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东南亚华人与政治PPT课件

上传人:夏日****8 文档编号:280654420 上传时间:2022-04-22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8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讲东南亚华人与政治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第十讲东南亚华人与政治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第十讲东南亚华人与政治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第十讲东南亚华人与政治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第十讲东南亚华人与政治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讲东南亚华人与政治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讲东南亚华人与政治PPT课件(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讲第十讲 东南亚华人与政治东南亚华人与政治基本概念:华人n旅居者(过客)(Sojourner)n华侨(Overseas Chinese)n海外侨胞( Overseas Chinese compatriot )n港澳同胞(Hong Kong or Macao compatriot)n华人(Ethnic Chinese)n*台湾去中国化的努力:以Overseas compatriot 代替 Overseas Chinese,更改侨务机构的名称。n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n在世界各地大约有3000万华侨、华人,其中80%以上居住在东南亚。中国人移居东南亚的背景n根据国际移民理论,人们移居异地可归结

2、为异地的拉力和本地的推力两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n史学家葛剑雄把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分为生存型和发展型两种。n所谓生存型移民,就是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而不得不迁入其他地区定居的人口。n产生这类移民的主要原因是迁出地的推力,如自然灾害、战争动乱、土地矛盾、人口压力等。n所谓发展型的移民,就是为了物质生活或精神生活状况的改善而迁入其他地区定居的人口,或者说是以提高物质生活或精神生活的水平为目的的迁移行为。n产生这类移民的主要原因主要是迁入地区的拉力或吸引力。(葛剑雄中国历代移民的类型和特点,载历史地理第11辑)n中国人移居东南亚从至迟从唐朝开始,大批移民则是从明清,尤其是晚清开始。归纳起来,中国人移居东

3、南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n1、人口增长与耕地不足的矛盾,造成民众生活贫困,人们被迫漂洋找“出路” 2、天灾人祸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只好出洋躲避n3、殖民者在东南亚拓殖需要大量劳动力,对生活在困苦中的中国农民具有很大的诱惑力 n4、清朝政府在西方列强下被迫开放海禁,允许民众自由出入境。华侨社会的形成及发展n随着中国人不断移居东南亚,在当地逐渐形成了许多相对集中的华侨社区。唐 人街就是华侨社会的缩影。二战前,东南亚华人社会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一是新客华人,即源源不断从中国来的移民;二是土生华人,他们当中有许多是混血儿。土生华人n土生华人在东南亚各国有不同的称谓:n印度尼西亚叫Peranak

4、an(伯拉那罕,土生),n新马(主要是在原海峡殖民地,包括新加坡、马六甲和槟榔屿)将男的叫Baba女的叫娘惹,也有的叫侨生,n菲律宾叫Chinese Mestizos(密斯提佐),n泰国叫Luck Chin(洛真),n越南叫明乡 (Minh Huong,原指明末移居越南的华人社区, 随着明乡社区设立渐多,中国人与越南人通婚,“明乡”转指华越混血之土生华人。 从华侨社会到华人社会的变迁:从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n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东南亚华侨陆续加入居住国国籍,从法律上,华侨社会开始向华人社会转化,而他们的心态也逐渐由落叶归根向落地生根转化。转变的原因n导致东南亚华侨社会向华人社会转变的原因有

5、以下几方面:n第一、土生华人不断增加,新客华人不断减少。n第二、中国政府不再承认双重国籍。n第三、东南亚各国正视华侨的国籍问题,先后不同程度放宽了华侨入籍居住国的规定。东南亚华人经济概况n 多数学者们比较认同的说法是华人资本占据了东南亚马来西亚、印尼、泰国、菲律宾、新加坡等五国资本的三分之一。而在印支三国和缅甸,由于都曾经实行过资本国有化政策,华人资本遭受了致命打击,80年代末以来政策的调整虽然使华人资本的实力有所增强,但是在其国民经济中占有的地位以及绝对实力还远远无法与马来西亚、印尼、泰国、菲律宾等国的华人经济相比。华人经济地位相对突出的原因n华人经济之所以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占有突出的地位,原

6、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n1、华人的生活方式与原住民不同,追求财富的动力相对较大,也更有经济方面的天赋和才能,更加吃苦耐劳;n2、华人的社会政治权利受到严重限制,参与政治活动、从事公务员或专业性职业受到严格限制甚至完全不可能实现,所有的华人精英能够进入的只剩下虽然受到限制但相对还比较宽松的经济领域。相反,原住民则是被吸引到了华人被排斥在外的政府部门。这种职业领域上的分野是造成华人少数民族和原住民在经济上表现出巨大反差的一个重要原因。 n在一些东南亚国家,虽然在华人的政治社会权利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华人经济仍能够取得发展,但是由于其经济利益并没有得到制度上的根本保证,华人从庇护人那里得到的安全随时都有可

7、能因为政治局势的变化而消失,从而最终影响经济发展。因此,东南亚国家的华人采取双向战略,一方面与当地原住民庇护者合作(政商联合),一方面与外国投资者合作,一旦政局变动,随时可向外转移财富。政商联合:华人大企业与主公制和阿里巴巴制n东南亚国家的华人大企业为了适应所在国的某些政策,以获得有效的保护并谋求更多大的发展,它们常常采取与原住民企业家合作经营的方式,特别是与政府卸任官员或其亲属合作的方式经营。在印度尼西亚,这种合作形式通常被称作主公制(Cukong system)或主公主义(Cukongisme) ,在马来西亚则称为阿里巴巴制(Ali Baba system) 。印尼的主公制(Cukong

8、System)n苏哈托统治时期,印尼华人企业大多寻求军政要人的保护与合作,从而在印尼形成了特殊的“主公制”。主公(cukong),源出华语,意为“主人”或“老板”。在印尼,指在经济领域中同印尼军政官员密切合作和牟取暴利的华人(亦包括印尼原住民)大企业家、大资本家和大商店主等。n合作的方式包括与印尼政府或或其他有关机构合作联营;n与现任或退休退役的重要军政官员合作或合营;n与军政官员家属合作联营。n林绍良是其中的典型,他在抗荷时期即与苏哈托认识,为苏哈托军队提供军事物资,从而与苏建立了密切关系,这既为他积累了资金,也积累了社会资本,这些都是他日后发迹的重要资本。他与苏哈托家族合资联营三林集团。林

9、绍良的三林集团n印度尼西亚最著名的企业家、三林集团的名誉董事长林绍良,被认为是“世界第六巨富”、“世界大银行家”之一,个人资产高达亿美元,是印度尼西亚乃至东南亚的首富。年,已经岁高龄的林绍良在新财富杂志上位列华人富豪榜第位。 n到80年代,林绍良建立起庞大的“林氏王国”。 “林氏王国”主要由两大集团构成:n一个是三林经济开发公司(三林集团)。“三林”是指林绍喜、林绍良、林绍根三兄弟。三林集团控制了两个大财团,即中央亚细亚银行和华仁谊集团。前者是印尼最大的私营银行,林绍良本人占24的股份。华仁谊集团则经营进出口贸易、制造业、建筑业。n另一个林氏集团是由林绍良与福清同乡林文镜合资组成,两人各占30

10、股份。该集团以专营金融业务的第一太平投资公司和专营贸易的第一太平企业公司为主,业务跨越亚、美、欧、非各洲。n两大集团下属192家公司,分布在印尼各个城市及世界上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涉及到金融、地产、矿产、汽车制造、电于、交通、种植、木材、航运、建筑、旅游、保险等70多种行业。林绍良以其雄厚的财力、庞大的势力,称雄于印尼,威震东南亚,被誉为“亚洲的洛克菲勒”。n林绍良在事业上的巨大成功,是他个人奋斗的结果,也与苏哈托的支持分不开。林绍良与印度尼西亚现任总统苏哈托的深交,对他的事业的成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苏哈托在任时,他是印度尼西亚商界中唯一可以在苏哈托的私人住所及总统府自由进出的人,而且军方还慷慨

11、地向他提供一个全职随身保镖。林绍良在雅加达近郊的住所也长期受到官方保护。马来西亚的阿里巴巴制(Ali Baba system) n阿里巴巴制是指马来西亚原住民与华人在经济领域中合作的一种制度或形式。“阿里”指挂名的马来西亚原住民(马来人名字中多有“阿里”二字),他们无资本和经营经验,但拥有从经济部门领取许可证等便利条件。“巴巴”指拥有资本掌握企业实权的华人(巴巴原指土生华人)。n在马来西亚,几乎所有的华人企业巨头都是在新经济政策实行之后才发展起来的,他们都与马来庇护人建立了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对华人企业的发展是关键的,那些缺少这种关系的华人企业的发展要差得多。n比如云顶集团的原住民董事丹斯里哈

12、只穆罕默德诺阿本奥马尔,曾经担任国会下议院议长,并且是两位前总理即敦拉扎克和拿督侯赛因奥恩的岳父。n另一位董事丹斯里哈只阿卜杜尔卡迪尔本尤素福则为马来西亚联邦政府前司法部长和总检察长。东南亚华人政商联合的根源n东南亚华人政商的存在这一事实反映了各国的权力结构和经济政策的复杂性,是各种利益关系调和的产物;n同时,这种情况也说明华人企业发展所面临的不利环境,要想维持发展不得不依靠私人关系和贿赂手段。作为一个受到歧视的少数民族,华人的选择余地非常有限,他们没有能力改变现存的制度和政策,能够做的只有去适应。n并不是华人造成了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政治腐败,而是现有的政治经济制度环境造就了华人政商。其实真正能

13、够成为“密友”、“主公”的只是极少数大富商,对于多数的中小华人企业来说只能依靠合法的手段盈利。东南亚华人的政治社会地位n东南亚华人的政治社会社会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民基本权利方面,如参政权利及语言文化习俗和受教育的权利等等。n除了新加坡之外,东南亚华人的政治社会地位普遍比较低下。东南亚各国同化华人的政策n从50年代至冷战结束,东南亚国家除新加坡外,其他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对华裔公民实行强制同化政策。主要措施是针对华人社会的三大支柱:华人社团、中文学校、华文媒体 。n限制在公开场合使用华文和华语;n禁止兴办华文学校;n禁止出版华文书刊;n限制华人社团活动;n限制华人公开举行传统节日的庆祝和纪念仪式。n

14、冷战结束后,东南亚国家与中国的关系不断改善,加上中国地位提高,华文的实用价值重新显现,东南亚国家对华人的限制有所放松,华人的处境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马来西亚华人与政治n马来西亚总人口中马来人 61.5% ,华人占 23.6% ,印度人占 7.1% 马来语为国语,通用英语,华语使用较广泛。n华人在马来西亚与马来人的融合程度不如在泰国华人与马来从多数情况下相安无事,但彼此之间是有隔阂的,主要原因在于宗教信仰的差异,导致通婚情况不普遍,同化就比较困难。n华人在各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参军从政都很难升迁,升学受比例也受限制。族群政党政治n一般的政党是建立在共同的阶级或政治意识的基础之上。n而马来西

15、亚绝大部分政党都有着族群背景 执政党:马来人马来民族统一机构;华人马华公会;印度人印度人国大党 反对党:马来人伊斯兰教党;华人民主行动党;印度人人民党政党之争往往反映了族群利益之争。印尼华人n目前印度尼西亚华人(华裔与华侨)约有七百万(占总人口的4%),是全球华人最多的国家。百分之九十以上已选择印度尼西亚国籍。失败政府的替罪糕羊n华人总是成为印尼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的替罪羊。发展经济时利用华人,出现统治危机时则拿华人当挡箭牌。改名换姓和特殊的居住证标记n在苏哈托统治时期,禁止华裔参政参军、关闭华文学校、限制华裔进大学、严禁使用华文;华裔要放弃华文姓名,用印尼文改名换姓,并在华裔居民证上打上“非原

16、住民”(Non Pribumi)记号等等,使得华人身份证同土著居民的身份证有区别。n1998年苏哈托政权垮台以后,特别是瓦希德总统和梅加瓦蒂总统执政期间,印度尼西亚实行民主改革政策,逐步废除排华或歧视华人政策,如准许华人公开庆祝春节,规定春节为节假日,准许中文报刊进口,准许出版华文报刊(在此之前印尼只有一份官办的华文报纸印度尼西亚日报),准许恢复华校和学习华文,不再强迫改名换姓,恢复儒教(孔教)的合法地位等等,使印尼华人社会享有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从未有过的集会、结社和出版的民主和自由。从强迫改名换姓,到准许华人继续沿用原有的华文姓名,整整经历了30多个年头。印尼修改国籍法中的歧视性条款 n2006年7月11日,印度尼西亚国会正式通过新的国籍法,取消原国籍法中含有族群、性别和婚姻歧视的条款,印尼华裔人士也由此首度享有了平等公民权利。n据印度尼西亚商报报道,印尼新国籍法重新修订了有关本土印尼民族的定义,即不再根据民族,而是根据法律来定义本土印尼民族。新的法律规定,本土印尼民族是指出生即已成为印尼公民或不曾自愿接受其他国籍的印尼人。 n由于旧国籍法中所有歧视性条款全都被废除,因此,印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