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生物技术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上传人:e****s 文档编号:280393495 上传时间:2022-04-2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业生物技术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工业生物技术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工业生物技术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工业生物技术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工业生物技术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工业生物技术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业生物技术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工业生物技术开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在1920世纪,人类的化学工业文明取得了辉煌成就,其主要特征是以化石资源为物质根底。化石资源是储量有限的不可再生资源,正走向衰竭。据估计,可开采石油储量仅可供人类使用约50年,天然气约75年,煤炭200300年。进入21世纪,面临化石资源不断枯竭、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的严重局面,转向以可再生生物资源为原料,可再生生物能源为能源,环境友好、过程高效的新一代物质加工模式是必然趋势,这种加工模式的核心技术就是工业生物技术(Industrial biotechnology)。 20世纪后半叶开始,分子生物学的突破性成就引发了现代生物技术开展的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主要表达在医

2、药生物技术(也称为红色生物技术,Red biotechnology)领域,其标志是1982年重组人胰岛素上市。第二次浪潮发生在农业生物技术(也称为绿色生物技术,Green biotechnology)领域,其标志为1996年转基因大豆、玉米和油菜相继上市。以2000年聚乳酸上市为标志的工业生物技术(也称为白色生物技术,White biotechnology)已成为生物技术开展的第三次浪潮,推动着一个以生物催化和生物转化为特征,以生物能源、生物材料、生物化工、生物冶金等为代表的现代工业体系的形成,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新的现代工业技术革命。2003年,白色生物技术已影响全球5%的化学品市场(约5

3、00亿美元的市场值)。据有关专家预测,至2021年,全世界的化工行业将有1/6的产值源自白色生物技术,金额高达3050亿美元。 工业生物技术是指以微生物或酶为催化剂进行物质转化,大规模地生产人类所需的化学品、医药、能源、材料等产品的生物技术1。它是人类由化石(碳氢化合物)经济向生物(碳水化合物)经济过渡的必要工具,是解决人类目前面临的资源、能源及环境危机的有效手段。 生物技术在工业上的应用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以可再生资源(生物资源)替代化石燃料资源;二是利用生物体系如全细胞或酶为反响剂或催化剂的生物加工工艺替代传统的、非生物加工工艺。 工业生物技术的核心是生物催化(Biocatalysis)。由

4、生物催化剂完成的生物催化过程具有催化效率高、专一性强、反响条件温和、环境友好等优势2。美国能源部、商业部等部门预测:生物催化剂将成为21世纪化学工业可持续开展的必要工具,生物催化技术的应用可在未来的20年中使传统化学工业原材料、水和能源消耗减少30%、污染物排放减少30%。世界经合组织(OECD)指出:“工业生物技术是工业可持续开展最有希望的技术3。 2001年,OECD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进行了生物技术用于改造传统工业的21个试验。试验主要是测试生物技术对传统重污染工业的绿色改造效率:在改造纸浆和造纸行业方面,生物技术能减少漂白过程中10%15%的氯排放量,并且将漂白过程中的能量消耗降低40%;

5、在改造纺织业方面,生物技术可以减少14%18%的水消耗量,与用水有关和空气散热方面的费用减少50%60%,漂白过程的能源消耗也将降低9%14%;塑料产品生产在改造方面,用生物有机原料替代石化原料,能够减少20%80%的对石化资源的需求,而且产品是可自然降解的“绿色塑料;生物技术用于化学制药行业,例如维生素B2的生产过程中,能够减少80%的CO2排放量,减少67%的污水排放量。将生物技术用于头孢类抗生素的生产,能够减少50%的CO2排放量,节约20%的能源消耗,节水75%。 中国高度重视工业生物技术的开展,2005年9月,由国家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开展中心组织了“首届国际生物经济高层论坛在北京召开

6、。在2006年公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开展规划纲要?中把“新一代工业生物技术作为“前沿技术列入规划。工业生物催化和生物转化的研究,是中国参与生物技术国际竞争的一个难得的机遇和切入点,也是我国生物技术应用研究的一个战略重点4,其最终目标是通过生物学、化学和过程科学的交叉,建立以生物催化和生物转化为根底的新生物加工体系5。 2 国际工业生物技术的研究热点和未 来趋势 当前生物催化和转化技术具代表性的研究热点包括以酶法生产甜味剂阿斯巴甜、L-苯丙酸、抗菌素中间体6-APA、D-对羟苯甘氨酸和1,3-丙二醇等。作为生物材料的代表产品聚乳酸,目前已有多家公司大规模生产。2000年全球以生物法生产的可

7、再生的生物能源液体燃料已近1000万吨。 2.1 工业生物催化剂改性和提高 生物催化剂是生物催化和转化技术的核心。生物催化剂快速定向改造新技术已被用于上百个酶的进化,大大提高了生物酶的活性和效率。如枯草杆菌蛋白酶E在有机溶液中(60%DMF)的活性提高了170倍;?蛳内酰胺酶的耐抗菌素cefotaxime浓度提高了32000倍;卡那霉素核苷酸转移酶在6065的热稳定性提高了200倍。今后生物催化剂的研发与改进需要追求如下目标:性能更好(包括选择性、热稳定性、溶剂耐受性等)、催化范围更广、催化功能更多、催化速度更快、生产本钱更低。这些目标可具体量化为:酶的温度稳定性提高到120130、酶活性比现

8、有的在水或有机溶剂中其活性增加10010000倍、产率提高10100倍、酶转化率到达现有化学催化剂的水平;耐久性到达几个月至几年;提高了固定化酶或微生物的活性。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极端微生物、未培养微生物、共生微生物、非水相催化、分子定向进化、合理化设计等。 2.1.1 极端微生物 极端微生物的研究和应用已成为国际热点,高温DNA聚合酶、碱性酶、碱性纤维素酶、环糊精酶及极端采油菌已在产业上产生了重要影响。极端微生物研究涉及嗜高温菌、嗜低温菌、嗜盐菌、嗜极端pH菌等。嗜高温菌主要应用于食品工业和洗涤剂工业;嗜低温菌有助于提高热敏性产品的产量;嗜盐菌由于在高盐浓度下稳定而被用于含盐体

9、系催化剂。现已筛选出30多属中的70多种嗜高温菌。最近的研究集中在与工业生物催化相关的极端酶的认定上,这些酶包括:酯酶/脂肪酶、糖苷酶、醛缩酶、腈水解酶/酰胺酶、膦酸酯酶、消旋酶等。 2.1.2 未培养微生物 传统的依赖培养的筛选方法损失了绝大局部微生物资源,其原因是占群落中绝大局部的微生物不能培养。宏基因组学(metagenomics)研究可以绕过微生物别离培养这一步,直接分析微生物的遗传组成并开发微生物的基因组以用于生物技术6。现已开始建立的宏基因组DNA文库,大大增加了在特定环境中微生物宏基因组的分析,特别是未培养微生物的代谢特点及相互作用的认识。 2.1.3 非水相酶催化 非水相酶催化

10、反响对一些传统化学催化困难的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改变溶剂和相条件,可以得到不同空间结构和光学特性的聚合物。尽管非水相体系有诸多优点,但是酶在有机相中由于分子间键能的变化,容易发生结构重排而失活。为了提高酶活性和使用寿命,可采用化学修饰、外表改性、固定化等多种方法,业已取得显著的成果。 2.1.4 催化剂改造的方法学 自然界的酶都是在自然生理条件下进化而来的,当其应用到条件迥然不同的非生理条件下的工业制造过程中,往往稳定性、活性或溶液的兼容性差,因此必须对生物催化剂进行适当改造以适应实际工程的需要。酶的改进技术主要集中于以下两种方法:(1)基于酶结构和催化机理的理性分子设计;(2)基于随机突变

11、、DNA重排等技术的定向进化,如:易错PCR(Error-prone PCR)和DNA改组(DNA shuffling)技术7。 2.2 功能基因组学与代谢工程 代谢工程是在对细胞(包括微生物、植物、动物乃至人体细胞)内代谢途径网络系统分析的根底上,进行定向的、有目的地改变,以更好地理解和利用细胞代谢进行化学转化、能量传递和超分子组装。代谢工程可在细胞与分子水平上认识和改造细胞8。代谢工程的核心与功能基因组密切相关。通过对不同细胞菌体进行遗传改变并观察识别所产生的生理响应,代谢工程工作者取得经验并能找出基因组?蛳生理学(或基因型?蛳表型)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开展代谢工程研究。根据功能基因组(

12、转录物组、蛋白质组及代谢物组)信息,可以进行代谢网络重建、优化及设计,进而通过代谢工程改进细胞菌体性能9。 2.3 系统生物学 随着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系统生物学这一学科的重要作用受到特别强调。根据系统生物学原理,充分利用不断增加的基因组(序列)数据及生物信息学工具,有机结合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特别是代谢物组学进行代谢工程研究,结合生物信息学和计算生物学的研究,到达改造和控制细胞性质、提高底物利用及产品收率、促进工业生物技术开展的目的。 工业微生物基因资源、生物催化剂多样性是工业生物技术开展的根本动力。实现生物催化多样性的关键根底在于探索微生物(酶)催化功能的多样性,这需要大力研究催化功能

13、基因多样性、微生物(酶)的多样性原理、开掘工具和理论。目前,可以便利地通过互联网获得许多关于生物催化的数据库,例如:University of Minnesota Biocatalysis/Bio- degradation Database提供了应用于环境和工业生物技术领域的许多重要酶和代谢途径。 尽管生物催化技术的前景非常广阔,但它的开展还受到现有生物技术开展水平和研究水平的制约。目前已定性的酶有3000多种,其中商品酶有200种左右,而工业上应用的酶仅有50多种,至于大量工业生产的酶只有10多种,说明酶工程仍然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既预示着有广阔的开展前景,同时也需要加强根底研究。 2.4 未

14、来开展趋势的特点 世界各国在工业生物技术研发领域,不仅制定了近期及长远的开展规划,还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资助。目前工业生物技术的开展趋势有以下特点: (1)传统的以石油为原料的化学工业发生变化,向条件温和、以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的生物加工过程转移; (2)利用生物技术生产有特殊功能、性能、用途或环境友好的化工新材料,特别是利用生物技术可生产一些用化学方法无法生产或生产本钱高以及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新型材料,如丙烯酰胺、壳聚糖等; (3)利用生物生产工艺取代传统工艺,如生物可降解高分子的生产; (4)传统的发酵工业已由基因重组菌种取代或改进; (5)生物催化成为化工产品合成的支柱。 3 国外主要工业生

15、物技术领域的研发 现状 目前,国际范围内的工业生物技术研究开发领域主要集中于生物能源、生物材料和其它生物基产品三大方面。 3.1 生物能源(Bioenergy) 生物能源主要包括生物乙醇、生物柴油、沼气、生物制氢等。为保障石油平安,美国、加拿大、欧盟、日本等国家在生物燃油的政策扶植和研发投入方面比拟领先,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生物乙醇和生物柴油统称为生物燃油,是指从生物中提取燃油。与矿物燃油相比,生物燃油具有可生物降解、无毒性、对环境无害。并广泛可从可再生资源(例如粮食、油籽、糖类作物及其它植物)中提取的特点。生物燃油正成为储量日趋减少、价格逐年上升、对环境污染较重的矿物燃油的替代燃油。燃料乙醇是目前应用较广泛的生物燃料,是理想的汽油替代品,已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广泛使用。美国联邦政府在2001年开始提出“生物质能是一种值得探索和推动的替代能源。目前,生物乙醇对美国运输燃料的奉献约为2%(另有约0.01%的奉献来自于生物柴油)。美国能源部拟定将于2025年以生物燃油替代30%液体运输燃料、以生物基化产品取代25%化石原料制品。2003年5月14日,欧盟委员会通过第2003/30/EC号指令,即“促进运输生物燃油生产指令。该指令要求生物燃油消费量在2005年必须占各成员国汽车燃油消费总量的2%,到2021年到达5.75%。美国主要以玉米为原料生产乙醇,巴西以甘蔗为原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贸易/财会 > 经济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