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科幻电影创新比较与思考 中美科幻电影创新比较与思考 科学离不开想象力,科幻电影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一国当前科研能力和制作技能的一种折射科幻电影在创造了巨大商业价值的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喜爱科幻电影的影迷,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 由维基百科中数据可见,比较中美14年(11015-2022)的科幻电影数量,中国(大陆) 占总数的百分率仅只有0.5%,仅为美国科幻电影数量的1/200这是一个巨大的反差,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这也反映着中美对待科幻的不同态度 那么,如何看待科幻呢?进而言之,如何看待科幻与科普之间的关系呢?让我们从科技创新与想象力的关系谈起在科技创新中,除了逻辑思维外,也存在着非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的一种突出表现方式就是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在形象地反映客观具体形态的感性认识基础上,通过意象、联想和想象来揭示对象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思维方式 事实上,想象力对于科技创新来说常常是一个突破性的关键因素爱因斯坦更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正是借助想象力,使科学家的思想纵横驰骋,促使科学的真正进步。
想象也可以使人们突破已有经验材料的局限,去探求事物的底蕴,开辟新视野,拓展新境界,探索科学的新领域,从而引发科学技术的新突破在这样的意义上,也可将科幻电影看作是基于一定科学基础上的发挥创造性的想象力的结果,对于培养人们的科学想象力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而且,科幻电影的制作水平及其使用的科技手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国当下的科技能力和制作技能没有一定的科技水平和制作技能作支撑,是很难拍出一部精美的、栩栩如生的科幻电影的 当年,卢卡斯为拍摄《星球大战》成了电脑特效技术的开山鼻祖《星球大战》用计算机图形技术,制作出摄影机无法拍出的令观众叹为观止的场面当代制作的科幻电影如《地心冒险》和《阿凡达》中都使用了3D 技术,后者的3D 视觉效果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而中国却望尘莫及 发展科幻电影,利于培养人们的科学想象力,促进有关科技能力和制作技能的提高,从而对科技创新、创意产业的发展,都具有积极促进作用的一面 事实上,科幻电影中的一些预期产品不断对科技创新进行启发,最终在科幻电影发表后的未来一段时间里创造出了类似的实际产品或在现实世界里得到了应用但这也只是在外国的天才手中诞生,中国出现的却是少之又少。
“科学离不开幻想,艺术离不开真实”(纳布可夫)科幻电影中的科技,有些是根据当时的科技基础推测而来,有些则是新奇的想法、构思激发了相关科研人员的兴趣,从而最终有了这种创新的科技产品 中国科幻电影现状的原因和未来我国科幻电影发展现状是难以令人满意的,除了科技和制作技能方面的原因,更需要从社会文化方面进行考虑传统文化的影响科技创新本身就是特定社会文化的产物,任何科技创新活动都打上了它所处的特有文化的时空烙印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2页 共2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