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习题:第10讲《新民主主义革命(二)》(含详解)

上传人:gu****iu 文档编号:280671075 上传时间:2022-04-2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习题:第10讲《新民主主义革命(二)》(含详解)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习题:第10讲《新民主主义革命(二)》(含详解)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习题:第10讲《新民主主义革命(二)》(含详解)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习题:第10讲《新民主主义革命(二)》(含详解)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习题:第10讲《新民主主义革命(二)》(含详解)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习题:第10讲《新民主主义革命(二)》(含详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习题:第10讲《新民主主义革命(二)》(含详解)(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0讲新民主主义革命(二)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广东韶关调研)在1930年夏,中共领导人李立三主持中共中央会议,通过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决议,决定立即发动武汉、南京、上海等地暴动,以尽快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可见当时()A.中共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B.党内的右倾错误起主导作用C.党内在革命的道路选择上有分歧D.中日矛盾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解析根据材料“1930年夏”,结合所学,毛泽东已带领秋收起义部队,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1927年“八七会议”纠正了党内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故B项错误;根

2、据材料李立三主持中共中央会议“决定立即发动武汉、南京、上海等地暴动”走城市包围农村的道路,犯了“左”倾错误,这与毛泽东等开辟的井冈山道路相反,表明党内出现路线分歧,故C项正确;抗日战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合作,故D项错误。答案C2.(江西宜春模拟)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刚一成立,中共中央就提出了与国民党总决战的任务,“争取一省或数省首先胜利”,并强调“任何放弃现有根据地的企图应受到严厉的打击”。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A.正确分析了当时的革命形势B.认识到了国民党势力的强大C.存有“左”倾激进主义错误D.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解析根据材料“1931年”“与国

3、民党总决战的任务”“应受到严厉的打击”,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纠正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但又犯有严重的“左”倾错误,故A项错误,C项正确;根据材料“与国民党总决战的任务”可知,一味“左”倾冒进,并未意识到国共两党的力量悬殊,也没能继续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方针政策,故B、D项错误。答案C3.(陕西五校联考)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结束80周年。毛泽东同志曾精辟地总结:“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而告终。”下列对长征意义的理解,正确的是()中国革命的中心地区发生了转移长征后开创了中国革命新的局面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长征精神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A.

4、B. C. 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随着红军长征,中国革命的中心地区由江南地区到达陕北,故正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建立了陕甘宁边区政权,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故正确;红军长征途中召开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的“左”倾思想在中央的统治,故正确;材料“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体现了长征精神对党和人民的激励,故正确,故D项正确。答案D4.(四川乐山三模)在中共的某文献中明确提出“中共愿为实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而奋斗;停止推翻国民党政权和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据此推知此时的中共()A.以三民主义为行动指南B.坚持将民族利益置于首位C.欲与政府实现联合执政D.革命的理论修养仍显不足解析材料

5、“中共愿为实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而奋斗;停止推翻国民党政权和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说明在民族危亡之际,中共将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故B项正确。答案B5.(湖北黄冈模拟)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指出:和平掌握在日本人手里。“我们寻求和平,但我们不能不惜一切代价换取和平。我们不想进行战争,但我们可以被迫自卫。”这实际上是()A.寻求与日本妥协的途径 B.不准备与日本军事对抗C.宣示了中方的自卫性质 D.确立了抗战的军事策略解析材料“我们可以被迫自卫”,宣示了中方的自卫性质,故C项正确。答案C6.(河北唐山调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名称。如图显示的人民军队名称的变化主要反映

6、出()A.社会性质的变化 B.革命领导阶级的变化C.社会矛盾的变化 D.中共执政地位的形成解析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国一直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故A项错误;根据图片提供的信息八路军和红军都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故B项错误;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为实现国共合作抗日,中国共产党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因此体现的是当时主要矛盾的变化,故C项正确;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共未获得执政地位,且材料信息未涉及,故D项错误。答案C7.(河南新乡许昌平顶山调研)据抗战初期路透社电讯载,英军事当局对于中国津浦线之战极为注意,最初中国军队获胜之消息传来,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在证

7、明日军溃败之讯确为事实。这次战役()A.为政府西迁赢得了时间B.是抗战以来中方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C.是国共合作抗战的典范D.以破袭敌人交通线为主要目的解析1937年抗战开始之后南京国民政府即着手开始西迁事宜,时间早于材料时间,故A项错误;台儿庄大捷是中国抗战以来对日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故B项正确;山西会战是国共抗战初期合作的典范,故C项错误;百团大战以破袭敌人交通线为主要目的,故D项错误。答案B8.(山东滨州模拟)从1939年初起,国民党政府陆续编写了游击队整理办法、游击队整顿训练大纲、游击战纲要等文件和书籍,分发给各战区、各军事学校,作为研讨游击战的教材;还在南岳举办了游击干部训练班。这表明

8、()A.国民党放弃了正面战场作战B.抗日战争开始进入相持阶段C.国共两军相互借鉴取长补短D.国民党重视国军的敌后作战解析国民党从未放弃正面战场作战,故A项错误;1938年10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故B项错误;国民党的游击战是借鉴共产党的,材料未体现共产党对国民党的借鉴,故C项错误;从国民党的一系列关于游击战的措施可以看出国民党重视游击战,在敌后打击日军,故D项正确。答案D9.(江西百所重点高中高三模拟)毛泽东说“关门主义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渊指敌人,鱼指群众),把千千万万和浩浩荡荡,都赶到敌人那一边去,只博得敌人的喝彩。关门主义实际上是日本帝国主义和汉奸卖国贼的忠顺的奴仆”。材料反映出中共()A

9、.宣扬敌后抗战 B.主张全民族的抗争C.坚持持久抗战 D.建议国共联合抗争解析“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比喻不善于团结人,把可以依靠的力量赶到对方那里。由此可见,毛泽东主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力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宣扬敌后抗战、坚持持久抗战、建议国共联合抗争材料没有体现,选择B项符合题意。答案B10.(湖南常德模拟)近代著名报纸大公报在毛泽东先生来了一文中写道:“昨日下午三点多钟,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这一报道反映出()A.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人真诚地谋求和平B.国共合作、和平建国成为中外共同的期盼C.抗战

10、胜利极大地提高了共产党的社会地位D.大众传媒是影响当时形势政局的重要力量解析材料反映出人们对毛泽东来重庆的兴奋之情,并未强调共产党谋和平,故A项错;人们兴奋是因为抗战结束后国共合作、和平建国成为中外共同的期盼,毛泽东来重庆谈判使人们看到了和平建国的希望,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抗战提高共产党的社会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大众传媒对时局的影响,故D项错误。答案B11.(江西宜春调研)蒋介石认为中共某一军事举动“东可威胁京畿(指南京),西可威胁武汉,南可阻碍长江运输,在战略上对于国民政府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顾虑”。此军事举动是指()A.皖南事变 B.跃进大别山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答案B1

11、2.(福建南平模拟)毛泽东致电陈毅、邓小平:“请你们准备着,在攻克郑州休息数日后,迅即全军东进,相机攻占开封。或者不打开封,直出徐蚌线。”其战略意图在于策划()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解析“在攻克郑州休息数日后,迅即全军东进,相机攻占开封。或者不打开封,直出徐蚌线”反映了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战役,与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无关,选择B项符合题意。答案B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13.(山西康杰中学月考)(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标志着中国国家地位变化的开始,同时也是中国社会经济、

12、思想文化变化的起点。也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下,清政府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优越和先进性,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运动。当然也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应从1911年辛亥革命开始,是基于社会结构的转型这一角度的。彭南生一样历史多样观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及主线材料二我是这样一遍遍问自己下决心的:我是不是有私心在里头?我是不是为自己利益?我是不是问心无愧?我敢跟你说,我做那件事情(1936年兵谏蒋介石的西安事变)没有私人利益在里头,我牺牲我自己,为什么?摘自张学良口述材料三大体上自1938年10月到1940年10月,国民政府决定以争取美国为主的外交方针形成,国民政府多次向美国

13、政府提出了援华要求,然而美国最高当局却没有很快作出对华贷款的决定1940年4月罗斯福签署了专门命令,批准美国志愿航空队援华,同时又批准4 500万美元军火器材援助中国。7月日本占领印度支那后,美国退让已到了最后关头,决定采取不再退让的方针。罗斯福随即宣布冻结日本在美国的全部存款,禁止所有石油运往日本。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美结盟共同打击日本。摘编自谢本书二战时期的中美友谊(1)试从政治结构转型的角度,说明“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7分)(2)概括材料二中影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相关因素。(8分)(3)依据材料三分析美国援华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国局势的影响。(10分)

14、解析第(1)问,运用辛亥革命的政治方面的影响回答。第(2)问,结合材料二图片信息,分析1935年的中日关系与中国民族危机、中共的努力与让步。结合张学良口述的内容分析国民党爱国将领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中的作用。第(3)问,第一小问,从中国方面看,是“国民政府多次向美国政府提出了援华要求”的结果,从美国方面看,是日本的扩张损害美国国家利益,争取中国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的需要;第二小问,从当时对华援助增强中国的实力和信心,加速抗战胜利的角度分析。答案(1)说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2)因素: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共的抗日救亡政策;民众救

15、亡运动的推动;国民党爱国将领的努力;传统文化“以天下为己任”思想的激励。(3)原因:国民政府的外交努力;日本在亚太地区的侵略损害了美国的国家利益。影响:增强了中国抗战的实力和信心,中日的力量对比发生改变,加快了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进程。14.(湖北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12分)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中华民族的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试从上图关键词中,任选三个,提炼一个主题,并对该主题进行论述。(12分)(要求:主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解析第一小问,六个词语有两种归纳,一种从抗日战争中国民党的贡献出发:淞沪会战滇缅会战张自忠,第二种从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出发:治外法权开罗会议联合国;第二小问,需要围绕每一个关键词叙述历史事实,最后得出结论。答案示例一:关键词:淞沪会战滇缅会战张自忠主题:国民党坚持抗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抗战防御阶段,国民政府组织了一系列大规模的会战如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粉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