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

上传人:杏** 文档编号:280911103 上传时间:2022-04-22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究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探究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探究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探究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究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探究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 探究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 摘要: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千百年来成为滋养中华民族成长的宝贵的精神营养。然而,古典诗词教学也备受关注与责难。本文从教学方法出发,尝试性地提出疏通语言,了解大意;挖掘空白,感受诗情;熟读成诵,化为已用三种教学方法,旨在探求古诗词教学的传承与突破。 关键词:小学;古诗词教学;有效策略 我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成长的精神营养。新的课程标准进一步肯定和提高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地位。本文在准确认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重要地位与意义的基础上,紧紧抓住小学古诗词的特点,从教材分析入手,结合小学生不同年龄特点进行古诗词教学研究,力求全面、系统地探

2、索古诗词的最佳教学方法。 一、培养兴趣,激发求知欲 在我们的教材中,绝大多数选用了绝句,一方面是由于它以最小的篇幅、精炼的语言技巧表达出广阔丰富的社会生活,是儿童认识生活、学习语言的最好材料;另一方面也由于它较之古文更易为儿童所接受,因为它的篇幅短,有节奏,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易记易背。郭沫若同志在回忆家庭教育时就认为母亲在他幼年时教给他好些唐宋人的绝句,是使他后来走入文艺生活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为教师,也应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古诗是一个新生事物,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古诗学习效果,这在学生初涉古诗教

3、学阶段要特别注意,其中老师所采用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手段尤为重要。同时,教师可选择一些与诗本身有关,与诗人有关的富有趣味的故事或诗歌以启迪学生的智慧,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大大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此外,教师好的范读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感情也起着重要作用。教师的范读要求读得准确、有感情、有节奏感,让学生静听和反复玩味,沉浸于诗的意境之中。如草的教学中,在理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辅以简笔画,简洁明了,学生兴致盎然,脱口而出:野火只烧掉了草的茎和叶,草保住了根,就保住了自己的生命。来年春风一吹,春雨一下,草又能长出新叶来。学生摆脱了机械的翻译,冲破了固定的

4、句式。 二、疏通语言,了解大意 优秀的中国古诗,语言精练,意蕴含蓄,意境深远,讲究平仄,严于用韵,格律严格,魅力无限。由于阅读古诗词存在很大的语言障碍,疏言就更显必要。字词生疏处疏通:有些字词,学生在日常阅读中一般不会接触到,是学生阅读诗句、理解诗意的拦路虎,所以首先要让学生认其形、晓其音、知其义。如:“千门万户曈曈日”中的“曈”,“歌声振林樾”中的“樾”。古今词语形式、意义、用法的差异疏通:有些古今意思有别或读音不同的字词,学生容易望文生义,产生误解,因此少不了教师的讲解。如:“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其意为因为),“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其音为xin,意为显露,等同“现”),“返

5、景入深林”中的“景”(其音为yng,意为日光)。以上列举的“曈”“樾”“坐”“见”和“景”都是理解诗句意思的关键词语,把它们的意思讲清楚了,学生在弄懂诗句字面意思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比较顺畅地疏通整首诗的意思。这些地方,当“说”则“说”,不能因为怕扣上“注入式”的帽子而放弃。值得注意的是古诗词在语言应用上,省略、跳跃、语序倒置等用法往往超出一般的文言文,教学时只要让学生粗通大意即可,不必进行字字落实的翻译。拘泥于后者,既难以做到,又耗费时间,严重者会泯灭学生学习的兴趣,倒了学习的胃口。这势必要求教师采用粗讲熟读的方式组织教学。 三、挖掘空白,感受诗情 中国古诗词以含蓄见长,与中国书画一样,讲究布白,留给欣赏者以足够的空间想象。 诗的艺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空白的艺术:故事情节的空白、人物描写的空白、心理活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3页 共3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