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山歌》教学设计

上传人:逸向 文档编号:279604282 上传时间:2022-04-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放牛山歌》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放牛山歌》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放牛山歌》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放牛山歌》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放牛山歌》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放牛山歌》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放牛山歌》教学设计(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郑市音乐学科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课 题第四课 放牧课 型唱歌课教材版本人音版(2013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设计人高媛使用年级三年级音乐(上册)第四单元主 题放牛山歌目标确定的依据1.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保持对音乐的兴趣。培养音乐感受与欣赏的能力,初步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能自信地、有表情地唱,乐于参与演奏及其他音乐表现、创造活动。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增强集体意识,培养合作能力。2.教材分析:放牛山歌是一首以农村题材为内容的四川民歌。音乐素材简练、朴实,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曲调欢快、活泼,表现了农村的牧童娃娃愉快劳动生活的欢乐情绪。全曲用“6、1、2”三个音为轴心,贯穿全曲,使其具有山歌高

2、亢的特点。衬词“哟喂”及“啥”字地方方言的运用,使歌曲富有浓郁的四川民歌风格,从而形成了一领众和的对唱效果。第三乐句“XX.”切分节奏的出现,使牧童在欢乐放牧时的心情得到了欢畅的抒发。第五乐句宽松舒展的旋律唱出了“哥儿啰喂”,犹如牧童在山坡上向远处呼唤的生动情景,热情而又奔放,歌声悠扬。最后一个乐句采用了与第四乐句同头换尾的手法,再现了牧童们放牧时欢乐的情景和劳动的喜悦之情。3.学情分析:本课面对的学生是小学三年级,在音乐方面他们具备了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对音乐的力度、速度、情绪的变化在老师正确的引导下有了一定的理解,通过不同形式的欣赏和学习,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作品并能适当的进

3、行表现。 学习目标1、体验四川方言“哟啥、哟喂”、“哥儿啰喂”等衬词在歌曲中的运用,激发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感受地方音乐独有特色和祖国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音调。2、通过学习歌曲放牛山歌,学生掌握歌曲中重点节奏“X;X”。3、有感情地唱好放牛山歌的同时,进行即兴编排课堂节奏律动,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学习重点 学会歌曲中重点掌握节奏“X、X”,能够用动作表演,并记住节拍,运用到歌曲演唱中。学习难点1、学生掌握歌曲中出现的“背上那背个哟喂”的节奏,并能够正确的演唱。2、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同时,将感情运用到歌曲中。教学方法讲授法,听唱法,练习法,创作法课前准备 多媒体,钢琴,课件等评价任务针对目

4、标1-3采用课堂观察,点名提问的方式进行,目标3 采用分组表演的方式进行检验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件展示设计意图(含时间预设)导入1.师问好。2.师:聆听音乐,跟着音乐律动,感受二拍子的节奏。儿童在放牧时的心情是什么样的?他们都是在哪里放牧呢?3. 师:小牧童上山劳动他们都做了些什么?1.生问好。2.跟着音乐律动,感受二拍子的节奏。3.生:儿童放牧时的场景(孩子们都在放牛),开心愉悦的心情。他们都是在山上放牧。4.生:赶牛、放牛、捡柴。表演,老师统一动作。 观看图片,学生从视觉上找出相同之处,来导入今天的要学的音乐曲目。新知教授1. 师:小孩放着牛儿、捡着柴,还唱着歌,我们一起去听听他们唱

5、的是什么歌?(播放歌曲)2. 山歌简介。3. 师:你们知道歌曲唱的是哪个地区的小朋友吗?4. 师:他们唱的歌词好像特别有意思,我们一起去读读看。读完歌词出示节奏卡(即歌曲难点节奏),学生通过读节奏,教师领唱曲调,学生试唱歌词,攻克难关。 2/4 | . |. | . |1 66 5 6|1 2. |1.2 3 2|背上(那)背个(呦啥) 大 背1 6. |兜 啰5. 师:谁知道有意思的歌词在哪里?6. 师:对,这是山歌的独有特色,我们一起再来感受一下,心里默默地跟着演唱一次吧。7. 师:歌词是不是很有意思?还有更有趣的等着大家,准备好了吗?谁能告诉老师它们的名字是什么?它们在这首歌里占了几拍呢

6、?8. 师:同学们,你们认真思考问题的样子让老师特别赞赏,接下来老师来重点给大家讲一下我们这节课的好朋友二分音符吧。9. 师:我们一起用节拍强弱动作动作把二分音符来进行表演。10. 师:整首歌曲中你们最喜欢哪一句?能唱一唱吗?看看谁唱的好。11. 师:你们每个人的歌声都非常美妙,那我们跟着小牧童再来把歌曲唱一遍。12. 师:唱完歌曲你们能告诉老师为什么小牧童心情师愉悦的呢?1.生:放牛时候唱的山歌 。2.学生了解山歌的意义。3.生:四川4.跟着老师一起读歌词“背上那背个哟啥”重点解决,解决二分附点音符处一长一短的读法生唱背上(那)背个(呦啥)大背兜啰。5.生:括号里的词。6.学生默默模仿在心里

7、演唱7.生:X,二分音符2拍;X,四分音符1拍,X八分音符半拍。8.学生认真观察二分音符的特点和时值。9.学生配合把节拍动作进行表演。10.学生观看PPT跟着老师一起唱。12.学生演唱歌曲。13.生:因为小牧童自己参加了劳动而获得了丰收成果。孩子们在聆听感受乐曲的同时,加深对富有浓郁的四川儿童山歌风格的了解和印象。不但掌握了歌曲的基本节奏,而且在一定声势的引导下,很好的把握了歌曲应有的情绪。通过看、听、动作等大量直观的非语言叙述,把复杂的音乐知识形象化,使学生对二分音符和节奏“X;X”有了很好的了解和应用。学生更直观的去感受山歌的独有特色。加深学生对X-,X,X 的认识和时值的印象。重点讲二分

8、音符的特点和时值使学生们深刻了解。加入节奏律动再次加深印象。利用小游戏来对孩子们的音准进行训练,使孩子们在以后的歌唱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学生自由发挥,敢于展现自己。孩子们懂得付出就会有回报的道理。拓展与延伸跟随伴奏加入动作分组进行演唱歌曲。(男生一组、女生一组)或者(按座位进行分组) 学生按老师要求进行分组演唱。加深对这首歌旋律的印象。课堂小结同学们,这首好听的山歌让我们感受到了山里孩子对劳动的热爱,老师相信你们也能做个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孩子,从今天开始行动吧!情感升华教学反思这是一首四川儿歌,歌曲中带有很多的衬词和四川方言,因此在朗读歌词时,会觉得有些不顺口,所以孩子们在演唱中觉得有些难度,尤其是“背上(那)背个(呦啥)”中的“那”是前八后十六音符中的最后一个十六分音符,在音乐的节奏中是弱拍,而且是比“上”还弱,应该用轻声自然带过,而孩子们在语文学习的朗读中,很多地方“那”是要强调朗读的,因此,总是因为语文中的朗读与音乐中的节奏结合的不够好而唱错,有的唱错节奏,有的干脆不会唱,当然乐感好的孩子自然还是很容易掌握的,教学中,我主要通过让孩子有节奏的朗读歌词的方式,在朗读中就按强弱、节奏来朗读,再加上曲调,自然就解决了这个难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