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资料知识

上传人:小了****8 文档编号:280907159 上传时间:2022-04-22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202.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资料知识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资料知识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资料知识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资料知识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资料知识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资料知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资料知识(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综合素质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1994 年 8 月颁布的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第一次在国家层面的正式文件中使用“素质教育”概念,标志着素质教育开始成为我国教育政策的一个重要且明确的指导思想。1995 年 3月,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首次对素质教育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素质教育包括 ” 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的培养” “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 “心理素质教育” 者四个方面。1999 年 6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培养适应21 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素质教育 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的内涵:1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素质教育的特点:1.全体性; 2.全面性; 3基础性; 4 主体性; 5.发展性; 6.合作性;7.未来性。素质教育的全体性:所谓“全体性” ,广义的说,是指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人民,任何一名社会

3、成员, 均必须通过正规或非正规的途径接受一定时限、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全体性”是素质教育最本质的规定、最根本的要求。素质教育的全面性:所谓“全面性” ,是指素质教育既要实现功能性的目标,又要体现形成性的要求,通过实现全面发展教育,促进学生个体的最优发展。要实现全面性的要求, 必须做到几个结合, 其原则如下: 认知、意志和情感相结合,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科学与艺术想结合,最终实现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与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相结合的全面发展教育。素质教育的发展性:所谓“发展性” ,是指要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知识与能力, 真正把学生的重心转移到启迪心智、孕育潜力

4、、增强后劲上来。素质教育的未来性:所谓“未来性” ,是指立足于未来社会的需要,而不是眼前的升学目标或就业需求。素质教育的总目标: “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总目标。素质教育的具体目标:1.促进学生身体的发育; 2 促进学生心理的成熟化;3 造就平等的公民;4 培养个体的生存能力和基本品质;5 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爱好和能力;6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7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素质教育的任务: 第一大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 第二大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第三大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社会素质。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

5、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生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与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个个方面。也即: (1)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2)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5)培养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1) .德育为先, 五育并举;(2).把握课改精神, 实践“新课程” ; (3)课程教学以外的

6、各种学校管理、教育活动,重点是班主任。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方法:1.改变教育观念; 2 转变学生观; 3 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 4 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5 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6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当前我国素质教育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片面追求升学率是当前我国素质教育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1.注重少数学生的发展而忽视全体学生的发展; 2.注重学生的个别方面(主要是知识方面) 的发展而忽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二)解决该问题的主要措施:首先 ,这有赖于整个社会的发展。 其次 , 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最后 ,中小学本身也应积极进行改革,端正办学思想,认真落

7、实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深化教育改革, 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全体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对立:1.教育目的不同; 2 教育对象不同;3 教育内容不同;4教育方法不同;5 教育评价标准不同;6 教育结果不同。素质教育立足于“发展人”来培养人,而应试教育立足于“选拔人”来培养人。如果说应试教育是学校中以培养学生单方面的应试能力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活动,那么,素质教育则是指学校中以发展学生的多方面素质 (包括应试能力)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活动。素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应避免的误区:误区一: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这是对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误解。误区二:素质教育就是要学生什么都学、

8、什么都学好。这是对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误解。误区三: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减负”就是不给或少给学生留课后作业。这是对素质教育使学生生动、主动和愉快发展的误解。误区四: 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误区五: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这是对素质教育形式化的误解。误区六: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市不要百分制考试。这是对考试的误解。误区七:素质教育会影响升学率。 这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误解。人的全面发展: 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和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马克思阐述了关

9、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这一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和基础。它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二)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三)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全面发展教育与素质教育联系:1 全面发展教育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2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具体落实和深化。学生的特点 :1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2.学生是自我教育教育和发展的主体。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1 独立性;2 选择性; 3.调控性; 4 创造性;

10、(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形式)5 自我意识性。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包括四层含义: (1)学生具有和成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2)学生具有发展的巨大潜在可能性;( 3)学生具有发展的需要; (4)学生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现代学生的基本特点:主体性学生观、 发展性学生观、完整性学生观、个体化学生观。“以人为本” 的内涵:其含义简要地说就是:它是一种对人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 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

11、展为本。“以人为本”的学生观:1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2 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学生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1)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阶段性、不平衡性、 互补性、个别差异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表现在: 首先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2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不同儿童不同方面的发展存在着差异。再次, 个别差异也表现在群体间,如男女性别的差异。学生是独特的人,包含以下三个基本含义:(1)学生是完整的人(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包含以下三个基本含义: (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

12、教师的头脑之外, 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主导对学生主体的教育与改造,只是学生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外因, 学生的主体活动才是学生获得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内因。 (3) 学生是责权主体。师生关系: 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以 “教”和 “学”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 就微观而言,包括为完成教育任务而形成的工作关系,为交往而形成的人际关系,以组织结构形式表现的组织关系,以情感认识等为表现形式的心理关系。师生之间的现实关系是不断变化和丰富多彩

13、的,可以从不同的层面进行划分,主要表现为社会关系、教育关系、 心理关系和伦理关系 (人际关系)。关于师生关系有两种对立的观点,即教师中心论(赫尔巴特)和儿童中心论(法国卢梭和美国杜威) 。师生关系的内容:1 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2.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3.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1 专制型师生关系。2 放任型师生关系。3 民主型师生关系。 (民主型师生关系,来源于教师的民主意识、平等观念以及较高的业务素质和强大的人格力量,这是理想的师生关系类型。)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方面(1)教师对学生的态度。 (2)教师

14、领导方式。(3)教师的智慧。(4)教师的人格因素。2.学生方面3.环境方面(影响师生关系的环境主要是学校的人际关系环境和课堂的组织环境。)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与方法:1 教师方面: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在全部教育中起主导作用。从根本上说,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取决于教师。为此,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3) 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4)热爱、尊重学生, 公平对待学生。(5)发扬教育民主(6)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7)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8)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9)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2 学生方面:(1)正确

15、认识自己; (2)正确认识老师。3.环境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确保校园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完整性和纯洁性。加强学风建设,促进良好学风养成,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学风氛围下健康地学习,这对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和价值。我国新型师生关系 (理想师生关系) 的特点 :1 人际关系:尊师爱生2.社会关系:民主平等; 3.教育关系:教学相长;4.心理关系:心理相容。 心理相容 指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在心理上协调一致,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表现为师生关系密切、情感融洽、平等合作。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1.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着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教师 :是传递和传播人类

16、文明的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从广义上讲,凡是把知识、技能和技巧传授给别人的人,都可称之为教师。从狭义上讲,教师指经过专门训练、 在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门人员。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根本任务 是教书育人。教师 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夸美纽斯认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最优越的职业。教师职业的性质:1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教师职业的作用:1.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桥梁作用。 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青一代的品格中起关键作用。3.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4.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职业的发展历史:1.非职业华阶段。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学校教育的萌芽“庠” ,奴隶社会时期“学在官府”“以吏为师” ,所以,夏商时期的庠、序、校等都是官办的 “国学”。2.职业化阶段。 独立的教师职业伴随着私学的出现而产生。春秋战国时期出卖脑力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