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经历对婚恋生活的影响

上传人:杏** 文档编号:280404211 上传时间:2022-04-2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31.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生经历对婚恋生活的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人生经历对婚恋生活的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人生经历对婚恋生活的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生经历对婚恋生活的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生经历对婚恋生活的影响(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生经历对婚恋生活的影响 早期经历对婚恋生活的影响 二探索期(分离期)(18个月至3岁) 当孩子的生存环境稳定后,他们的生存本身己经不再是令他们时刻担心的问题之后,特别是当他们开始能够自己走路后,周围的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新鲜的。都在等着他们去探索,他们的兴趣从如何吸引母亲的注意力逐渐地转向了周围的世界,开始要尝试着离开母亲的呵护去探索他的周围空间了。这就是孩子的人生第二阶段,探索阶段。(或称分离阶段) 这时候,孩子一方面需要尝试着越来越多地离开母亲的身边,从而证实自己日益增长的独立性。另一方面,他们心中充满对未知的恐惧和失去母亲呵护的不安全,因此他们同时又要求不断地得到安全感,这是个矛盾的心理

2、需要。 父亲的角色这时十分重要,他应该耐心地支持孩子充满好奇的离开妈妈去探索他的周围世界。这个世界可能是客厅,厨房,厕所,门外,甚至街道,公园等等。 当父亲带着孩子离开母亲的视野后,再逐渐地让孩子离开自己。这时候陔子行为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兴致勃勃地从父母身边跑开,但是马上又跑回来,投入母亲的怀抱,然后即刻又离开不断重复,不厌其烦.当孩子一离开父母时,即感受到了不安.特别是当父母不在孩子的视线范围之内时,更是这样.他们需要立即回到父母的怀抱中去。 这时,一个称职的母亲应该在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鼓励孩子的“探险”,她对孩子的各种冒险行为并不横加干涉,她对孩子显示出的独立倾向没有感到不安,她明白这

3、是孩子成长必须走过的道路,但同时,她也明白,孩子此时依然需要安全感和依恋,所以她总是让孩子知道:放心地走吧,等你回来了,妈妈还在这里等你,等着听你有趣的“历险记”。 医生曾经在一个美国的购物中心看到了一对找不到妈妈的小姐妹,姐姐约为5,6岁,妹妹约为2,3岁,妹妹惊慌地疯狂哭叫,很多顾客和工作人员都试图安慰她,让她安静下来,但是无论如何都不行,姐姐的眼睛也是含着泪花,却很冷静,医生意识到,今天的经历对这对姐妹的一生来说,其不良影响恐怕是不可估计的。 如果这一阶段父母教育的方式不当就会造就出两种不同类型的儿童:距离儿童和矛盾儿童。 儿童:对被控制的恐惧 有一些溺爱孩子的母亲可能在孩子的第一阶段(

4、依恋期)做得较好,可以较多地满足孩子对依恋的需要,但是她在第二阶段上往往出现问题:她可能过份呵护孩子,生怕孩子出现意外而过多地限制孩子的行动.她们总是在冲着孩子嚷嚷“回来,那儿不能去”“回来,那儿会摔倒的”这样,她就关闭了孩子通往外面精彩世界之路,她们这样做,可能是出于爱护孩子的本能,但更可能是出于自己对遭受孩子丢失遗失的恐惧,和自己对孩子的依恋,她们不能忍受与孩子片刻的分离。 孩子的反应可能有两种:一种是孩子拒绝回到母亲身边,总是设法与母亲保持一定的距离,逃离母亲的控制。另一种则是人虽然回到妈妈身边,但是情感却对母亲关闭了,即在情感上保持距离。我们常常可以见到一些孩子,他们允许妈妈抱,但同时

5、总是把脸拧到一边,不让妈妈亲,她们最担心的是不要被妈妈控制和“吸收掉”。 从表面上看,距离儿童与孤独儿童相似,实际上他们是从根本上不同的。 孤独儿童从不主动,从不要求任何东西,更不需求接触,因为接触总是导致被拒绝的痛苦。而距离儿童则不同,他们通常在依恋期适应很好,他们的依恋需求通常能得到满足,但是当他们需要离开母亲时,问题就来了。他们不害怕亲近,事实上,他们也需要亲近,但是总是小心保持自己与他人的距离,他们害怕过于亲近,以至不能从母亲的控制中逃脱。 成长:回避型人格 距离儿童长大以后成为回避型人格,他们的人际关系无论是身体还是情感都是疏远的。他们通过各种方法来回避家庭生活:长时间忙于工作,喜爱经常出差的工作,喜欢参加各种室外活动,即便在家里,也总是埋头看书,看报,看电视。周未,宁愿忙于各种家务也不愿多坐下来陪自己的配偶。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3页 共3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