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汇编

上传人:1824****985 文档编号:279554440 上传时间:2022-04-2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7.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汇编(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和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3、人口增长模式特点 4、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 1、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 2、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水、森林、矿产资源 3、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对外开放程度(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4、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

2、界性、相对性、警戒性。 第三节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判断: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长期性 2、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分类 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点的空间流动行为。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国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国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由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城市化和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因而,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3、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对人口迁出地: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有人才、

3、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4、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生态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等 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发展、城市化、区域开发、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还包括交通通讯发展。 政治因素:国家政策(如深圳的崛起)、战争(战争难民)、政治中心变更等 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 根本原因:人口的发展常常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处于互不适应的状态,这种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导致了人口的迁移。 5、

4、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 世界人口迁移的现状: 由发展中国家迁移到发达国家、从贫穷落后国家到富裕国家;从人口稠密国家到人口稀少的国家。 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 总体表现为从农村到城市和工矿区、从内地到沿海地区、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主要人口流出省区是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等;主要流入省区是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等。原因:以务工和经商为主,多为自发性迁移。 第二章城市与环境 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 1、城市区位分析与区位选择 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是指城市与周围的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 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交通运输(如株洲)、矿产资源(大庆)、旅游资源(桂林)

5、、 商业贸易等 政治文化地理区位:国家政策(深圳)、外 交、宗 教(拉萨)、军事、科技教育(班加罗尔)等。 2、城市土地利用 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及城市 的功能分区 地租高低主要取决于距市中心远近和交通通达度高低 3、城市空间 布局特点 (城市 主要分布 在): 人口稠密、交通发 达地区 沿江、沿 湖、沿海及 河流交汇、 河流入海口 交通运输枢纽 历史文化胜地、著名旅游地、商品集散地、边境口岸 名称 占地比重 区位特点 其他特征 住宅区 是城市用地最广泛的形式 出现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的趋势 距母城较远的交通干线上出现卫星城 商业区 占用城市用地面积的一小部分 多

6、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处 中心商业区特点:经济活动最为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变化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 工业区 占用城市用地的一部分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趋向于沿交通干线分布。 每个工业区的占地面积和人数要适当,工业区的数量要因地制宜 4、中心地理论: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功能布局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中心地理论提出了关于中心地、服务范围、门槛人口等概念。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1、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2、城市化的标志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3、城市化的新特点: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

7、出现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加大 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大量土地被占用,大致耕地面积减少 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资源短缺,地面下沉、海水入侵、水质恶化 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 2、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3、如何建设“生态城市”: 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 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 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区域联系 1、生产协作联系:多道工序之间的联系(投入产出联系、纵向联系)工业聚集 零部件工厂之间的生产联系(

8、横向联系)工业分散 复杂生产联系(生产链)工业聚集 2、商贸联系:区域贸易、国际贸易(现代物流业) 3、科技与信息联系 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1、农业区位因素: 自然条件:热量、光照、地形、土地(土质、肥力)、水分(降水、水源) 科学技术因素:劳动力、技术装备、生产技术、种植方式、耕作制度。 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市场因素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产品生产规模和类型。 交通运输交通运输的发展,使市场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大。 国家政策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 农产品消费状况 2、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 第三节工业区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 1、五种工业指向类型 原料指向型工业:制糖业、水产品

9、加工业、水果加工业(所需工业原料丰富的地区) 市场指向型工业: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工业(接近产品消费市场的地区) 动力指向型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化学工业(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拥有大量廉 价劳动力的地区) 技术指向型工业: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 2、工业联系和工业区域 生产上的投人一产出联系,例如:棉布厂就是经过多道工序生产出来的,纺纱厂、织布厂、印染厂等各工厂间存在投人一产出联系。形成全球生产系统和地方生产系统。 非生产上的空间联系,有些工厂间并没有生产上的联系,却在地理空间上联

10、系在一起,这种工厂之间的联系是多方面的,如共同利用基础设施、共同利用廉价的劳动力等。 非物质的信息联系,如信息网络联系。 3、工业集聚和分散 集聚(1)有利意义: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扩大总体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2)不利意义:工业集聚导致企业之间争地、争水、争公共设施;加剧地区的环境污染。交通拥挤,资源紧张。 分散区位因素:产品“轻、薄、短、小”,便于航空运输;接近市场;接近劳动力 丰富地区;接近原料地;接近土地租金较低的地区;减少环境污染。 优:寻找各地的最优区位,充分利用不同地区区位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减少

11、环境问题劣:加大运输成本,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4、产业转移的原因-选择最佳区位(资源原料供给、劳动力素质、工资水平、市场需求、环境容量、国家政策),降低生产成本,扩大销售市场。发达国家工资水平不断提高、传统工业区环境压力日益沉重,发展中国家工资水平较低、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明显改善。 产业转移的方向:英国德国美国日本东南亚、拉丁美洲、我国沿海(进一步内地) 5、工业集聚(集中垄断)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质量高、迅速创新的产品和高度专业化的服务,因其产品性质特异、利润丰厚、经济效益好,不仅具有广泛的品牌效应,有些产品还涉及到国家机密和安全问题,因此,发达国家一直维持着高端产品的垄断地位。 6、工业与

12、地理环境 污染物排放量与单位产量的污染控制费用之间关系成反比 考虑工业对环境的影响,部分工业企业微观布局原则: 居民区和工业区之间最好用绿化带或水面隔离。 A、有大气污染的工厂应设置在居民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地带,盛行风(主导风、最大风频)下风向地带,在季风区应设置在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 B、有水体污染的工厂,污水排放口应该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 C、有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工厂,应远离居民区和农田;污染越严重,越应远离居民区; 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在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大城市都与主要交通干线相连。在南方,河流干、支流汇合处,河流入海口,因拥有发达的水运条

13、件和频繁的商贸活动,更有利于形成较大的城市。 2、交通运输的发展与区域城市、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的:便利的交通促进了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同时城市的分布和发展也刺激了交通的发展和交通网络的形成。 3、交通运输影响着聚落的空间形态 北方因地形平坦开阔,道路呈棋盘式网状分布,聚落布局多呈团块状,规模较大; 南方河网密度大,地形破碎,平地狭小,道路呈带状分散分布,聚落多沿河道、铁路或公路分布,布局形态多呈带状,规模较小。 4、河流中下游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便于农耕,且交通便利,是人口集中分布地区,也是城市发展的理想环境。 5、沿河设城的类型: 河运的起点或终点:赣州 河流的交汇处:宜宾、重庆、武汉 河口:上海、广州、天津、纽约 陆上交通的过河点:南京、伦敦 6、铁路的修建,能够带动沿线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城市的崛起和繁荣 如石家庄、郑州、株洲和怀化的兴起;京九线主要经过落后地区,是为了带动这些地区的城市、经济的发展。 7、一个地区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会给这个地区城市的布局和发展带来很大影响(兴旺或衰落)。 8、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分布的关系:沿江、沿海以及铁路、公路沿线,水陆交通便利的枢纽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