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无类的意思

上传人:拖*** 文档编号:279602249 上传时间:2022-04-2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教无类的意思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有教无类的意思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有教无类的意思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有教无类的意思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有教无类的意思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有教无类的意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教无类的意思(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有教无类的意思 有教无类的意思篇(1):文言文有教无类原文与译文 有教无类,成语,出自于论语卫灵公,原句为子曰:有教无类。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有教无类原文与译文,接待参考 有教无类原文与译文1子曰:“有教无类。”孔子说:“人人都可以采纳教导,不分族类。”孔子的教导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他办教导,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变更,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导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导的可能性和某种机遇。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导。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宏伟的教导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

2、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导的根本思想。2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成以语上也。”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成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孔子向来认为,人的智力从出世就有聪明和愚笨的区别,即上智、下愚与中人。既然人有这么多的差距,那么,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就提出“因才施教”的原那么,这是他教导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上下来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对我国教导学的形成和进展作出积极付出。3子路问:“闻斯行诸(1)?”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

3、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2),故退之。”(1)诸:“之乎”二字的合音。(2)兼人:好勇过人。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复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复听到了就行动起来。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激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导实践中的一个概括事例。在这里,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

4、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可怜况作了不同回复。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导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4子张问曰:“令尹子文(1)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2)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3)弑(4)齐君(5),陈子文(6)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那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那么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1)令尹子文:令尹,楚国的官名,相当于宰相。子文是楚国的出名宰相。(2)三已:三,指屡屡。已,罢

5、免。(3)崔文:齐国大夫崔杼(音)曾杀死齐庄公,在当时引起极大回响。(4)弑:地位在下的人杀了地位在上的人。(5)齐君:即指被崔杼所杀的齐庄公。(6)陈文子:陈国的大夫,名须无。子张问孔子说:“令尹子文几次做楚国宰相,没有显出欣喜的样子,几次被撤职,也没有显出怨恨的样了。(他每一次被撤职)确定把自己的一切政事全部报告给来接任的新宰相。你看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可算得是忠了。”子张问:“算得上仁了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得仁呢?”(子张又问:)“崔杼杀了他的君主齐庄公,陈文子家有四十匹马,都舍弃不要了,离开了齐国,到了另一个国家,他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就离

6、开了。到了另一个国家,又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又离开了。这个人你看怎么样?”孔子说:“可算得上清高了。”子张说:“可说是仁了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得仁呢?”孔子认为,令尹子文和陈文子,一个忠于君主,算是尽忠了;一个不与逆臣共事,算是清高了,但他们两人都还算不上仁。由于在孔子看来,“忠”只是仁的一个方面,“清”那么是为维护礼而献身的殉道精神。所以,仅有忠和清高还是远远不够的。5子曰:“不愤(1)不启,不悱(2)不发。举一隅(3)不以三隅反,那么不复也。”(1)愤:苦思冥想而依旧领会不了的样子。(2)悱:音,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3)隅:音,角落。孔子说:“

7、指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在雍也一篇第21章中,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成以语上也。”这一章持续谈他的教导方法问题。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举行独立斟酌的根基上,再对他们举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根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6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孔子说:“我曾经

8、全日不吃饭,彻夜不睡觉,去左思右想,结果没有什么好处,还不如去学习为好。”这一章讲的是学与思的关系问题。在前面的一些章节中,孔子已经提到“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的熟悉,这里又进一步加以发挥和深入阐述。思是理性活动,其作用有两方面,一是察觉言行不符合或者违背了道德,就要改正过来;另一方面是检查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标准,就要坚持下去。但学和思不成以偏废,只学不思不行,只思不学也是特别危害的。总之,思与学相结合才能使自己成为德行、有学问的人。这是孔子教导思想的组成片面。7子曰:“学而不思那么罔(1),思而不学那么殆(2)。”(1)罔:迷惑、糊涂。(2)殆;不解、危害。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

9、不斟酌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不解而不能断定。“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看法学与思相结合。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导活动中有其值得断定的价值。8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孔子说:“颜回不是对我有扶助的人,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不心悦诚服的。”颜回是孔子得意门生之一,在孔子面前始终是服服贴贴、毕恭毕敬的,对于孔子的学说深信不疑、全面采纳。所以,孔子屡屡赞扬颜回。这里,孔子说颜回“非助我者”,并不是诽谤颜回,而是在得意地赞许他。9子贡曰:“贫而

10、无谄(1),富而无骄,何如(2)?”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3),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4),其斯之谓与?”子曰:“赐(5)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6)。”(1)谄:音,意为巴结、奉承。(2)何如:论语书中的“何如”,都可以译为“怎么样”。(3)贫而乐:一本作“贫而乐道”。(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见诗经卫风淇澳。有两种解释:一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否那么不能成器;一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5)赐:子贡名,孔子对学生都称其名。(6)告诸往而知来者:诸,同之;往,过去的事情

11、;来,未来的事情。子贡说:“困苦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高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困苦却乐于道,虽丰饶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孔子梦想他的弟子以及全体的人们,都能够达成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梦想境界,因而在平日对弟子的教导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学生。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孔子对子贡对比合意,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子贡能独立斟酌、举一反

12、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这是孔子教导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10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1)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2)。”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3),始可与言诗已矣。”(1)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前两句见诗经卫风硕人篇。倩,音,笑得好看。兮,语助词,相当于“啊”。盼:眼睛黑白清晰。绚,有文采。(2)绘事后素:绘,画。素,白底。(3)起予者商也:起,启发。予,我,孔子自指。商,子夏名商。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观的眼睛真亮堂啊,用素粉来打扮啊。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后起的

13、事呢?”孔子说:“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议论诗经了。”子夏从孔子所讲的“绘事后素”中,领悟到仁先礼后的道理,受到孔子的称赞。就伦理学说,这里的礼指对行为起约束作用的外在形式礼节仪式;素指行礼的内心情操。礼后于什么情操?孔子没有直说,但一般认为是后于仁的道德情操。孔子认为,外表的礼节仪式同内心的情操应是统一的,宛如绘画一样,质地不纯净,不会画出丰富多采的图案。有教无类的意思篇(2):词语有教无类的造句集锦 1) 王老师秉持有教无类的理念,尽心尽力地指导学生。 2) 孔子当年认为弟子不分贫富,而有教无类,据说他的高徒颜回家里就很穷。3) 我们坚信有教无类,以合作学生个体需要和群体差异

14、。4) 我们老师教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他可以有教无类。5) 有教无类,无论是贫民子弟,还是富家子弟,应受到教导。6) 有教无类的教书育人才能成为一个好老师。7) 孔子“有教无类”的教导思想,在今天依旧起着很大的作用。8) 在这种教导模式盛行后,美国开头展现了有教无类的免费教导制度。9) 而上清灵宝天尊通天教主却是有教无类。10) 师弟莫要如此,学院教导有教无类,虽然有一些败类混杂其中,但是也出了不少正直之人。11) 不过我看他这次回来,态度也算不错,本着有教无类的理念,我们理应给他一个更正自新的机遇!12) 经分析探讨各章节后察觉,易经蒙卦和论语中孔子的古典教导观,如启发式教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15、、学习贵乎潜心、同侪学习、自我反省、诲人不倦、以身作那么,从运动中培养德行等教导思想,均适用于现今体育教学。13) 然而,女性却等了好多个世纪,才等到进入学堂的那一刻,即便是有教无类的孔子,也无法补救女性于历史宿命的窘境。14) 教的是书,育的是人。燃烧自己,照亮他人。播种梦想,浇灌梦想。有教无类,无私厚爱。感念师恩,送您祈福。教师节至,幸福喜悦。15) 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有教无类。16) 老师有教无类的去教书,学生井然有序的学习,才能够提高我们的劳绩。17) 他的教学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有教无类。18) 持着有教无类的信念,他不顾生活条件艰困,自愿到离岛教书。19) 在中国,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一向为人们津津乐道。20) 在我们老师心目中总是有教无类的,没有好学生与坏学生。21) 不管学生的贫富贵贱,身为一个老师都应一视同仁、有教无类。22) 九年国民义务教导推行以来,有教无类的教导理念,使得大量贫苦人家的子弟也能采纳教导。23) 孔子从司空见惯的水中悟出了道理,可见是有教无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