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民国政府财政、金融政策 摘自学位论文相对比较全面 ( 一) 财政金融政策 1.大规模发行公债沿江沿海地区的沦陷使国民政府的主要财源几乎全部丧失, 财政收入锐减19 39年原占国民政府财政收入主体的关税、盐税和统税收入只有1936 年的30 % . 随着战争的延续, 军费支出浩繁, 其他费用也日增, 而国库收入日细, 因而只好强行发行公债仅1938 一19 39 年国民政府就发行了短期国库券、救国公债、国际公债各5 亿元, 金公债5. 5 亿元,娠济公债30 0 0 万元从1 9 35 年到19 44 年国民政府财政部发行内债就有十八种之多, 合计法币151 亿多元英镑20 0 0 多万. 美元 2. 1 亿元 2.改革税收制度国民政府为了增加税收收入. 把税收重点由间接税转到直接税,把统税扩大为货物税,形成几乎无物不税的状况, 增加新税种. 开征遗产税、印花税、食盐附加税等. 并大大提高税率19 40 年又颁布了《中华民国公库法》, 将地方政府的税收交由中央银行直接收存加强政府的调控能力 3、金融小央集权化国民政府在战时把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农民银行统一起来,实行战时管理. 组建了四行联合办事总处(简称四联总处) , 由蒋介石亲任主席。
负责资金的调配和联合贷款等方面的工作并颁布了《巩固金融办法纲要》,加强对金融的管理,还实行《非常时期安定金融办法》,限制个人提取存款等19 4 2 年国民政府又规定:全国货币的发行都集中统一于中央银行于是中央银行又直接垄断了法币的发行权这些措施便于战时金融的稳定, 并使其顺利地转入了战时休制, 迅速进人战时状态 4 .外汇管制七·七”事变后. 金融市场出现大肆抢购外汇风潮, 日本侵略者也利用所掠夺的法币套购外汇. 来破坏金融秩序, 从而使国民政府的金融体系濒于崩溃边缘于是国民政府在19 3 8 年3 月颁布了《外汇清核办法》, 实行外汇管制. 由官方垄断外汇的价格.并限制外汇的兑换 5 . 通货膨胀政策1 9 4 0 年日军封锁滇越、滇缅公路.并加紧包围内地. 使内地物资奇缺这样国民政府便强制推行通货膨胀政策, 以榨取民间储蓄和商人屯积的物资,把它作为确保战略物资的一种手段1 9 3 7年底,据官方公布的数字,法币发行额为1 6 亿元, 19 4 0年6 月国民政府就发行了39 亿多元法币, 增加了一倍多同年12 月就高达78 亿多元, 在不到半年时间又翻了一番. 到1 9 4 5 年底为1 0 3 1 9 亿元, 8 年中法币发行总量增加了73 8 倍?。
法币的大量发行, 导致了物价飞涨商业投机猖狂, 破坏了民族工业. 严重损害了广大民众的生活, 但在抗战困难时期, 这也是确保战时物资供应的一种迫不得已的办法,同时对日本侵略者企图在华就地补给的计划也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 二) 经济统制政策 经济统制是国际上应付大规模战争的惯例战时,为了应付财政上的困难. 弥补战争的惊人消耗, 国民政府采取了经济统制政策其主要措施有: 1. 田从征实19 4 1 年4 月国民党五届八中全会决定将田赋收归中央, 并改征实物具体操作办法是以19 4 1 年度各省田赋的正税和附加额每元折稻谷2 市 斗为标准.产麦及杂粮地区按等价征收这种统制措施是为了加强对粮食的严密控制, 以确保战时的军粮民需, 但由于在征收时政府任意提高标准, 使人民的负担大大加重诸如1942 年国民政府就将折征标准提高到每元税额折稻谷4 市斗?. 并在各地随时征购、征借粮食. 大量粮食被无偿地以“购”和“借”的名义掠走. 加剧了人民生活的贫困. 但是我们也必须注意到19 4 1一19 45 年国民政府通过征实的办法共获得粮食2 . 449亿石少. 这是抗战时期一项重要的物质保证。
2 .统纳统钠19 37 年国民政府设立了贸易委员会. 下辖复兴、富华、中茶三大公司. 负责国统区的生丝、茶叶、猪鬃、桐油等物资的统购统销另设资源委员 会. 负责对钨、锑、锡、汞等矿产品进行统购统销19 42年又成立了物资局( 后改为花纱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3页 共3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