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知名家族企业

上传人:学**** 文档编号:281324287 上传时间:2022-04-23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35.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知名家族企业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上海知名家族企业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上海知名家族企业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上海知名家族企业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上海知名家族企业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海知名家族企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知名家族企业(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上海知名家族企业 上海知名家族企业篇一 上海为什么出不了“出名企业家” 上海为什么出不了“出名企业家” 自洋务运动以来,中国民营企业在两大民生产业拥有十足的优势,一是棉纺业,一是面粉业,而苏南企业家那么是这两大产业的十足领先者。1999年后,在新兴起的地产热中,广东企业家不但成了第一批淘金者,更是领先走向全国举行开发的集群。 三十年间,上海为什么没有出哪怕一名全国有名的企业家?这是一个很让上海人难堪的话题。所谓企业家精神是由两个元素构成的,一是自由的精神,二是创新的精神。在中国,哪块土地轻易长企业家,只要看这两条就可以了 传统:从地缘系谱上找基因 王石跟我说

2、过两次家谱的事儿。 一是关于取舍。1988年,万科股份制改造,王石放弃自己该得的40%股份。他说,“我查了家谱30多代,我祖籍是安徽,追溯到湖北、江西,全是农人出身。农人要突然有钱了干什么?三件事:修椅子坟、娶小老婆、赌博” 二是关于传承。2022年深秋,我和王石在杭州对坐闲谈。王石问了我一个问题:“我的父亲是行政官员,我的母亲是锡伯族妇女,我也没有受过商业训练,那么,我以及我们这代人的企业家基因是从哪里继承的?”这是一个很难说领会的问题,促成了我写激荡三十年、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的宏大企业史筹划。 所谓传统,传是“传承”,统是“道统”。 说到中国企业家阶层的传统,就要从传承和

3、道统分开来说:这个阶层是从哪里来的,因何具备了现在的特征,他们又有着怎样的价值观。系谱云云,关乎的是传承。 说到传承,又有两个梳理的方向,一是家族系谱,一是地缘系谱。 以我的查看,现在的企业家绝大多数没有家族传承。最主要的理由是,中国的企业家阶层曾经彻底断脉。1955年10月,毛泽东在农业合作社的一场辩论和当前的阶级斗争一文中明确提出要让资本主义连忙“绝种”。他说,“我们的目的就是要使资本主义绝种,要使它在地球上绝种,变成历史的东西。”两个多月后,全国的私营工商企业全部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用当时的说法是,“跑步进入社会主义”。从那时到1978年,中国没有一家民 营企业。状况的变更始于改革开放,

4、从事私营工商活动的人,先是被称为个体户、万元户,到1987年才重新展现了“企业家”这个名词。 在1980年头,从事创业的人,绝大多数是社会边缘人士,如农人(鲁冠球)、城市失业人员(年广久)、大学落榜青年(刘永行兄弟)、复员军人(王石)、国营企业精简下岗工人,甚至刑满释放人员(牟其中)等等。他们无法进入稳定的国营企业、政府机关或军队,因而被“逼”上了发财的道路。1992年之后,开头有中底层的官员和不得志的学识分子下海(如自称为“92派”的陈东升、冯仑等人)。在互联网经济兴起后,那么又有一大群学识青年创业。这些人全数是白手起家,而且在家族历史上,没有商业世家的传承。极少数的例外,如荣毅仁家族是一个

5、仅见的偶然现象。 正由于这样的起因,好多企业家在成就事业后,会问一个问题:我们这些人是从哪里来的? 这个问题很大,很繁杂,但是又务必回复。 可能我们从地缘系谱上,可以察觉一些蛛丝马迹。 上海为什么出不了“出名企业家”? 作为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三十年间,上海为什么没有出哪怕一名全国有名的企业家?这是一个很让上海人难堪的话题。去年,上任不久的市委书记俞正声甚至出了一个题目是,上海为什么出不了马云? 自洋务运动以来,上海就成了中国最重要的商业重镇。当年李鸿章办的四大洋务企业,有三家放在这里江南造船厂、轮船招商局和江南织造局。名号震天响的上海商人更是如过江之鲫,如办实业的荣宗敬兄弟、穆藕初,办金融

6、的陈光甫、张公权,办航运的虞洽卿,办文化的张元济、史量才,办百货的郭乐、马应彪,当然还有从事黑色暴力产业的杜月笙、张啸林等人。可是,最近这三十年里,上海企业家貌似集体“沉静”。 “沉静”的理由与地缘经济有关。 其一,作为国营企业更加是轻纺和轻工产业的重镇,在1990年头之前,上海一向被筹划体制压得喘不过气来,人才、技术和市场被周边数以十万计的江浙小企业分割蚕食。自上海证券交易所恢复及浦东开发以来,上海急速复兴,不过,它的特征却是政府强力主导,民营企业家依旧无大作为。 其二,上海自开埠以来,就成为航运、金融和制造业的中心,由于体量惊人,因而形成了以我为中心的“坐商模式”,百商汇流,坐地兴市,成为

7、一种惯性思维。所以,上海企业家吸力足够,呼力缺乏,很少看到他们满头大汗地跑到穷乡僻壤去打市场的。在消费品领域,上海产品只能够在一级市场昙花一现,缺乏渗透力和亲和力,是上海企业的通病。 其三,以上海的区位优势,百年以来,最轻易做大做强的产业分别是航运码头、金融、地产、文化和重化工业,而上述产业绝大多数仍是国有资本密集之地,所以,上海轻易出大企业,却出不了大企业家。 上述的三个特征不改观,上海还是出不了荣宗敬或马云。 苏南:中国实业摇篮 改革开放以后,民营经济最活跃、声势闹得最大的地区是江苏南部的苏(苏州)锡(无锡)常(常州),费孝通先生将之总结为“苏南模式”。 自洋务运动以来,中国民营企业在两大

8、民生产业拥有十足的优势,一是棉纺业,一是面粉业,而苏南企业家那么是这两大产业的十足领先者。无锡的荣宗敬尝言,“中国人,有一半是吃我的,穿我的。”其言豪迈,百年后听来仍很敬仰。 苏南的兴盛有历史的渊源。自隋唐开通大水道之后,苏南一带就成为鱼米之乡,水稻种植分外高产,面粉业也因而昌盛。此外,这里的桑蚕产业一向特别兴隆,号称“衣被天下”。晚清洋务运动之后,英国和日本的缫丝织造技术引进中国,很快在这里生根。最早的民营织布厂就是由苏州人创办的,晚清状元、南通人张謇下海经商,办的就是丝织工厂,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创业,从事的也是这个产业。 苏南地区地杰人灵,民众性情温柔,土地平坦,水网交织,便于交通运输,并

9、且,与上海接邻,商流与人流均无比便捷,所以,是最梦想的工商之地。这个地方的人脚踏实地,好办实业,百年以来,成为中国实业的摇篮。在民国时期的上海滩,最活跃的商人主要有两批,一是来自苏南的实业家,二是来自宁波的金融家,他们合在一起称为“江浙财团”,是国内势力最大的金钱气力。 即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苏南一带的社队企业也没有完全消散。这些企业独立于国家筹划体制之外,成为了一股很特殊的经济气力。在资产关系上,它们属于公社或生产大队集体全体,不过,它们的经营活动却操控在某些“能人”手中,这些人甚至还是公社或大队的领导。在1978年之后,随着 消费市场被激活,城里的国营企业受体制约束始终无法开展手脚,这些天生地养的社队企业竟“意外”地成为了活跃市场和冲击筹划体制的主流气力。这就是中国崛起的“草根机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