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说课稿(2篇)

上传人:拖*** 文档编号:281156115 上传时间:2022-04-2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题西林壁说课稿(2篇)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题西林壁说课稿(2篇)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题西林壁说课稿(2篇)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题西林壁说课稿(2篇)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题西林壁说课稿(2篇)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题西林壁说课稿(2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题西林壁说课稿(2篇)(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题西林壁说课稿(2篇) 敬爱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一、说教材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为义务教导课程标准测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其次组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题西林壁。 这组教材围绕“查看与察觉”这一专题举行编排,都是关于查看大自然景物和察觉大自然奥秘的。题西林壁不仅写出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更重要的是还写了从查看事物中得到的启示。它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风景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可说是气象万千,不成胜数。古怪的是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容貌,谈游庐山的感受。诗的前两行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

2、路转,目不暇接。是雄奇,是宏大,是险峻,还是优雅?可诗人却还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在第三、四行作了解释。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宏伟、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本着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认知目标:熟悉并会写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壁、缘”两个汉字 技能目标:理解诗句的意思,明白诗人在庐山查看时,由于地点和角度的不同,所以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本诗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赏识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其教学的难点:为体会诗句所包含的人生

3、哲理。 二、说教法、学法 我采用了阅读感悟法,即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崇敬学生阅读的天性化行为,设计有目的、有层次的阅读实践。先引导学生融入诗境,领悟诗歌的意境,品评诗歌的语言,激励学生表达自己对诗歌内容的感悟所得,并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然后逐步引导学生学习诗文,把握诗意。 三、设计理念 1、根基教导教导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大国推进远程教导设施与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远程教导设施与资源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发挥远程教导设施与资源技术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进展丰富多彩的教导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4、 2、语文课程标准中3-4学年段目标对古诗的要求是:诵读优秀古诗文,在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本节课中利用远程教导设施与资源,去表达教学时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积极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走进诗歌世界,让学生在读想说的过程中感悟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对古诗的喜欢,从而继承并发扬中国的璀璨文化。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用弥漫激情的语言导入:同学们,生活中的事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假设精心查看,精心斟酌,就有可能察觉万物奥秘。老师今天带同学们去看看那庐山风景,可也要细心查看才会有察觉。(多媒体表示庐山风光) 面对如仙境一般的庐山风光你是否想到了哪些美好的词语呢

5、?请说说。在学生的回复上师加以感慨,是啊,真美!这里山高水常,这里古树参天,这里是鸟语花香,吸引了多数的文人墨客,宋代大诗人苏轼来到这里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的古诗题西林壁(指导“壁”字的正确书写)。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知的画面入手,唤起学生对景的遐想,激发学生对诗文的阅读期望,从而使他们逐步进入诗的意境,带着极大的兴趣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 2、交流资料,读中感悟 A.让学生表示在课前去查阅关于本课的资料,此时让他们踊跃发言,举行交流,从而了解及本课的片面学识。 B.用心读书可是获得天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课件出示录音范读,让学生尝试着说说读得怎样?自己也能读得这么美吗?指三|、四名学生举行

6、读诗,师举行指导读诗应具有的层次感、节奏感,如:留神每行之中字间适当的拉长与停顿,远近上下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读好韵脚“ng”。 C.报告学生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高贵的画卷,只要精心,你就能看到这幅画,让学生在音乐声中齐诵读,并把所感受到的画面说出来。 【设计意图】:朗读就像一位卓越的导游,会把我们带入神秘巧妙的语文世界,兴趣是朗读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朗读产生了兴趣,就能全身心投入。 3、组织自学,理解诗意 (1)在学生述说画面的根基上,去寻寻诗人苏轼眼中的庐山是怎样的。(从而导出诗的前两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上下各不同。) (2)想想为什么同是庐山一会儿看到的是岭一会儿看到的又是峰呢?

7、分组合作学习,并在组内各自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原来是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而导致了所看到的不同,同学们认为还可以按什么的不同来看庐山。(出示课件表示庐山的不同风采) 【设计意图】:叶圣陶先生说过:“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以拓展儿童的想象。”让学生观看画面,可以培养他们的查看力、想象力以及思维和表达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心,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在此让学们明白了看庐山切实每处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同时还直观地感受到了看景还可以从季节、气候、心情上看。 (3)全班交流笔下的庐山之所以有着不同样子是由于正如他所说只缘身在此山中(对于缘字指点学生把字写正确,并理解其含义),在对诗文有所感悟的处境下,再次

8、与朗读有机结合,师适时点拔启发、出示课件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根基上有感情的朗读,从中去明白其中的奥秘。 4、领悟道理,拓展延迟 A、启发谈话:庐山千姿百态,身处山中会看不清真面目,就像方才同学们所说对一个事物只有多方面去查看全面去熟悉才行。诗人首先向大家描述的是:生回复出(庐山有着不同的面目)然后诗人再向同学说领略:原来是由于(只缘身在此山中,表明道理。) 对于对比繁杂的事物,假设不能客观地、冷静地举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熟悉这个事物。 B、拓展延迟:在生活中你是否也碰见过类似的处境呢?说说好吗? 多媒体表示盲人摸象,让学生想

9、想事中的人物错在哪? 【设计意图】:当书本上的学识已无法更好地表明揣摩时,当学生们的学习热心还高涨时,我适时地点拨,使他们的探究很自然地从课内延迟到课外,这样,一个更广阔、更丰富的学习语文的世界呈现在他们的面前。 5、诵读稳定,总结全文 同学们,你们还想再读读这首诗吗?好的,一起来。在结尾之处,我设计了让学生再次以饱满的情感和着乐曲去诵读这一过程。让学生懂得其实啊,在生活中诗歌就是美的画面。(多媒体表示几篇关于描写庐山的古诗让大家赏识) 【设计意图】:我们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创造了光芒璀璨的东方文明,给我们留下了难以计数的瑰宝。在这浩如烟海的文化中,古诗一向闪动着璨灿的光彩,引导学生

10、去诵读、赏析,加深他们对诗歌文学的喜欢,从而继承并发扬中国的璀璨文化。 结果师作以总结诗人苏轼通过参观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得全面查看。其实,大量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梦想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好吗?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横(岭) 侧(峰) 远近上下(实写) (不同)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 五、说远程教导设施与资源应用 在方才以上的环节中,本节教学高明地将远程教导设施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以资源中的范读去使学生懂得诗要读出诗韵、读准诗意,获得自己对古诗的情感体验,发挥创见性。通过利用远程教导设施中的资源(庐山的风光片及盲人摸象之图)攻破了本节课的

11、重点及难点,为思维训练供给了良好的空气,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才能在远程教导资源与教学的整合过程中得到了有效的磨练。 题西林壁说课稿(篇2) 老师好,就苏轼的绝句题西林壁我来举行一下说课。 就小学阶段的古诗词而言,新课标重点放在识记背诵上,并在此基诎上拓展学生对古诗词的浓重兴趣,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瑰宝的蕴含。由此就本绝句我提出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了解文坛泰斗苏轼。 二、理解诗歌内容因物寓理:客观全面看地熟悉事物,分析问题。 三、学会后会读会诵会背会默本诗。 四、读苏轼的其它作品。 本教学目标揽括学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熟悉,并以理解诗歌诵读默为重难点。 就

12、诗歌的教学而言假设不用心设计,很容上得枯燥乏味死气沉沉。为此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用心备课以学生为主体深入浅出的引导模式。 下面说一下我的教学流程: (一)开门见山引出课题题西林壁,对举行简介。这么简介是在学生对苏轼三言两语的根基上加以适当补充并总结的。 (二)导入正课。用盲人摸象的故事启示铺设主题。这个环节主体照旧是学生。借用多媒体有关山的图片给学生造成突兀感。问,山是什么?几个石头,几堆土,几棵树?五岳之一的庐山长什么样? (三)感悟诗歌。介绍课题,让学生明白这是一首以绝句形式写的游记。 (I)自由读诗,问,苏轼眼中的庐山是怎样的,找出来同桌之间理解后用自己的话举手回复。学生的回复好多,教师总

13、结,移步换形,位置不同看到的景不同,想象一下可能是千姿百态。 (二)为什么会这样呢,苏轼报告我们“不识庐山真面目,像身在此山中!” (三)由此你想说点什么? 1、一叶障目。 2、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意思相近就好。 总结:本绝句也就报告我们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位置不同,看问题的启程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熟悉难免有确定的片面性。在生活中我们要客观全面的看问题。 (四)带着我们的理解再读诗歌。你想就诗中的什么指点一下同学们呢? I,题是什么意思? 2,峰不成以写成锋了! 3,留神庐的写法。 4,缘的写法和意思都要留神。 5,诗歌的中心思想要用到实际生活中。 6,诗歌特色,一诗言志,言情,也可以理。二,本诗诗浅意深,寄至味于淡泊。 (五)两分钟回想理解,齐背,试默。 结果,延迟课外阅读诗作,布置作业。 在本课中我最大的优势就是,(l)深入浅出调动学生的阅历及积极性去学诗歌。(2)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理解记忆。 我的说课终止,望赋予指正。 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