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都城史研究概述

上传人:hh****pk 文档编号:280841408 上传时间:2022-04-2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元代都城史研究概述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元代都城史研究概述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元代都城史研究概述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元代都城史研究概述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元代都城史研究概述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元代都城史研究概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元代都城史研究概述(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元代都城史研究概述以上都、大都、中都为中心来源:热点论文2009-5-27 17:40:07 作者:刘晓编辑:论文都城,为一个王朝的统治中心。历代王朝的君主,在开创基业时,莫不把都城作为政权建设 的首要任务。作为王朝统治的心脏地带,都城不仅具备一般城市的发展特点,而且对当时社 会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发展,均有着深远影响,因而在城市史研究中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 元朝为中国历史上由蒙古族建立起來的统一王朝,早在其前身人蒙古国时期,就曾于 1235年在漠北建立过笫一座都城哈剌和林(今蒙古国后杭爱省哈拉和林额尔德尼召附 近)。忽必烈即位,元朝建立后,蒙古统治者乂先后在漠南与汉地的结合地带建立了三个都 城

2、上都、大都与中都。在几代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对这三个都城的研究,无论是在考古 调查,还是在文献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巨人进展,研究范围,也从都城本身的设置沿革、建 筑格局等內容,扩展到政治、军事、经济、交通、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方方而而。以F,笔 者就所掌握的材料,对这三个都城的研究情况作一简单介绍。 本文的撰写,参考了叶新民元上都研究综述(内蒙古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后收入同氏元上都研究,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史卫民元上都、中都的考古 新发现与研究(蒙元的历史与文化蒙元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台湾学牛书局2001 年版)、张春长元中都的研究现状与前景(文物春秋2002年笫3期)等论文。一

3、上都上都是元朝建立后的第一个都城,位于今内蒙古口治区止蓝旗东20公里闪电河北岸。M 在忽必烈未即位前的1256年春,他即命近臣僧子聪(刘秉忠)于桓州城东、滦水北岸的龙冈 相地建城,以此作为他统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的藩府驻地。1258年新城建成后,被命名为 开平。蒙古大汗蒙哥去世后,忽必烈在1260年春于此正式即位,建元中统。此后,开平府 不断得到增修扩建。中统四年(1263)五月,.正式升为都城,定名上都。到第二年八月燕京改 名中都,两都巡幸制正式确立后,上都遂成为元代长期并存的两人都城之一。上都的考古调查,是元朝三个都城中起步最早的。早口 19世纪末起,就有不少国外旅行 家对上都遗址进行过考查

4、,并发表了一些考查见闻。1937年7月,日本东亚考古学会组 成以原田淑人、駒井和愛等为首的元上都遗址探险队,对上都遗址进行了首次系统的科学考 查。此后,原IH淑人发表元上都遗蹟(二。H、駒井和愛发表元上都并小二大都 平面(二等论文,考古调査的最终成果,则汇集为上都蒙古卜口 (二於廿矗元代都址/调查一书,作为束方考古學叢刊乙种第二册于1941年11月出版。 I冲将上都遗址的三个城分别命名为内城、外城、外苑,除对其周长、城墙结构、城门、 如俄国阿马波兹德涅耶夫(A. M. no34iieeB)蒙古及蒙古人(MoHrojiHH MoHrojibb C-rieTepBbypr, 1898),美国易恩培

5、(Lawrence Impey)忽必烈的夏 都上都 (Shangtu, Summer Capital of Kublai khan, Geographical Review,Vol. 15. New York), Fl本桑原鹫藏东蒙古地方旅行报告等。 史学雜誌492(1938)、人類學雜誌544(1939);束亞論叢3(1940),有薛 兰翻译稿,见中和月刊4l(1943)o瓮城等作了测量与研究外,还对内城与外城内的建筑遗址作了详细调杏,并绘制多幅城址与 建筑实测图。此外,对上都遗址发现的众多文物,诸如石制建筑装饰品、瓦片、陶器等,书 中也有详细的归纳整理,并附有人量拓片照片,以及文字解说.书

6、的末尾,还附有石田幹之 助元上都(二關扌矗主要文籍解题文,该文介绍了汉文、西文和日文有关元上都的史 籍,对进一步研究元上都有一定参考价值。新中国成立后,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工作者先后对元上都展开过多次考古调查,发表多篇 考杏报告。其中,张郁元上都故城一文主要反映了 50年代对上都遗址的调杳情况。 作者勘测了上都的内城、外城、外苑,并绘有示意图,具中,对内城宫殿遗址的调查尤为仔 细.在城址发现的遗物,主要有人铁釜、石基陂 水晶球、铜象棋了、陶器、瓷器、铜龟廉 等。70年代,贾洲杰在吸收前人己有成果的基础上,经实际调查,相继发表元上都调查 报告与元上都二文。他的调杏报告,对城址的勘测较精细,绘制的

7、示意图增加了不 少前人没有绘制的部分,如城内街道、华严寺平面图、东郊仓址图、上都城郊图等。作者把 此前上都的内城、外城、外苑,更名为宫城、皇城、外城,这种称呼M该说更为符合都城命 名的实际情况。除了宫城、皇城、外城外,作者的调查范围还涉及到前人较少留意的四关与 城郊,如对关师区、龙岗、铁幡竿渠、砖乩窑场、墓葬地等,报告中部有描述,这对我们了 解元上都的整个格局与地理坏境不无益处。报告中介绍的遗物也很多,其中在宫城内的宫殿 遗址,主要是两块建筑装饰用的长方形汉白玉石刻,还有一些卬花小砖、琉璃乩以及汉白玉 雕刻碎片;在皇城内搜集有各类瓷器与石球等物;在城东砧子山下的墓地,发现有石祭桌 内蒙古文物资

8、料选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 文物1977年第5期;内蒙古人学学报1977年第3期。和几件墓志残片,图片则有至正丙中拓片、至正四年拓片等。从1993年夏起到1998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内蒙古测绘局航测遥感人队,利川现 代先进技术,对元上都及其周围遗址进行科学测绘,得出了一系列迄今为止最为精确的数据。 据魏坚发表的元上都及周围地区考古发现与研究一文,上都城址的精确经纬度为:东 经 116。0950116。1140,北纬 42。204042。2213;海拔高度在 12651281 米之间。 三重城垣的布局为:外城为正方形,除东墙长2225米外,其余三墙均长2220米。位于外城 东

9、南部的皇城,近方形,东墙长1410米,南墙长1400米,西墙长1415米,北墙长1395 米.位于皇城正中偏北处的宫城,略呈长方形,东墙长605米,南墙长642. 5米,西墙长 605. 5米,北墙长542米.对城门及瓮城、角楼、马而及护城河、城外“四关”,也都有较 为详细的调查测绘.此外,考古工作者还集中对宫城I号建筑遗址与上都南关遗址进行了清 理发掘,出土有人量遗物,发现宫城I号建筑遗址可分为早、晚两期基址,其中早期基址很 可能为忽必烈时期建立的一处重耍官衙,晚期基址当属元以后较晚时期的一处喇嘛庙遗址; 上都南关遗址则属普通居民的住址以及客栈。上都周F貝四处的慕葬也得到部分清理发掘,发 现

10、上都城东北的一棵树与城西北的羊群府墓葬多带有浓郁的游牧民族特色,应为普通蒙古人 的墓地;城东南的砧了山与城西北卧牛石墓葬则多表现出鲜明的中原文化传统,应为汉族人 聚族而葬的墓地。其中,城东砧子山一带的墓葬还有发掘简报发表。 内蒙古文物考古1999年第2期。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锡林郭勒盟文物管理站、多伦县文物管理所:元上都城址东 南砧了山南区慕葬发掘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中国人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版,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人学考古学系:元上都城址东南砧了山西区墓葬发掘简报, 载文物2001年第9期。关于元上都历史的研究,丨I木学者石田幹之助元上都Q就s疋可视为早期研究的代表 性

11、作品。该文最先于1938年连载于考古學雜誌282、8、12,后经作者修改补充,收 入1960年出版的日木人學創立70周年論集(第1卷人文科学编)。文章首先对上都遗址 概况作了简介,然后分别对内城、外城、禁苑和太庙进行了详细论述,其最人特点是充分运 用了当时的考古资料,虽然在某些方曲仍有欠缺,但不失为了解上都历史的佳作,且为以示 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与之相比,中国学者的研究则起步较晚,具中孙克宽元代上都略考 一文发表较早,但仅限于从文献角度进行探讨,研究深度不免受到彫响。进入80年代, 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国内相关研究逐渐开始走向深入。其中,这方面的代表性论著为陈高 华、史卫民共同撰写的元上都一

12、书。全书共八章13万余字,除以两章内容介绍上都 的兴起与衰败过程外,专门辟出六章,分别对元代的两都巡行与交通、上都的行政管理、布 局和宫廷生活、政治生活、经济生活以及宗教加以阐述.全书搜罗资料丰富,论证独到精辟, 迄今仍是该领域研究最为全面的著作。与此同时,叶新民也是这方面用力较勤的学者,从 80年代起,他先后发表有十余篇专题论文,内容涉及上都研究的各个方而,示结集为元 上都研究一书出版。此外,其他学者也在这方面发表过不少论文,1998年8月24-27 日,还在上都所在地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召开过一次学术讨论会。以下为近年来学者 集中讨论的儿个问题。 中国内政93,后收入同氏蒙古汉军及汉文化研究

13、,台湾文星书店1958年版。 陈高华、史一卫民:元上都,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叶新民:元上都研究,内蒙古人学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蒙古史学会会员人会暨元上都学术讨论会在内蒙古正蓝旗召开,载蒙古学信息 1998年第3期。上都的格局与建筑特点。这方面的研究,既依赖于考古方面的实地调查,同时也与文献研 究密不可分.除了前面提到的石田幹之助元上都与陈高华、史一卫民元上都夕卜,李逸 友内蒙古元代城址概说也对上都的城市布局进行了探讨,认为上都主要是为了供皇帝避 暑与巡幸而建,因此宫城的布局是园林式的,并不讲求整齐对称,随行官员仅为临时入值, 不带眷属,因而也没有人的府第,仅在街区内有一些小院落

14、式的官署;城内无百姓住宅和市 区,而是分布在东、南、西而的厢关地带。叶新民元上都楼阁宫殿考,结合元人文献, 对上都的宫殿楼阁,一一作了考证。认为上都的宫殿建筑大体上可分为两纽建筑群,-哟I是 分布在宫城之内以人安阁、水晶殿、洪熙殿、睿思殿、穆清阁等为主体的建筑群,它们可视 为上都的人内,一纽是分布在瑞林御苑以们亦斡耳朵等为主体的建筑群,可视为上都的西内。 此外,李逸友元上都人安阁址考通过近年的考古调查,并结合文献记载,确认上都城 遗址中东华门址与西华门址之间的人道北,御犬门内道路北端,T字形交汇点北面的那处建 筑台基即为有名的人安阁遗址,从而纠正了此前贾洲杰元上都调杏报告一文中的错込 至于贾洲

15、杰原先所确定的大安阁遗址,经陆思贤关于元上都宫城北墙中段的阙式建筑台 基一文考证,很有可能为当时元朝设于上都的回回司天台。上都的政治牛活与政治地位。元朝长期实行两都巡幸制,上都作为两屎都城之一,在当时的 政治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此,学者们讨论得较多,内容涉及元朝在上都的机 内蒙古文物考古1986年第4期。 内蒙古人学学报1987年第3期,后收入同氏元上都研究。 内蒙古文物考古2001年第2期。 内蒙古文物考古1999年第2期。构设置、元朝皇帝在上都的H常活动以及在上都发牛的重人政治事件等等,在这里不一一赘 述。其中上都与人都,孰为正都,孰为陪都,诣存在一些分歧.目前人多数学者认为,上 都在元朝初年是元朝的正式首都,到忽必烈建大都后,上都的地位虽然依IH非帘重耍,但同 前者相比,已具有陪都的性质。不过,也有一些学者对此持不同意见,像前面提到的台湾学 者孙克宽元代上都略考一文,即以辽上京与南京的关系來构拟元上都与大都的关系,把 人都的建设仅看作是元朝治理汉地的需要,认为终元之世,发号施令之地,迄在上都,元朝 皇帝到人都去,只不过是为了亨受汉地的繁华,人都才是真正具有行都的性质。李治安元 代上都分省考述则通过对中书省上都分省与人都留省的关系进行考察,认为上都和人都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