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运动训练学笔记-体育院校通用教材

lil****ar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73.50KB
约26页
文档ID:279909983
运动训练学笔记-体育院校通用教材_第1页
1/26

训练学笔记1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2.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 ①是生物学因素,人们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活动能力而逐步形成竞技体育; ②是个性心理因素,人的"取胜和对抗的本能"及"追求胜过对手"的动机推进了竞技运动的形成; ③是社会学因素,人们逐渐认识到竞技体育在培养,教育及审美等方面的功能,因此推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3.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百年回顾 ①竞技体育在世界范围广泛开展 ②建立相对完善的管理体制 ③运动竞赛活动日益活跃 ④现代奥运会百年盛世 ⑤运动竞技水平及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⑥竞技体育发展的职业化与商业化趋势4.竞技体育构成:①运动员选材 ②运动训练 ③运动竞赛 ④竞技体育管理5.竞技体育的特点:①竞争性 ②规范性 ③公开性 ④公平性 ⑤集群性 ⑥观赏性6.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 ①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 ②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要 ③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 ④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 ⑤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⑥排除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7.运动训练学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 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8.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 ①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 ②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 ③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 ④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及劣变性 ⑤训练调控的必要性及应变性⑥现代科技支持的全面性及导向性9.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 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普遍规律,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践,使各专项的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训练理论基础之上,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10.运动训练学的主要任务为: ①从众多专项的训练实践中总结出带有普遍意义的共性规律 ②深入探索未被人们所认识和认识还不十分清楚的运动训练规律 ③进一步健全运动训练理论和内容体系 ④广泛吸取现代科技成果和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之中 ⑤运用一般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指导各专项训练实践.11.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 ①各项群的形成和发展 ②各项群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 ③各项群运动成绩的系统分析 ④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点(负荷内容与量度,训练组织与控制)12.项群训练理论的科学意义: ①鲜明地概括了同一项群不同项目的共同规律。

②加强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③实现了训练学理论原有层次之间的有机过渡13.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 a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 b对手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 c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14. 竞技能力:即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终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中 运动能力:人体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 运动水平:运动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的水平称做训练水平,反映着训练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程度15.状态诊断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 a为运动训练过程确定一个客观、准备的出发点 b对训练工作效果及时的检查评价 c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重要前提16.建立目标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 a有效地激发运动训练活动主体的责任感和进取精神。

b制定训练计划的重要依据17.起始状态的诊断包括: 运动成绩诊断、 竞技能力诊断、 训练负荷诊断18.训练目标包括:运动成绩指标、 竞技能力指标、 运动负荷指标19. 训练规律 是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训练规律中带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又称训练原理 训练原则 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20.指导运动训练实践的训练原则:竞技需要原则、 动机激励原则、 有效控制原则、系统训练原则、 周期安排原则、 适宜负荷原则、 区别对待原则、 直观教练原则、 适时恢复原则21.竞技需要原则 即指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1、竞技需要原则的科学基础: a训练目标对训练活动的重要导向作用 b专项竞技需要的特异性 c现代训练的专项化发展趋向2、贯穿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a要围绕运动训练的基本目标,全面安排好训练和比赛 b正确分析专项竞技能力的结构特点 c按照竞技的需要确定负荷内容和手段 d注意负荷内容的合理结构22.动机激励原则: 是指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的训练原则 科学基础:a成功动机是运动参训的重要原动力 b竞技训练的长期性和艰苦性要求不断地激励运动员的参训动机贯穿动机激励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a加强训练目的性教育和正确价值观教育 b满足运动员的合理的需要。

c发挥运动员参与训练和比赛的兴趣 d发挥运动员在训练工作中的主体作用 e注意教练员的榜样作用f注意正确地运用动力23.有效控制原则:是指要求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 科学基础:a运动训练过程的多变性要求对其实施有效的控制 b现代控制论是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理论基础 c训练信息是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必备条件 训练学要点 :a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 b高度重视训练计划进行必要的修正和调整 c及时对训练计划在实践中变更的原因,期望及方法的最大流表24.系统训练原则:是指持续地、循序渐进地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科学基础:a人体生物适应的长期性 b训练效应的不稳定性 c人体生物适应的阶段性训练学要点:A保持训练的系统性 a健全多级训练体制 b建立和强化正确的训练动机 c科学地制定训练计划 d提供有力的社会保证 B按阶段性特点组织训练过程。

25.周期安排原则:是指周期性地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科学基础:a物质运动周期性的普遍规律 b人体竞技能力变化的周期性特征 c适宜比赛条件出现的周期性特征 训练学要点:a掌握各种周期的序列结构 b选择适宜的周期类型 c处理好决定训练周期时间的固定因素与变异因素的关系 d注意周期之间的衔接26.不同训练周期及其主要任务A基本训练周:通过负荷的改变引起新的生物适应现象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 B赛前训练周:使运动员的机体适应比赛的要求和条件把各种竞技能力集中到专项上去C比赛周:为运动员在各方面培养理想的竞技状态直接的准备和最后的调整,并参加比赛力求实现预期目标D恢复周:消除运动员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疲劳,促进适量恢复的出现,准备投入新的训练27.适宜负荷原则:是指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宜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原则。

科学基础: a适宜训练负荷下机体的生物适应现象 b过渡负荷下机体的劣变现象 训练学要点:a正确理解负荷的构成(负荷量的评价指标、负荷强度的评价指标 b渐进式地增加负荷量度(直线式、阶梯式、波浪式、跳跃式) c科学地探求负荷量度的临界只 d建立科学的诊断系统 e正确处理负荷与恢复的关系28.区别对待原则:是指对于不同专项,不同运动员或不同的训练状态,不同训练任务及不同的训练条件,都应有区别地组。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