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

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1.26KB
约2页
文档ID:281034722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_第1页
1/2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 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史,有两个时期特别引人注目一个是唐代,一个是近代唐代时,日本贪婪地向中国学习,直至与中国文化接触之后,大和民族才首次与文字遭遇,学会了书写日语的“假名”(字母)不过是汉字的变体而已而近代时,则轮到中国拼命地向日本学习别的姑且不论,仅语言文字方面,日本倒成了汉语的输出国日本“汉语”,冲击着东亚各国的语言系统,当然也大量涌入到中国的汉语里,成为中国人日常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代由日本输入的汉语词汇,被称作日语“外来语”之所以给“外来语”加上个引号,是为了区别于直接来自西方的外来语,如沙发、咖啡、逻辑等,因为这二者之间毕竟还是有些不同的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数量多得惊人据统计,我们今天使用的社会和人文科学方面的名词、术语,大约70%是从日本输入的这些都是日本人用汉字对西方相应词语的翻译,传入中国后便在汉语里落地生根我们每天用以高谈阔论、冥思苦想、说“东”道“西”的概念,竟大都出自日本人之手实际上,离开了日语“外来语”,我们今天几乎就无法说话通过大量的翻译引介,日语词汇源源不断地融入到现代汉语里这些词汇迅速取代了“严译”,即严复翻译的,大部分术语。

现在我们常用的一些基本词汇和术语,大都是这一时期从日本引进的例如服务、组织、纪律、政治、革命、政府、党、方针、政策、申请、解决、理论、哲学、原则、经济、科学、商业、干部、健康、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法律、封建、共和、美学、文学、美术、抽象等 同样一个西方科学术语,同样用汉字,在中国和日本却有两个截然不同的译法,而且最后还是以中译失败,日译胜利而告完结这的确是个耐人寻味的现象严复和梁启超们,为什么没有想到采用明治初期日本学者那种比较自由和通俗的意译方法?明治初期的日本学者们,为什么没有采用二十年之后大陆精英们那种引经据典式的译法?先是汉字和汉语词汇在隋唐时期大举登陆日本,造就了日本的书面语言继之,当日本与西方在近代相遇后,便大量地使用汉字和汉语词汇去翻译相应的西方名词和术语最后,出自日本学人之手的这些译词,在清末又潮水般地涌入中国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基本属名词类名词本身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可见可感可触的很具体的事物、场景的命名,如桌、椅、草、木、山、川、日、月等等;一类则表示某种抽象的意义,即所谓术语和概念,如政治、经济、民主、自由、科学、文化等前者可称为具象名词,后者可称为抽象名词。

在日语“外来语”中,具象和抽象两类名词都有现谨以“”和“俱乐部”为例是日本人生搬硬造出来的汉语词汇,用来意译英文的telephone最初,中国人把这个英文词汇音译为“德律风”在一段时期内,“”和“德律风”两种叫法并行不悖但渐渐地“德律风”有些招架不住,最终还是败下阵来,灰飞烟灭了关于这个译名,有关专家曾发现过一则有趣的史料上世纪初,一群在日本的绍兴籍留学生曾联名给家乡写回一封长信,详细介绍了日本的近代化情形,鲁迅也列名其中信里说到“”时,特意加以注释:“以电气传达言语,中国人译为‘德律风’,不如之切而“俱乐部”这个词则是日本人对英文club的音译这几个汉字在音、形、意三方面都堪称绝佳的选择,所以沿用至今但也有些日译具象名词进入中国后,逐渐被淘汰例如“虎列拉”这个词,曾在中国使用了相当长的时间,但后来还是被“霍乱”所取代 在与汉字遭遇之前,大和民族只有自己的语言系统,而没有自己的文字在原有的日语中,具象名词很丰富,对种种具体事物都有很精准的表述与命名,但抽象名词却极不发达这并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2页 共2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