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作文积累--端午节的好词好句好诗词及端午节的来历

碎****木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0.53KB
约13页
文档ID:280465386
作文积累--端午节的好词好句好诗词及端午节的来历_第1页
1/13

作文积累--端午节的好词好句好诗词及端午节的来历端 午 (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竞 渡 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节 令门.端 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 律.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五月五日 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和端午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乙卯重五诗 南宋 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着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浣溪沙 宋 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端午节谚语】 未食五月粽,被褥不甘松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未食五月粽,破裘毋甘放未食五月粽,寒衣勿入栊未食五月粽,寒衣未入栊食过五月粽,寒衣收入杠,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未食五月粽,寒衣不入栊,食过五月粽,不够百日又翻风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北方) 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北京) 蛤蟆蝌蚪躲端午北方) 端午不戴艾,死去变妖怪 西北) 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 山东) 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山西) 有钱难买五月五日旱 (山西) 未吃端午粽,寒衣不行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 (宝山) 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担心宁 (江浙) 端午请菩萨,端六发乌贼 江浙) 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

江苏) 【端午节歇后语】 端午节卖月历——过时了 癞蛤蟆躲端午——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 端午节的黄鱼——在盛市上 端午节后布谷叫——过时了 过了端午节划龙船——过时货 端午节吃饺子——与众不同 端午节简介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很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加上很多故事传奇,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一样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颜色的活动渐已消逝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

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进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限,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训练》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进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端午节由来与传奇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22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奇许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一、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提倡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剧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美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奇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特别,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预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损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进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二、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其次个传奇,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

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昂扬,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毁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三、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奇,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四、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讨论证明:长江中下游广阔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

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奇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进展中,大局部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局部则演化为南方很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端午节的习俗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盛大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拟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一、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很多人划船追逐挽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嬉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消遣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诞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进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成功和预祝五谷丰收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奇有所不同直到今日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进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头进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情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进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进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竞赛工程,并每年进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