄润华:《北京图书馆藏西夏文佛经整理集》,《文献》1985年第4期① 叶結民:《中国陶瓷史纲要》,轻工业出版社1989年版,第112页①张应文:《清秘藏》卷上《论窑器第六》汝窑主要烧造宫廷用瓷汝窑青瓷是北宋青瓷的杰出代表胎体较薄,胎泥极细密,呈 香灰色,釉层佼厚,釉色天青谷应泰《I専物耍览》和高濂《遵生八笺》称汝密瓷器“其色 卵白,汁水莹厚,如堆脂,然汁中棕眼,隐若蟹爪,底有芝麻花细小挣针”。
汝窑青瓷以支 钉支烧,对支烧方法冇所改进,对铁含量的掌握和还原火焰的控制也都十分准确浙江处州章氏兄弟的哥窑和龙泉窑(弟窑)瓷器一向亨有盛名,哥窑瓷器制作精巧,胎 骨大都为紫黑色或棕黄色,底足未挂釉处呈现诙黑色西哥窑釉为无光釉,色调比较浅淡, 冇粉青、奶白、米黄等色釉层极厚,釉面冇大小各异的裂纹,俗称“百圾碎”,这是由于 胎釉热膨胀系数相差过大的缘故裂纹的出现原本是一•种缺陷,但因其口然美观,遂变病为 美,成为一种天然装饰龙泉青瓷胎骨白色,釉无纹片,釉汁透明,釉色以粉青和梅子青最 为著名粉青釉亦称虾青釉,釉层肥厚,釉表光泽柔和,具有青玉的质感梅子青釉是青釉 的登峰之作,釉层更厚,颜色碧青,柔和淡雅,色调可与翡翠相媲美官窖也为宋代著名瓷窑北宋时在汴京(今开封)烧制南宋顾文荐《负暄朵录》载: “宣、政间,京师白置窑烧造,名曰官窜东京官窜瓷器是专为宫廷烧制的名贵青瓷青 釉釉色很淡,光泽品莹,胎釉很薄,并有冰裂和梅花纹等但山于较早的文献记载仅有上述 一条,北宋官窑官址至今尚未发现,J1传世官密器物釉色和造型与汝窑多有相似Z处,所以 一些陶瓷史家怀疑北宋官窑是否在开封实有其址,也有人认为北宋官窑即是汝窑。
宋室南迁 后,南宋朝廷在杭州査官窑,称为南宋官窑据文献记载,杭州有修内司官窑和郊坛官窑 修内司官窑水平很高《负喧杂录•密器》说它“澄泥为范,极其精致,釉色莹澈,为世所 珍”明曹昭《格古要论》也谈到:“官家器,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带粉红,浓淡 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色好者与汝窑相类河南禹县的钧窑独树一帜,烧造岀丰富多采的彩色瓷器,尤其是创造性地烧制成功铜红 釉,以及“钧红”等著名产品,从而突破了传统青瓷的范畴,为后來景徳镇釉里红等铜红釉 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据分析,“钧红”施用的是一种乳浊釉钧红”的红色是由于在1300°C 的高温下还原铜的呈色作用红釉的成分中含冇少量的铜(氧化铜含量约为33%),烧出的 釉色青中带红,有如蓝犬中的晩霞乂由于釉中含磷(P2O5)较高,所以釉呈乳浊色至 于钧釉的紫斑则是有意在青蓝色釉上涂上一•层铜红而造成的钧瓷的青色也不②谢肇涮:《五朵俎》卷12o同于一般的青瓷,浓淡不一,多近于蓝色蓝色较深的称为天蓝,较淡的称为天青,比 天青更淡的称为月白,施用的是一种蓝色乳光釉但其化学成分及呈色机理尚有待于进一步 研究钧窑的窑变,绚丽多彩,形态变化复杂,是宋变中的代表,为当时和后世许多帘场所 仿制。
在烧造技术方面,钧窑及汝窑、徳化窑等还根据需要建有阶梯式窑床,对窑炉做了一 些改进北宋时景徳镇瓷业和制瓷技术已有很人发展,南宋时期已成为白瓷的主要产地,后称“南 定”当时制品中以青白瓷最负盛名青白瓷乂称影青瓷,是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瓷器这 种瓷器的釉色介于青、白二色Z间,青中有白,白中泛青,其白度和透光度都已接近现代水 平,而且胎薄而坚,釉质晶莹,声音清脆,表明影青瓷的瓷质以及当时制瓷技术都达到了前 所未有的高度此外如河北磁县的磁州窑,烧瓷品种有口釉瓷、黑釉瓷等,产品多为盘、碗、 盆、罐、瓶、壶、枕等日常生活用品,造型和装饰具有浓厚的民间生活气息,有些还有俗称 “宋加彩”的彩绘图案(冇些学者认为“宋加彩”并非宋代所创而是金代所创)磁州帑系 及其他一些窑系不仅广泛应用化妆土以增加瓷器口度,而且还进一步利川它來剔划出各种花 样,形成了不少别致的新甜种陕西铜川的耀州窑主要烧造青瓷,产站以民用为主,兼烧口 釉、黑釉等,其造型、釉色乃至花纹都达到了成熟阶段尤其是耀州青瓷向以具冇优美的地 方风格,刻花、划花和印花取材广泛,技巧纯熟而著称于世,对邻近省区的瓷业产生了重要 影响耀州帑还采用耐火材料砌筑炉栅,并川煤作燃料烧帑,这在制瓷工艺方面也是很先进 的。
属于建窑的是福建的两处箸名窑场:建阳窑和德化窑建阳窑烧造黑瓷、青口瓷和口瓷, 尤以黑瓷最为著名,称为“黑建”或“乌泥建”这种黑瓷胎泥含铁成分较多,胎色紫黑, 胎体厚重,黑釉光亮如漆其中名品有“兔毫”、“油滴”、“曜变”等,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德化窜主要烧造白瓷,创烧于宋代,后來其烧造技术冇了很大发展,特别是到了明代,所产 白瓷胎质致密,透光度极好,釉面为纯口色,光润明亮,且造型种类繁多,纹饰丰富精美, 从而成为明代制瓷业中具有代表性的站种德化口瓷也是我国外销瓷器的主要品种之一辽、夏、金的制瓷业辽夏金的制瓷业也比较发达据研究,辽代瓷窑大约出现在辽太宗会同年间至辽世宗一 段时间之内(938—950)其制瓷工艺渊源于中原地区,与邢窑、定窑有密切关系其造型 和纹饰则吸收了中原的传统,乂具有民族的特点从林东辽上京窑、南山窑、口音戈勒窑、 赤峰缸瓦屯密、辽阳江官屯密、北京龙泉务窑、山西大同青瓷窑等处考古发掘结果看,辽瓷 大体上可分为高温细胎白釉和黑釉瓷器,高温缸胎茶绿、黑、赭等杂色釉人型瓷器及低温三 彩釉陶器三种在烧造技术方面已有施用化妆十、覆烧法、使用耐火材料等先进工艺但烧 窑所用的燃料为柴草,迄今尚未发现有用煤作燃料的辽瓷窑场。
辽代陶瓷的造型和纹饰则多 种多样,总的来说可分为中原形式和契丹形式两大类后者有长颈瓶、凤首瓶、笛式瓶、穿 带壶、注壶、鸡冠壶、鸡腿瓶、海棠花式长盘、暖盘、三角形碟、方碟等在装饰手法上, 以塑贴花纹最有特色,如塑贴皮条、皮扣、皮穗、皮绳,其至加以缝线的针迹,仿照契丹人 传统的便于携带的皮囊形状,尤为逼真,这也是适应丁•契丹民族游牧生活的反映金代前期 东北地区的陶瓷产品,绝大多数为口用粗瓷如辽宁抚顺大官屯窑和辽阳江官屯窑,都是在 辽代基础上继续主产的瓷窑,其产品胎质粗厚,釉面不匀,且多为单色釉,造型不规整,装 饰简单,但瓶、壶、罐等往往附有双系、三系或四系,这是前期金瓷较突出的器型特点金 代后期即迁都燕京后在关内广大地区的陶瓷住产,则有了很大的发展如金代的定窑,河北 磁县观台窑、钧窑、耀州窑,山东淄博磁村窑,山西浑源窑,安徽萧县白土镇萧窑、宿州窑 与泗州帑等,不仅北宋时的瓷业生产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并但有所创新如在造型方面, 白釉黑花葫芦形瓶、黑釉桃形壶等,就是金瓷特有的器物金瓷以实川的牛活用瓷居多,花 纹装饰趋于简化,装饰技法有刻花、划花、印花、剔花、笔绘、塑贴、加彩和纹釉等其中 白釉加彩即先施白釉初烧后再绘上红、绿、黄等彩色低温覆烧,这是金代工匠新创的瓷器品 种(但也冇人称之为“宋加彩”)。
另外,为满足瓷器大量生产的需要,有一部分金代瓷窑不 用覆烧法而采用砂圈叠烧工艺这样烧造出來的器物如碗或盘心一•圈无釉,内底出现刮圈露 胎的现彖西夏陶瓷业,除少量鬲级瓷器由宋朝输入外,大部分为口己烧造所产瓷器,大 多胎质比较粗糙,器型单调,工艺技术较为落示,但其中也不乏佳品如1956年在伊克昭 盟伊金崔洛旗敏盖村发现的两件酱褐釉剔花瓶,造型凝重大方,瓶身刻有牡丹花纹,在一定 程度上反映了西夏陶瓷工艺所能达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