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学****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7.70KB
约5页
文档ID:280013777
知有儿童挑促织_第1页
1/5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知有儿童挑促织 知有儿童挑促织篇(1):夜书所见古诗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写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陪衬游子漂泊流浪、寂寞落莫的凄凉之感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振奋,高明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①萧萧:风声 ②动:打动 ③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④挑:捉  ⑤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 ⑥篱落:篱笆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使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猛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叶绍翁(生卒年不详),字嗣宗(sì zōng),号靖逸,龙泉(今属浙江)人,南宋中期文学家、诗人祖籍浦城原姓李,后嗣于龙泉叶氏,祖父李颖士于宋政和五年(1115)中进士,曾任处州刑曹,后知余姚建炎三年(1129),颖士抗金有功,升为大理寺丞、刑部郎中,后因赵鼎党事,被贬。

绍翁因祖父关系受累,家业中衰,少时即给龙泉叶姓为子光宗至宁宗期间,曾在朝廷做小官,与真德秀过从甚密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葛天民彼此酬唱知有儿童挑促织篇(2):小学三年级古诗8首     望天门山——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合适  夜书所见——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九月九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乞巧——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嫦娥——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江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绿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日——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知有儿童挑促织篇(3):夜书所见 叶绍翁阅读鉴赏及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复问题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⑴在诗中抒发了多种感情,请选取一种加以分析  ⑵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取一种,作概括分析  答:  (1)答案可以多种,答案例如:  ①抒发了思乡之情萧萧寒声,衬托出诗人客居他乡心境之凄凉儿童夜捉促织,诗人触景生情,产生了恋乡思绪  ②抒发了客居他乡孤寂之心绪萧萧寒声,衬托出诗人客居他乡心境之凄凉儿童夜捉促织,乐景反衬悲情,更显得客居他乡的孤寂  ③流露出留恋童年生活之情儿童夜捉促织,勾起童年回忆,萧萧寒声,梧叶摇落的秋景,更衬出客居他乡时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留恋  (2)答案可以多种,答案例如:  ①以景写情萧萧寒声,儿童夜捉促织,相互衬托,以此表现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寂之情或思乡之情  ②动静结合萧萧梧叶声、风声,衬出秋夜的安宁  ③悲欢比较儿童夜捉促织,乐景反衬悲情  ④通感运用萧萧的声音,引起秋寒之感,用听觉引起触觉  ⑤巧用典故诗人暗用张翰典故(秋风: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土,辞官回乡),不露痕迹  评分标准:第(1)(2)两题各5分,内容3分,语言2分其中第(1)题答出某种“感情”,第(2)题答出某种“表现手法”,各给1分,有分析各给2分。

此题只要答出“答案例如”中的一种即可,如另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夜书所见 叶绍翁阅读鉴赏及答案]— 5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