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_天人合一_与中日两国茶文化精神

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3.62KB
约5页
文档ID:280144540
_天人合一_与中日两国茶文化精神_第1页
1/5

天人合一_与中日两国茶文化精神 科技信息2022年第29期 SCIENCE&TECHNOLOGY INFORMATION 0引言 中日两国茶文化,两者都渗透了“儒道释”三家思想,三家思想的共性是以天人合一作为最高的境界儒家所谓“天”,一般指自然界的最高存在,其“天人合一”即指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其实现手段是通过伦理道德、“礼”约束“人”以达到与“天”合一;道家彻底否定了“天”的宗教神秘性,复原了它的“自然”属性,并进一步提出“道”的范畴,使其本体化、超越化道家是将与道合一即天人合一作为最高的境界与道合一”的境界体现在行为原则上,就是顺应大道,自然无为,冷静、理智、不狂热、不走极端,把一切苦乐、生死、贫富、毁誉等统统放下,进入“绝对自由”“独立自主”,“无我”的状态,自自然然地和自然乃至整个宇宙合为一体 佛教的“会万物以成己”就与道家“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有着极大的共同之处道家要将主体融入天地自然之中,追求“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佛教传家的“道无所不在”的思想,还直接引出了禅宗万物皆有佛性的论点而老庄之自然即“自己而然”者,又皆可以佛教的“圆满具足”界定之。

所以彻底中国化了的禅宗也就必然要否定那种禅定念经苦行修炼的方式,主张即心即佛,平常心是道;宣扬佛性人人皆有,“真如”处处都在,“运水搬柴”、“饿吃困睡”之中有般若妙道,所以要成正果,无须出家为僧说到底,悟道成佛不要去故意做作,要在一切听任自然、自在无碍的境界中自然见道,亦即在平常生活中见道,一念之间,即可顿悟成佛即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禅宗的瞬刻永恒和老庄的审美境界是相通的,都是要现实的人放下现实人生,进入和美的境界,求得精神的愉悦和欢乐 如此看来,虽然儒道释三家都以“天人合一”作为最高的境界,但三者之间并非无区别儒家主张通过伦理道德、礼义约束人的心性,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和谐;道家、禅宗都主张要在一切听任自然,在自在无碍的境界中自然见道但两者所定义的“自然”,是有区别的,道家的“自然”,是自然中的自然,体现无形式、无常规之自然美而禅宗的“自然”是人为的自然,体现规范之美 以两国茶文化为例,两者的艺术追求都是以自然为最高境界,二者皆讲求自然、不造作,都是对生活的艺术化和艺术的生活化但是两者的巨大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日本茶道“和、静、清寂”一举手、一投足的精心苦练,都是在刻意追求禅境的寂灭与超越。

正是这样,才能与世俗环境和世俗心境拉开距离,显示差别日本茶道“太做作”、“太人为”、“有失自然”,“中国是即境求悟,日本是造境求悟①也就是说中国茶文化是崇尚道家的“天人合一”,日本茶道是崇尚禅宗的“天人合一” 1“天人合一”与中国茶文化精神 中国茶文化精神并不像日本茶道那样,一下子就能脱口而出,用“和、静、清、寂”四个字来概括中国茶文化包涵了丰富多彩的内容,以至到现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由此看来,也说明中国茶文化崇尚道家的自然、自由,不以某种形式、条条框框来限制人的自然心性从古代到现代,中国茶文化精神有着漫长的发展阶段,由于篇幅的关系,本节仅作简单的探讨 汉代以前的文献资料,凡提到茶叶时,多数是强调其药理和营养功能,从未见涉及精神领域直到晋代以后,茶叶己经成为人们日常的饮料,人们在饮用过程中开始赋与茶叶超出物质意义以外的品性“调神和内”之后到了中唐,茶圣陆羽(733-804年)在《茶经》中提出“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陆羽用“精行俭德”来指定宜茶之人把茶品和人品结合起来,要求饮茶之人具有美好的品德这是给茶人确立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这“精行俭德”四字,可视为陆羽《茶经》所倡导的茶精神。

之后同时代的诗僧皎然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提出了的“茶三饮”这三句名句为: 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 二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徒自欺 诗中明确提出了茶的清高 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生动地描绘了饮茶的七个层次: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卢仝七碗茶诗“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说明茶与道教关系,喝了七碗茶,就可飞到天上,羽化成仙了中国人这种神仙观念是别的民族所没有的反映在茶文化中,“乐生”精神是中国人所独有的强调自然,是道家思想,中国茶道没有严谨的规范,其道理也在于此因为自然之道乃变化之道,心通造化,使自然妙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法无法,有生命的无秩序喝茶的时候忘记了茶的存在,快乐自足,泡茶不拘于规矩,品茗不拘于特定的环境一切顺其自然,因势而异中国茶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清与淡,要求心无杂念,忘却自我和现实世界的存在,追求虚无飘渺的极乐幻境,淡泊人生,无所追求,以脱尘世苦海。

这个清淡精神就是源出于道家思想的,茶生于天地之间,采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来源于自然,加之泡茶用水选用泉水,高山流水,一杯在手,给人以一种将自身溶于秀丽山川感觉,天人合一飘然欲仙茶之本性清淡幽雅,这是与道家思想十分贴近的 能够从理性的角度对唐代茶文化精神进行概括的是晚唐时期的刘贞亮他在《茶十德》一文中,将茶叶的功效概括为十项:“以茶散闷气,以茶驱腥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筋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 其中“利礼仁”、“表敬意”、“可雅志”、“可行道”等就是属于茶文化精神范畴,是符合儒家思想的要求,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也是符合唐代统治阶级普及饮茶的政治目的 宋代前后修撰了很多茶书,却只有宋徽宗的《大观茶论》涉及茶文化精神《大观茶论》谈到茶之功效时说:“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中淡闲洁,韵高致静,则非惶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致清导和”、“韵高致静”是对中国茶文化基本精神的高度概括,那么不妨说宋徽宗的茶文化观就是“清、和、韵、静”四个字,应该说是揭示出中国茶文化的本质特征遗憾的是,在宋徽宗之后,中国的茶文化精神观念没有得到继承和发展,没有一部茶书谈到茶文化精神问题。

然而,茶文化精神并没有就此消失,它在文人中发扬光大文人可谓是“儒道释”三家思想的化身,他们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特殊阶层,是承担着文化使命的特殊阶层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因而他们往往游离于上层统治阶级及下层民众之间他们虽比达官显贵清寒但却清高得多,虽比普通百姓悠闲但却雍容典雅得多道德关怀的儒家情怀,若隐若现的佛性禅机,羽化成仙的道家情结,加上对生命的深度理解与对自由的全力追求,构成了中国文人士大夫既清高闲雅又追求精神 “天人合一”与中日两国茶文化精神 潘洁敏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广州510420) 中日茶文化都渗透了“儒道释”三家思想虽然三家思想的共同点是以“天人合一”作为最高的境界但三者之间并非毫无区别中国茶文化是崇尚道家的“天人合一”,日本茶道是崇尚禅宗的“天人合一”本研究从中日茶文化精神的比较出发,探讨“天人合一”思想在两国茶文化中的不同体现 “儒道释”;“天人合一”;中日茶文化 ○本刊重稿○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5页 共5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