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在哪里

上传人:天****步 文档编号:279611553 上传时间:2022-04-2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的家在哪里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我的家在哪里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我的家在哪里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我的家在哪里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我的家在哪里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的家在哪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的家在哪里(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我的家在哪里 我的家在哪里篇(一):冰心我的家在哪里?原文及读后感 梦,最能“暴露”和“揭穿”一个人灵魂深处连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敬仰”和“眷恋”。梦,就会报告你,你自己从来没有想过的地方和人。昨天夜里,我猛然梦见自己在大街旁边喊“洋车”。有一辆洋车跑过来了,车夫是一个膀大腰圆,脸面很黑的中年人,他放下车把,问我:“你要上哪儿呀”?我感觉到他称“你”而不称“您”,我确定还很小,我说:“我要回家,回中剪子巷。”他就把我举上车去,拉起就走。走穿大量黄土铺地的大街小巷,街上大量行人,男女老幼,都是“慢条斯理”地彼此作揖、请安、问好,一站就站老半天。这辆洋车没有跑,

2、车夫只是慢腾腾地走呵走呵,貌似走遍了北京城,我看他褂子背后都让汗水湿透了,也还没有走到中剪子巷!这时我猛然醒了,睁开眼,看到墙上挂着的文藻的相片,我迷惑地问我自己:“这是谁呀?剪子巷里没有他!”连文藻都不熟悉了,更不用说睡在我对床的陈大姐和以后进到屋里来的女儿和外孙了!只有住着我的父母和弟弟们的中剪子巷才是我灵魂深处永久的家。连北京的前圆恩寺,在梦中我也没有去找过,更不用说美国的娜安辟迦楼,北京的燕南园,云南的默庐,四川的潜庐,日本东京麻布区,以及伦敦、巴黎、柏林、开罗、莫斯科一切我住过的地方,偶然也会在我梦中展现,但都不是我的“家”!这时,我在枕上不禁回溯起这九十年所走过的甜、酸、苦、辣的生

3、命道路,真是“万千恩怨集今朝”,我的眼泪涌了出来前天下午我才对一位年轻挚友戏说,“我这人真是一无全体!从我身上是无权可夺,无官可罢,无级可降,无款可罚,地道的无顾无虑,无牵无挂,抽身便走的人,万万没有想到我还有一个我自己不知道的,牵不断,割不断的朝思暮想的家!”(本篇最初发表于中国文化1992年第6期)冰心(1900-1999),二十世纪的同龄人。她给人的印象,是一位文学家:寄小读者,春水、繁星,清词丽句,温婉优雅;但更是一位以文字关注社会或“文以载道”(尽管被认为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道”)的活动家:从“五四”到“四五”,“时代”各阶段的历史画面上都留下了她的身影,一盏小桔灯,便是是她心

4、灵和品格的经典写照“我提着这灵敏的小桔灯,逐渐地在黑暗潮湿的山路上走着。这朦胧的桔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的平静、大胆、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貌似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读她的作品,读者对她通常会有“一片冰心在玉壶”的考语或感想。但到了晚年,冰心的文章被认为“很烫手”,她自我辩护道:“如今,每当肝火旺的时候,我还要写”,“烫手?!我有什幺好说的?谁让我头上顶着两团火呢?”(1992年五 行 缺 火。按:冰心曾名“婉莹”,繁体的“莹”字头上两个“火”。)那幺,冰心本人作为一位“民仆人士”的深切的灵魂是什幺?冰心毕竟是个怎样的存在?一个作家,假设他(她)的文字或言行只是关注外在的世界而不涉

5、及自己的内心,那他(她)的“存在”就会由于“时移世异”而“随风瓢逝”。坦率的说,在现代文学史上,冰心鲜明不能占有“大师”的位置,她的作品在诗品里也就是“中品”的格局,即思想和表达都无乎须吃力研究的那类或并不“耐读”的那类。这就是我为什幺更加关注她晚年的这篇散文我的家在哪里的理由:耐读(由于反映了深心的灵魂)!有了这篇散文,冰心的著作可以画上一个相当不错的句号了作品和一道成了一个值得解读的“存在”而具有别样的“存在价值”;否那么,她将不会为后世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我的家在哪里?”这不仅仅是冰心提出的问题;人,尤其是有斟酌的人文学识分子,都会要对自己追问的一个问题。当然,这也是个古老而值得讲求的

6、问题。人,一旦“被抛入世”1,便浪迹天边,心无所依,身无所归,“不知身世自悠悠”。杜甫归梦诗云:“梦魂归未得,不用楚辞招”。冰心的我的家在哪里,就是“自招”而“回归了故里”。屈理由报国无门而丧魂失魄,只能离乡远遁,自沉汨罗,有人作招魂以招之。楚俗招魂,由来长久,我少年时在家乡,就被父母招过魂。钱钟书论楚辞招魂,也述及这一广远的中华民俗:招魂分招死魄、招生魂,“倘人患病,家人疑为受惊失魄者,那么详询或臆测受惊之处,黄昏往而呼患者名曰:毋惊毋骇,偕我返舍!复代之答曰:唯!吾归也!余儿时在锡、苏、澄习见此俗,且尝身受招呼,二十许寓沪西尚闻邻人夜半为此”。2屈原一脉的学识分子,生前都缺乏“招魂”的的思

7、想体验,很难“返求诸己,研发本心”。海德格尔说得好:“无家可归是在世的根本方式,虽然这种方式日常被遮盖着。此在本身作为良知从这种在世的根本存在中呼叫。唤我是此在的一种别具一格的言谈”。3 冰心“在世的根本方式”也属屈原一脉,她的“无家可归”同样也是被这个“忧国忧民”(或“功名利禄”)的根本方式(即专注于社会活动的“文学生涯”)“遮盖着”的。但她跟屈原的根本识别是,她能自我唤醒,“此在本身作为良知从这种在世的根本存在中呼叫”,从而她的我的家在哪里就成了“一种别具一格的言谈。”冰心的家在哪里?冰心说:“只有住着我的父母和弟弟们的中剪子巷才是我灵魂深处永久的家。”不仅“连北京的前圆恩寺,在梦中我也没

8、有去找过,更不用说美国的娜安辟迦楼,北京的燕南园,云南的默庐,四川的潜庐,日本东京麻布区,以及伦敦、巴黎、柏林、开罗、莫斯科一切我住过的地方,偶然也会在我梦中展现,但都不是我的家!”甚且匪夷所思的是,醒来“看到墙上挂着的文藻的相片,我迷惑地问我自己:这是谁呀?中剪子巷里没有他!连文藻都不熟悉了”。这种“别具一格的言谈”鲜明蕴涵了示意,是一个象征:真正的“回家”了。冰心在散文中也指点读者:“梦,最能暴露和揭穿一个人灵魂深处连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敬仰和眷恋。梦,就会报告你,你自己从来没有想过的地方和人。”文学本来就是梦的升华,都属于红楼一梦。冰心关于“梦”的散文就有好几篇。1920年8月1日北京晨报

9、刊载她的一个奇异的梦,由于病重住院,对生命有“绝望”的感觉:“我想我的病许是没有什幺渴望了。我不过是一个小孩子,无论对于哪一方面,生存与否,都是没有什幺大关系的。而且像这样的社会,活着也没有什幺喜悦,脱去倒也明净,只是我的父母确定要悲伤的。”梦中一个自称“社会”的人来向她“讨债”,向她说了一番社会责任的劝戒,使她皤然醒悟,表示“感谢你,从今以后,我立誓不做一个忘恩负义的青年。”这也是个象征性的梦:貌似“觉悟”其实开头了她的“被抛入世”的状态。所以尽管她当时也预感到“一阵罡风吹了来”,“心灵里喜乐的华灯”那样“光明中弥漫了超妙严肃”的境象会顷刻间吹灭,“貌似无路可走,无家可归”,但还是会怀着企盼

10、祷告:“这是一九二年的末一夜,阳光再现的时候,就是一九二一年的开头了。”(1920年除夕的梦)一向到1982年的梦的启发,她还会说:“梦想原也是一个梦,一个青少年理应有自己的理想。理想自己和国家和人类的未来,把自己认为是美好的大量光景,重迭地构成一幅最新最美的画图,然后用你和你的小伙伴们一辈子的努力,来把它实现、完成。”要到1992年,我们才终究读到了我在这篇文章中刻意探究的冰心的结果一个梦:我的家在哪里。在我的家在哪里的结尾,冰心还是表达了她的愤世嫉俗:“前天下午我才对一位年轻挚友戏说,“我这人真是一无全体!从我身上是无权可夺,无官可罢,无级可降,无款可罚,地道的无顾无虑,无牵无挂,抽身便走

11、的人” 。但这是一种猛烈的否决和抛蔽,要用来对照和强调散文的主旨和灵魂:“万万没有想到我还有一个我自己不知道的,牵不断,割不断的朝思暮想的家!”体验了“九十年所走过的甜、酸、苦、辣的生命道路”,冰心终究“回家”了,终究有了“回家”感觉和感悟。“这九十年所走过的甜、酸、苦、辣的生命道路”是怎样的一段“生命道路”呢?从热血青春的“五四”起步,一盏“小桔灯”导引着迈过了多少曲折坎坷,终究迎来了过去企盼的“梦想的明天”。没承想到了晚年,冰心的“火气”不减“五四”,1989年前后,冰心发表了一系列剑气如虹的杂文,尤其是1989年的无士那么如何,义正词严、金声玉震,抗议对学识分子的漠视、贬损和凌侮,表露出

12、罕有的刚正的一面,在读者中产生了猛烈的反响。是疾呼,是激愤,更是肃穆的寻思和反思:“岁月易得,五四运动70周年就在眼前。七十年前,一批思想界、文化界的先锋人物,于国事蜩螗之时高举民主和科学大旗,向封建势力、军阀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冲击,揭开中国的现代史页。时隔七十年,我们今天还是要大声疾呼:要让德先生、赛先生在中国这个古老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假设不重视士,不重视科学、教导、文化,德先生和赛先生就成了空谈,现代化也会流于纸上谈兵。”坎凛可激思波,“火爆”一过,痛定思痛,这“七十年”貌似成就了一个虚无的轮回:“德先生”、“赛先生”,还要重新大声疾呼,青年的冰心和老年的冰心,始终没有离开大

13、学生们的游行和集会:以虚无始,以虚无终。这,也就是冰心在我的家在哪里中感慨万端的前提:“这时,我在枕上不禁回溯起这九十年所走过的甜、酸、苦、辣的生命道路,真是万千恩怨集今朝,我的眼泪涌了出来”一切外在的,甚至包括风雨同舟、相濡以沫的先生吴文藻,都成过眼烟云,值不得什幺了,唯一存在的是:“我还有一个我自己不知道的,牵不断,割不断的朝思暮想的家!”少小离家老大回。钱钟书有篇散文刚好从理性上预先分析了冰心的我的家在哪里的内在思路,那就是载于1947年查看其次卷第一期的说“回家”。钱钟书在该文说:“中国古代思想家,尤其是道家和禅宗,每逢思辨得到结论,心灵的追求达成目的,就把回家作为比喻”;又说:“这个

14、比喻在西洋神秘主义里也是个根本概念。新柏拉图派大师泼洛克勒斯(Proclus)把探讨真理的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家居,外出,回家;诺梵立斯(Novalis)说过:“哲学其实是思家病,一种要归居本宅的冲动”;解释说:“回是历程,家是对象。历程是回复以求歇息;对象是在一个不目生的,识旧的,原有的地方冷静歇息。我想,我们追思而有结果,解疑而生信仰,那些时的心理状况常是这样”。中外思想家其实“都看法返求诸己,研发本心”。4据此我们更可以知道冰心的我的家在哪里,实蓄深心,绝非操觚率尔之作。颇有意味的是,钱钟书却不是个热爱做梦的诗人。槐聚诗存有赴鄂道中作于1957年,其中一首写道:奕棋转烛事多端,饮水差知等暖

15、寒。如膜妄心应褪净,夜来无梦过邯郸。钱钟书理应不是个不关切“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学识分子吧,但他的思维和思路,却不是一般人所轻易领会的。譬如早在1932年批驳周作人的“载道文学都是遵命文学”的观点时,他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中就这样说过“革命尚未告成”,乃须持续革命;等到革命告成了,便要人家遵命。这不仅文学上为然,一切社会上政治上的革命,亦何独不然。所以,我常说:革命在事实上的告成便是革命在理论上的失败。这诚然有些乞斯透顿式“诡论”的意味,但是叔本华说得好:“假使在这个世界里,真理不同时是诡论,这个世界将何等的美观呢!”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世间有多少始于“革”而不终究“因”的事情?5藉“民主”要民主,得了民“主”压“民主”,这或许就是钱钟书“夜来无梦过邯郸”的底蕴或深层思虑?又或即冰心我的家在哪里的感慨或感悟?另外,我偶然读到晚晴 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