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人力资源诊断报告节选

上传人:hu****59 文档编号:279972715 上传时间:2022-04-20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165.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司人力资源诊断报告节选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公司人力资源诊断报告节选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公司人力资源诊断报告节选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公司人力资源诊断报告节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司人力资源诊断报告节选(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Z 公司人力资源诊断报告(节选)第一部分扼要概述1. 项目承接Z 公司创办八年以来,凭着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对本行业的不断领悟,通过对产品研发技术、工艺和品质营造、营销通道等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形成专业生产(包括OEM ) 、销售中高档家庭影院、音响配件系列产品一体化的企业,赢得了全国六大地区经销客户的认同和信赖。多年来的滚打和机会把握承载了这一产品上档次。在稳扎稳打、不断求取动力的基础上,公司决策层更意识到,企业融会到大市场的行业竞争上,不仅仅是“资本累积和市场运营”的效果,更多的是有形与无形的组合竞争,内功与外击刚柔并济做得好,就有机会上一台阶。因此,Z 公司在 2003 年 12 月顺利通过

2、 ISO9000 质量体系国际认证, 更凝结和提炼出以“客户为本、质量第一”的质量方针和经营理念。然而,专业性的经验和普通集合管理模式,如何造就出企业化的规范管理和行动纲领;尤其是管理资源方面的规划理顺和制度化建设,产品形象与内涵深层次的文化展示等,已逐步处于滞后状态和形成“瓶颈”。如何有效冲破瓶颈,正是公司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有效共识为此,由 Z 公司决策层与CAE经过多次的磋商、深层次的沟通,确认了双方的合作关系和共识;并以贴近企业、把握脉搏、合适传导和驱动操作的专业服务来确认咨询项目,且通过企划方案的设计方式,铺垫出双方互动的诚意,携手为实现公司2004 年的经营战略目标打下坚

3、实的人员素质与资源基础。CAE通过有效沟通与贵公司决策层达成:建立以企业文化为基础,以品质管理核心作为运营控制,在不断满足客户需求与服务中的战略共识,作为公司的经营战略目标。因而,在现代企业管理的“十项资源”(资本、技术、人力、信息、环境、文化、关系、时间、客户、风险)中取其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资源人力资源和文化资源作为切入点,通过调研、诊断、企划、培训、改进、确认、实施和提高等八个步骤,四个阶段性咨询和顾问服务,逐步贴近“客户为本、质量第一”的从理念到行动的预期效果。. 切入调研CAE经过正式(与非正式)的多次沟通和了解( 四个工作日 ),有所侧重地与二十多人次的谈话(包括高层中层和基层人员

4、对话)和实施现场查看以及相关资料的调阅,并凭“把脉必须贴近企业”的专业态度,对Z 公司进行一次全面的基础测评和企业全景(包括战略核心、战术层面、基础管理、系统运作)的调研(十个工作日)。在各种信息的归纳和过滤中,对Z公司现状与存在问题的症结,有了一定的头绪和感悟后,在列出“调研分析报告纲要草案”的同时,再深入、 透彻地进行研讨和互动分析,最终定稿为公司的 ,为下一阶段的咨询辅导和策划案提供更切合实际的铺垫支持,实行“对症下药”。第二部分人力与文化资源剖析. 评估表分析 (1) 人力资源现状Z公司营销部门员工 30人,工作划分为市场计划、营销服务、销售门市、成品仓等部门。岗位包括: 副总 1人、

5、主管 5人、营销员 9人、营业员 4人、文员 3人、仓管员和司机等8人。生产和管理部门及辅助人员合计210人,工作划分为技术、品管、总经办、物料、生产和人事等部门。岗位包括: 总经理 1人、厂长 2人,主管 8人、技术研发人员6人、班组长 7人、员工 157人和辅助人员等29人。管理人员 (指主管级以上岗位人员,不包括技术研发人员)17 人,占在册人数比为 17:240=%。 分析: 按人力成本标准控制区间4% 6% 考察,超出 % ;若把营销部门和生产管理分开评估,则为11:210=%,在控制区间上轨线,属于合理范围内。计 时 人 员 ( 直 接 生 产 计 时 人 员 除 外 )83 人

6、, 占 在 册 人 数 比 例 为83:240=% 以人力成本匡算指标 (15%25%)考察,最高值超出9% ,主要是营销部门人员占的比例;若按生产与管理部门计算 (83-30):210=%,超出人力成本上轨线 % ,仍属于合理范围。男女员工比例 : 女工137:240=%, 男工 103:240=%; 省内户口人数 41人,省外户口人数 199人。 分析一 : 女性与男性的比例接近6:4 左右,应在制度化建设和实操原则上加强有效的督导,主要是体现刚柔平衡 ( 即细致和灵活 ) 。 分析二 : 省外户口人数与省内户口人数之比为1:5 , 应充分考虑文化与习惯的差异和有所侧重,主要是管理模式和食

7、堂方面。(2)基础 ( 文化 )素质分析大专以上 (含本科 3人)学历 15人,在册人数比例为15:240=%。 分析 :按行业和地域及公司实况,缺口为10%=%(最低标准 ) ,应在企业内培训提升综合素质或外聘时有所侧重。高中学历 (含中专 )35人,占在册人数比例为35:240=% 分析: 按行业和地域及公司实况,缺口为 :20%=%( 最低标准 ),应在企业内培训提升综合素质或外聘时有所侧重。初中学历 (含小学 )190 人( 考虑 : 人事档案资料不实和自报因素) ,占在册人数比例为 190:240=%。 分析 :按行业和地域及公司实况,缺口为70% 一%=% ,应在企业内培训考评和调

8、整中取舍,结合外聘逐步提高基础文化素质。基础 (文化 )素质分解如下图示。(3) 服务年限分析服务 3年以上人员 35人,占在册人数比例为35:240=%,其中服务 5年以上为 15:240=%,服务 3-4年的为 20:240=%。 分析 :结合公司实况,应为有利因素,低于20% 30% 区间,易于引入19079.17%3514.58%125%31.25%020406080100120140160180200小学初中 高中、中专大专本科新思维和管理意识,降低陋习和缓解定势;但从另一个角度说,说明贵公司的员工敬业精神和企业凝聚力较薄弱。服务 12年人员 55人,占在册人数比例为55:240=%

9、。 分析 :结合公司实况,低于30% 50% ,这一区间人员正处于新旧观念交织、规范与习惯时段,有利于引入内训与纠偏程序避免或减少惰性沉淀;从另一角度也反映出前面的分析,员工敬业精神和企业凝聚力较薄弱。服务 1年以内人员 150人,占在册人数比例为150:240 % 。 分析: 由于生产在 2003年引入 OEM 作业,新员工增加, 其人力资源标准考察为 : 取前两项各标准区间中间值,即:100%-(25%+40%)35% ;现况与实际评估 :%-35% 。因此,从动态控制角度,企业内管理强化与训导更为迫切。服务年限分解如下图示。(4) 人员流动分析2003年总离职 90人,分月平均 :240

10、 % 。2O03 年总入职 81人,分月平均 :240 % 。 分析一:离职人数按月分摊比例在合理区间3% 5% 内,应属合理, 而进出相差 9人,说明人力补员计划与平衡有待完善。特别注意的是管理人员流动接近半数,反映在管理层面很不稳定,其重点工作应首先研究和解决管理人员的安定问题。 分析二: 2003年内生产与管理人数160人,到调研期间 (2004 年3月份计算 ) 在册人数 210人,净增加 50人;即: 50:160 % ,即接近 1/3 新增员工。因此,从人力资源静态角度,其配套管理文本和培训尤为重要。 分析三:从评估表中考察,营销部门+生产与管理部门,在引入OEM15062.25%

11、5522.92%208.33%156.25%0204060801001201401601 年以内12年345 年以上作业时,根据分析二,员工增加% ,即 50人,至调研期间,引伸出从整体规划与统筹上,人力资源在增加劳动力时,有效管理是否同步跟进或是滞后已在过去资料了解中有所共识。及此,结合服务年限和静态动态分析,反映出企业运营和现实在柔性与匹配上的欠缺。. 测评卷分析(1)自我评价部分按营销部门和生产与管理部门匡算: 在册人数 240人,收回测评卷 226份,作废 3份,有效答卷 223 份,占在册人数% ,应为有效测评。组合各作业层面平均分考察,简表如下:作业层面平均计算平均总平均公司营销部

12、门2206分/30 人分/人分/ 人15218分/223 人分 / 人生产管理主管、厂长769分/10 人分/人生产班组长等739分/10 人分/人分/ 人生产员工及辅助人员11504分/173人分/人 分析:按有效测评占在册人数% 考察,总平均为分 / 人。单列层面时 : 营销部门分 / 人,生产管理主管、厂长分/ 人;而生产班组长和员工平均分/ 人,接近一般评价底线,应为一般评价,与企业化规范要求的基础素质和企业文化理念的营造,在其企业核心承载和能量推动方面,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尤其是职能管理执行层面,力度更应该加大。l 按作业层面实际平均得分人数考察,简表如下:评分区间评议评价指引营销部

13、门生产与管 理 主管班组长 员工等区间人数区间人数占总人数百分比64分以下差淘汰或强化10114456%65-79分一般培训再调整758100120%80-89分良好鼓励加提升12312844%90分以上优秀激励应重用1113%合 计301010173223 分析一 : 在有效测评卷 223份中,评议为差的约占% ,即 1/4 左右,这应该引起决策层的充分重视;评议为一般约占% ,有待加大培训力度和实操督导。 (这是企业的基本群体) 分析二 : 评议为良好的占 % ,应在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方面重点鼓励的人员,至于优秀3人,其实际评价有待进行面谈了解和确认。 分析三 : 在人力资源评价模型方

14、面 ( 见图如下 ),考察其腰鼓锥形分布为: 底座偏大 ( 占%),中间占 50% 以上 %),上半部分过于收紧,几乎没有拔尖人选,仅占 % 。这与企业文化理念的营造 ( 需要点 ?线?面且立体的团队运作和展示) 相距较远。(2) 要项问题排列分析l 生产员工部分 : 答卷 175份,作废 2份,有效 173份,划分为第一层面分析。在要项问题排列中,员工层面纵横向集体归纳考察,把产品质量列为第一要项,CAE 和专责小组认为这是较合符实况的。 分析一 : 企业在 2003年12月通过 ISO9000质量体系国际认证,从思想到行动上体现到有质量意识;而且“以客户为本、质量第一”的质量方针和经营理念

15、也已经为员工所认同,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从另一方面,生产系统与现场管理,实际上也存在相当的质量管理问题,包括品质措施、作业环境、现场指导和技能掌握等。 分析二 : 其他要项问题排列依次为:B. 管理意识, C.生产订单, D.职能责任、工作效率、员工福利,E.产品设计, F.技术创新, G.企业文化,H.专业培训, I. 人才考评、人际沟通,J. 关系处理, K. 制度建设, L.部门协作, M.激励机制。专责小组以为这具有相当的现实性。 分析三 : 同等情况下,员工更关心直接的与作业息息相关的问题。形象地说,更注重于“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这从要项问题中可以考察到,例如 C、D、E、F等

16、都达到 50% 以上员工的“点击”和有效比例。 分析四 : 这是值得有关部门和决策层思考的,原因在哪里本质问题是什么找到了根本,才有把脉与诊断正确可能,才有对症下药的“良方”。 营销部门、生产管理主管、班组长答卷51份,作废 1份,有效 50份,划分第二层面分析。 分析一 : 在第二层面要项问题排列中,比较员工层面的区别较大,更侧重软性规范管理的内容,依次序为:A. 职能责任, B.管理意识、制度建设,C.部门协作, D.企业文化, E.工作效率, F. 人才考评, G.产品质量,H.人际沟通、关系处理、专业培训,I. 生产订单, J. 员工福利、产品设计, K.技术创新, L. 激励机制。 分析二 : 在AF要项问题中,都达到50% 以上的“点击”和有效比例。在第二层面属于重点岗位,承上启下的职能执行和操作层,更需要得到职能责任和岗位操作的指引,明确做些什么,达到怎样的效果。( 这在沟通了解中已有相当反响) 分析三 : 只有分析透彻, 才有可能作出合适传导, 共同制定“管理规则”。如何演练和驱动,将通过培训和实施进行及在纠偏中提高,只有掌握原则与灵活的尺度,方能有效贴近第一层面,获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