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各县地图山西各县名字的来历

上传人:学**** 文档编号:279604037 上传时间:2022-04-2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各县地图山西各县名字的来历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山西各县地图山西各县名字的来历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山西各县地图山西各县名字的来历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山西各县地图山西各县名字的来历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山西各县地图山西各县名字的来历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西各县地图山西各县名字的来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各县地图山西各县名字的来历(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山西各县地图山西各县名字的来历 大家都知道自己所在城市的名字起源吗?下面是五度学习网共享的山西各县名字的来历。供大家参考!山西各县名字的来历 1. 太原市 太原 太原,即大平原(古大与太通用)。诗经、尚书、左传等典籍中的薄伐猃狁,至于大原、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大原中的大原皆如此。太原作为地名称谓,展现于春秋以后。 战国时,太原是赵国的首都,古称晋阳。秦庄襄王二年(公元前248年),秦将蒙骜攻赵,定太原,次年初置太原郡。治所晋阳,为太原置郡之始。宋、金、元、明、清时期,太原广义上指太原府,狭义那么专指在唐明镇根基上进展起来的太原城。 民国16年(1927年),

2、设立太原市。辖六区一市三县。 小店区 因小店村而得名。村落形成于北宋初年,宋毁晋阳城后,该地成为新建的平晋县城向西通往晋阳故城之汾河渡口要的。初有小片客栈,后商贾搜集成村。因店小且多,故称小店。明嘉靖太原县志载:小店堡,本永安堡,乃四达道也。1954年,太原市第四区改成小店区,区政府驻小店村。1970年,太原市郊区划分为南、北郊区,南郊区政府驻小店镇。1997年太原市调整小区行政区划,将原南郊区改为小店区。 迎泽区 因迎泽门而名。明洪武年间,扩建太原城,迎泽门(又称大南门)为八大城门之一。太原解放后,在大南门外修建了迎泽大街、迎泽公园、迎泽宾馆等。1997年,太原市调整辖区行政区划,以迎泽为名

3、将原南城区改为迎泽区。 杏花岭区 因明晋王府(朱元璋的第三子朱棡(gng)花园而名。明洪武年间,这里是晋王府的花园,多植杏树,且地势较高,故名杏花岭。太原解放后,境内建有杏花岭街,设有杏花岭办事处等。1997年,太原市调整辖区行政区划,以杏花岭为名将原北城区改为杏花岭区。 尖草坪区 很久以前,该地区大量生长着一种尖且带刺的花草,故名尖草坪。太原解放后,境内建有尖草坪街、尖草坪立交桥,设有尖草坪办事处等。尖草坪一词也已经超过了原来的范围,泛指以太钢为中心的周边地区。1997年,太原市调整辖区行政区划,以尖草坪为名将原北郊区改为尖草坪区。 万柏林区 因柏树林而名。太原解放前,当地居民在此大量种植柏

4、树,因数量众多,故称万柏林。1954年,太原市第五区改称万柏林区。1997年太原市调整辖区行政区划,以万柏林为名将原河西区改为万柏林区。 晋源区 因晋水而名。地处晋水源头,故名晋源。古记夑(xi)父迁晋水之旁,而唐国改称晋,含唐晋始源之意。1947年,设晋源县。1954年,太原市第六区改称晋源区。1997年,太原市调整辖区行政区划,以晋源为名设晋源区。 古交市 原称交城。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在此置交城县。唐武后天授二年(691年),移县治于山南却波村,此地遂称故交城,简称故交、故、古词义一致,渐蜕变为古交。清为古交镇,1958年,成立古交矿工区,1988年改称古交市。 清徐县 由清源县和徐

5、沟县两县首字合并而名。清源,隋开皇十六年(596年),以清源水而名。民国5年(1916年)废清源县并入徐沟县,原县治改为清源镇,次年复制清源县。徐沟,因金水、嶑峪二河汇流徐徐而下,涨冲喂沟,其城以旧沟为限而筑,故名徐沟。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置徐沟县。1952年清源县与徐沟县合并,取两县首字为清徐县,属榆次专区。1958年,清徐县划归太原市管辖。 阳曲县 汉置阳曲县,在今定襄县境内。二十五史补编 汉书地理志补志载:应劭曰:河千里一曲,县当其阳,故名阳曲也。汉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将阳曲县治所移至今太原市尖草坪区阳曲镇。隋开皇六年(586年),隋文帝杨坚恶阳曲之曲,改为阳直县。后又复

6、称阳曲县。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阳曲县治所移于太原城西郭外。金天会年间移于太原府城内,阳曲县成为山西首县,史称三晋首邑。 娄烦县 以古代楼烦部落得名。历史上曾有过娄烦国、娄烦郡、娄烦监、娄烦县等行政建置,但治所大都不在今境内。其作为今娄烦特定的地名称谓,当始于唐。唐龙纪元年(889年)置娄烦县。之后,时废时置。明初废县为镇,入静乐县。1971年,重置娄烦县,属吕梁地区。 1972年,娄烦县划归太原市管辖。 2. 大同市 大同 隋开皇年间,为防止突厥进击,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建大同城,意为天下大同。唐末,随沙陀人内徙 ,大同遂侨置于此,自此,大同之名沿用不改。大同在历史上一向是北方中国的中

7、心城市,素有三代京华,两朝重镇之称。大同自古为军事重镇和战略重地,是兵家必争之地,东连上谷,南达并恒,西界黄河,北控沙漠。实京师之藩屏,中原之保障。辖四区七县。 大同市城区 1949年5月2日,大同和平解放,改县为市,城区为市的一片面,称城内。初设四个区,1950年改为三个区,1952年城内只设两个区:一区辖东北隅、西北隅、北关;二区辖东南隅、西南隅、南关、东关;区公所改为区人民政府。1954年2月,城内一、二区合并,成立大同市市区,同年4月改为大同市城区。 大同市矿区 1950年3月大同市设立口泉矿区办事处。1951年4月改名为口泉矿区人民政府。1955年口泉矿区改称为口泉区。1966年5月

8、,将城区、口泉区所辖农业区域划出,成立郊区,口泉区转以城镇工作为中心。1970年10月,由口泉区划出,成立大同市矿区。 南郊区 1950年3月大同市设立口泉矿区办事处。1951年4月改名为口泉矿区人民政府。1955年口泉矿区改称为口泉区。1966年5月,将城区、口泉区所辖农业区域划出,成立郊区,1970年10月撤销郊区,正式成立南郊区。 新荣区 建国初期,本区分属大同市和左云县,归属察哈尔省。1958年,除郭家窑、东胜庄、破鲁三个乡外,其余区域划归大同市郊区。1960年属古城区。1964年,复归大同县管辖。1970年,在今新荣村西成立大同市北郊区。1972年4月,因所在地村名改名为新荣区。 大

9、同县 县名由来之意同大同市。1949年5月大同解放,东、西大同县合并,属察哈尔省雁北地区。1952年属山西省雁北地区。1954年与怀仁县合并为大仁县,1958年归属大同市称大郊区,1960年原大同县划为古城区。1965年恢复大同县建制,归雁北专署。1993年7月1日,雁北地区与大同市合并,归属大同市。大同县行政中心自古以来一向在市区,1971年迁到西坪镇。 阳高县 汉置高柳县,后为恒州高柳郡,领高柳、安阳二县。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置阳和卫;三十一年(1398年)在今址筑城,因城在洋河之畔而谐名阳和城;宣德元年(1426年)移高山卫同治,又置阳和通判。清顺治三年(1646年),阳和、高山

10、合为阳高卫;雍正三年(1725年)改卫为县,为阳高县名之始。 天镇县 战国时为赵国延陵邑。唐置天城军,辽、金、元相继为天成县,明初(1368年)改立天成卫;洪熙元年(1425年)兼置镇虏卫。清顺治三年(1646年)并天成、镇虏二卫为天镇卫。雍正三年(1725年)改置天镇县。 浑源县 西汉置崞县、平舒二县,分属雁门郡和代郡,两县合并为崞县,属恒山郡。东汉建武年间,废崞县,置常山关(常山即恒山,因避文帝刘恒讳改名)。三国时,曹魏复置崞县。北魏置崞山县,隶司州,为京畿内地。唐初为云州属地,后析置浑源县,因地处浑河之源而得名。 灵丘县 灵丘之名,战国时就已展现,以赵武灵王死后葬于此地而得名。汉高祖十一

11、年(公元前196年)设置灵丘县,属幽州代郡。东汉属中山国,后废。北魏复置灵丘郡,属司州。 广灵县 战国时为平舒邑,属赵国。秦属代郡。西汉始置平舒县,隶属幽州代郡。辽统和十三年(995年)置广灵县,因县西15公里处有广灵泉而得名。 左云县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置镇朔卫。永乐七年(1409年)改名左卫。正统十四年(1449年)把长城外的云川卫并入,称左云川卫。清雍正三年(1725年)撤卫设县,称左云县。 3. 朔州市 朔州 朔作为地名,指地之北端,国之边陲,处于两国交界的地方。北齐天保六年于马邑西南47公里筑新城置朔州,八年移于马邑故城,即现在的朔州城,自此以后历经几千年,朔州地名与置地相

12、对固定。1989年设立朔州市。辖两区四县。 朔城区 朔意同朔州之朔。尧时为冀州之域,舜时属并州,夏归荤粥(薰鬻),商属土方,西周属北戎,春秋时为北狄所据,战国时为赵国所辖,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此筑成马邑县。北齐设朔州延续到明清,民国初设朔县。朔州市1989年成立后,朔县更名为朔城区。 平鲁区 明置平虏卫,清为平鲁县。1958年平鲁和朔县合并统称为朔县,1961年恢复平鲁县,1989年平鲁县撤销改设平鲁区。 山阴县 春秋为代国地。战国属赵。秦属雁门郡。隋为神武县地,属马邑郡。唐为马邑县地,属朔州。辽置河阴县,金大定七年(1167年)更名为山阴县,因位于恒山余支翠微山的阴坡而得名。 怀仁县 春秋属代

13、。战国属赵。秦汉属雁门郡。隋为云内县地。唐为云中县地。辽置怀仁县,因后唐武皇李克用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遇盟云州之东城,有怀想仁人之义,取其意而得名。 应县 唐为马邑县地,唐末置应州,民国元年改为应县,因境内龙首、雁门二山南北相应,城当其间而得名。 右玉县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置定边卫;永乐七年(1409年)复设大同右卫;正统年间又将边外玉林卫并入右卫,称右玉林卫。清初为右玉卫;雍正三年(1725年)改为右玉县。 4.忻州市 忻州 古称秀容,春秋属晋,战国属赵,秦以勾注山为界,北属雁门郡,南属太原郡,东汉末年置新兴郡,西晋改新兴郡为金昌郡。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废郡设州,始称忻州,以有忻

14、口而名。另有一说相传汉高祖北上抗击匈奴,兵困平城(今大同),脱围时大军南撤,到忻口方摆脱逃兵。高祖欢颜而笑,六军欣然如归,因欣通忻,忻州之名由此而生。1949年境内为忻县地区专署。1983年改为忻州地区行署。2022年改称忻州市。辖一区一市十二县。 忻府区 忻意同忻州。民国初改忻县。1983年改忻州市。2022年,改称忻府区。 定襄县 据史记正义,按古代谥法,辟地为襄,辟地有德,襄。西汉置定襄郡,郡治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之北。把和林格尔一带命名为定襄,表示这个新建制的地区安定了。后汉末由内蒙古迁徙今治。唐武德四年(621年)于今治置定襄县。 五台县 北魏太和十年(486年)置驴夷县。隋大业二年(606年),因境内有五台山而改名五台县。金贞祐四年(1216年)升台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复为五台县。 原平市 因地形为原而得名。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始置原平县。隋大业二年(606年)改为崞县。唐神龙元年(705年)改称唐林县。1958年改名为原平县。1993年撤县建市。 代县 代县之代,源于代国、代郡之地名。古代国,战国属赵,赵武灵王置代郡,为秦朝36郡之一,治所在今天的代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