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迁与中华文明(一) 气候变迁与中华文明(一) 摘要:中国历史上的气候变迁,既表现出暖湿联姻、干冷相配的特色,同时也表现出暖湿与干冷交替出现的波动式变化过程这种自然生态环境,对不同时期中华文明的发展起到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天时地利、冷暖干湿的自然气候因素,已经限定了人类本能和自我创造的先决条件人类在创造文明,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必须正确而充分地认识自己和自然的关系,以便更好地完成“自己创造自己历史”的伟大任务关键词:气候变迁;中华文明;崔浩;司马光;《辽史·营卫志》 据11012年1月7日的《中国减灾报》统计,在各种经济损失中,由气象引起的灾害占57%,居群灾之首如果这一统计大致不误的话,则在中国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气候变迁对经济发展的积极推进与消极影响之间的巨大反差,简直可以用“难以想象”来形容了而经济是一切人类文明的基础,影响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气候变迁对人类文明发展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其间的反差,也就很难想象而以道里计了 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大因素研究表明,在中国历史上,温暖期也常常是降水较多的时期,寒冷期则降水相对较少1],表现出暖湿联姻、干冷相配的气候特色;而近5000年来中国的历史气候变迁,则明显的表现出暖湿与干冷交替出现的波动式变化过程2]。
尽管其中的变动幅度仅在±3℃以内,在数量上不算大,但却对不同时期中华文明的发展起到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充分认识和反思这些多层次、综合性的影响,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一 从经济发展进程来看,中国近5000年来的气候虽是冷暖交替出现,但总的趋势是暖湿期越来越短,温暖程度一个比一个低,干冷期则越来越长,寒冷程度也一个比一个强3]这种自然生态环境,直接影响到不同地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上决定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不可逆转的由黄河流域南迁到长江流域的走势 同整个古代世界一样,古代中国也是一个农耕国家,农业是整个经济生产和生活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生产部门,它在发展进程中的盛衰繁荣,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并进而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否古代社会,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落后,即使有所改进和提高,也是很缓慢的,因此气候的好坏以及由此导致的自然灾害的有无多少、农作物病虫害的有无多少等自然因素,就成了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乃至决定性因素研究表明,温暖湿润的气候在总体上是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而寒冷气候则引起农业萧条4],从而直接导致整个经济的衰退因此从理论上说,暖湿期也就应该是国家经济繁荣、政治稳定的时期。
考察中国历史,情况也正是这样 从公元前3000年到前1101年,也就是从仰韶文化到商朝后期,是我国近5000年来的第一个温暖期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亚热带气候,年均气温比现在高2℃左右这种暖湿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以致商代畜牧业虽有其古老传统而基础雄厚,但农业已经上升为具有决定意义的国家生产部门,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品种也大多已有,加上土质疏松,易于耕作,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商王大多酗酒,而且有不同种类的农产品酿造的酒,说明当时有丰足的粮食生产而此时的南方,河湖沼泊太多,水域面积过大,人们的生产技术低下,排水困难,加上土壤粘性太强,不易耕作,因而黄河流域最先成为中国历史上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形成灿烂的黄河文明 从公元前1101年到前850年,是继第一温暖期之后的第一个寒冷期因正值西周时期,所以习惯上也称为西周寒冷期周人在灭商前就注重农业生产,建国后的农业发展水平也比商代有所提高但一般认为,这主要是地广人稀,农业生产技术提高的结果至于农业生产工具,则与商代没有显著区别 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初年,也就是从春秋时期到西汉末年的700年间,是我国历史上的第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3页 共3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