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一地理《常见地貌类型》教案汇总

上传人:1824****985 文档编号:279554196 上传时间:2022-04-2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必修一地理《常见地貌类型》教案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中必修一地理《常见地貌类型》教案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中必修一地理《常见地貌类型》教案汇总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中必修一地理《常见地貌类型》教案汇总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中必修一地理《常见地貌类型》教案汇总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必修一地理《常见地貌类型》教案汇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必修一地理《常见地貌类型》教案汇总(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必修一地理常见地貌类型教案 常见地貌类型 1学会利用景观图和示意图来说明不同地貌特征及分布。 2通过实验、野外考察等方式判断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3形成对地表形态的科学认识,理解事物的普遍联系性。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常见地貌类型,说明其景观主要特点。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常见地貌类型,说明其景观主要特点。 一、知识体系导引 二、新知学习 知识点一:喀斯特地貌 1概念 组成地壳的岩石有一部分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在适当条件下,这类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我国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喀斯特地

2、貌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2地貌类型及特征 (1)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溶沟、洼地、峰林等溶沟呈长条形或网格状,地面高低不平,崎岖难行。溶沟进一步发展,可形成面积较大的洼地。洼地边缘残留的岩体,常常呈锥状耸立,构成峰丛、峰林。峰林可演变为孤峰,以至残丘。 (2)地下喀斯特地貌以溶洞为主。溶洞顶部常见向下发育的石钟乳、石幔或石帘;底部常见向上发育的石笋。石钟乳和石笋连接起来就形成石柱。 知识链接: 石灰岩主要成分CaCO3,受CO2水溶液的影响被溶解 CaCO3CO2H2O=Ca(HCO3)2 学法指导: 1河流左岸、右岸的确定: 面朝河流流向方向,左手边为左岸,右手边为右岸。 2河口三角洲沉积

3、物颗粒分布: 思考:我国北方地区也有大面积喀斯特地貌分布吗?为什么? 提示:我国北方地区降水较少,主要属于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地区,水文条件及生物条件较差,故科斯特地貌发育很不充分。 知识点二:河流地貌 1上游地区 一般流经山区或高原。由于水流不断侵蚀河谷岩石,使河谷两岸岩石崩解,形成深而陡的V形河谷,河谷岸壁较陡,谷底狭窄,河床底部起伏不平。 2中、下游地区 河流中游大多位于山区和平原交界的山前丘陵和平原地区,下游多位于平原地区。河流中、下游多发育冲积平原,河谷呈宽而浅的槽形。 3河口地区 在河流入海或入湖处,泥沙淤积,多发育三角洲。三角洲和冲积平原地势低平,组成物颗粒较细,适合农耕。 知识

4、点三:风沙地貌 1风沙地貌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在干旱地区,以风力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统称为风沙地貌,我国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2)分类:风沙地貌按其形态和成因一般分为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如上图A属于风蚀地貌,B属于风积地貌。 2风沙地貌的成因及特征 (1)风蚀地貌:是指地表沙粒在大风作用下冲击和摩擦岩石形成的地貌。风蚀地貌一般有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等地貌。 (2)风积地貌:是指被风搬运的物质,在某种条件下堆积形成的地貌。风积地貌的形成,与风向、风速有密切关系,如图中新月形沙丘,迎风坡缓,背风坡陡。多个新月形沙丘连在一起形成的沙丘链,沙丘链的延伸方向与盛行风风向大致垂直。 知识点

5、四:海岸地貌 1海岸在海浪等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统称为海岸地貌。 2图A是岩石海岸在海浪的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地貌,主要有海蚀崖、海蚀柱、海蚀拱桥、海蚀平台、海蚀穴等。 3海滩、沙坝等是常见的海岸堆积地貌,如图B为海滩地貌,按照沉积物颗粒大小海滩地貌可分为砾滩、沙滩和泥滩。 知识链接: 风蚀蘑菇的成因 风蚀蘑菇是由风蚀柱逐渐磨蚀而成的。接近地表的气流中含沙量较多,磨蚀力强;距离地面越高,风中含有的沙子越少,磨蚀作用越弱,于是形成了上大下小的蘑菇形状的石头。三、启迪思维,重点突破 重点一:喀斯特地貌 探究活动: 材料:某洞穴剖面景观示意图。 (1)图示地貌在我国四大高原中有广泛分布的是什么高原?形

6、成该地貌的作用有哪些? (2)我国西北地区能否形成这种典型的地貌,为什么? 提示:(1)云贵高原。溶蚀、淀积作用。 (2)不能。该地貌为喀斯特地貌,其形成条件之一就是水分充足,而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 归纳拓展: 1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 喀斯特作用的进行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可溶性和水的溶蚀能力,岩石的可溶性越大,水的溶蚀能力越大,喀斯特作用越强烈。喀斯特作用的深入程度则主要受岩石的透水性和水的流动性 2喀斯特地貌的代表形态及成因 学以致用: 2022济南市高一期末古往今来,“桂林山水甲天下”不知唤起了多少人对桂林山水的神往。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属于地面喀斯特地貌的是() A

7、 B C D (2)图中景观主要与喀斯特淀积作用有关的是() A B C D (3)景观的代表性喀斯特地貌形态有() A石芽、漏斗、落水洞 B石钟乳、石笋、石柱 C天生桥、石林、洼地 D溶洞、地下河、峰丛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漓江风光、象鼻山、峰林都是典型的地面喀斯特地貌;地下“神宫”是地下喀斯特地貌。第(2)题,由图示可知,均为地面喀斯特地貌,形成原因是溶蚀作用;是地下喀斯特地貌的钟乳石,主要是淀积作用形成的。第(3)题,景观是典型的地下喀斯特地貌,包括溶洞、地下河及各种由碳酸钙淀积而成的堆积体,如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答案:(1)A;(2)D;(3)B 重点二:河流地貌 探究

8、活动: 下面是胡玢的庐山桑落洲。请小组合作探究: 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 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想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 (1)“数家新住处”应位于河流的凹岸还是凸岸? (2)诗中描述的情境一般发生在河流的哪一河段? 提示:(1)河流凸岸流水堆积作用明显,适合建“新住处”。 (2)由诗中“桑落洲”“平沙”等可知,该处河流堆积作用显著,多冲积沙洲,应位于河流下游。 归纳拓展: 1图解河流侵蚀的三种形式及地貌特点 河流侵蚀地貌是由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共同作用形成的。在河谷发育的不同阶段,三种侵蚀作用同时进行,但所起的作用大小是不同的。如图所示: 方法技巧: 结合“凸凹”

9、二字理解凸岸和凹岸 如图把文字和河岸的形状联系起来,便于记忆,也不易混淆。图中m、p处为凸岸,n、o 处为凹岸。 2常见的河流堆积地貌 河流的堆积地貌包括三种常见的类型: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其形 示意图 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 由粗变细 密, 射状分布 指点迷津: 冲积扇与洪积扇都是流水在谷口沉积形成的扇形地貌,二者发育形成的气候条件的差别如下:在湿润、半湿润区的谷口常形成冲积扇,而在干旱、半干旱区的谷口常形成洪积扇。 学以致用: 读河流平面、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3中能正确反映图1中A河段河谷剖面的是_,该河段主要的河流侵蚀作用是_和_。 (2)图1中河岸D、

10、E最有可能形成浅滩的是_岸,原因是_。 (3)若河流A段的岩层纵剖面如图2所示,则形成的地理景观最有可能是() AU型谷 B喀斯特溶洞 C瀑布 D河口三角洲 (4)A、B、C三点中,最易形成聚落的是_。 (5)若图示河流位于北半球,河口的沙洲因泥沙不断堆积而扩大,最终与河流的哪岸相连?为什么? 解析:第(1)题,在河流的上游地区,河流侵蚀以溯源侵蚀和下蚀为主,河流横剖面呈“V”型。第(2)题,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多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第(3)题,河流在流经岩性差异明显的河段时,由于差异侵蚀,可能会形成瀑布景观。第(4)题,C位于河流下游,地形平坦,河床更加宽阔,易形成聚落。第(5)题,河

11、口处沙洲因左岸堆积最终与左岸相连。 答案:(1)乙;溯源侵蚀;下蚀 (2)D;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侧蚀作用强烈,往往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 (3)C (4)C (5)与左岸相连。因为北半球的河流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右岸冲刷严重,泥沙左岸堆积,因此在河口处沉积的泥沙将与左岸相连。 重点三:风沙地貌 探究活动: 在台湾东北部的野柳地质公园,已有约4000年历史的“女王头”,其“脖子”越来越细,可能在10年后自然崩塌。如果发生地震,则随时都有崩塌的危险。有关方面已决定不再用人为方法对其进行加固,何时崩塌完全由大自然决定。 “女王头”是怎样形成的?“女王头”的“脖子”又为什么会越来越细? 提示:

12、长期的风化、侵蚀作用是“女王头”形成及其脖子越来越细的主要原因。 归纳拓展: 1风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根据沙丘形状和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 (1)根据沙丘形状判断风向 (2)根据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 3移动沙丘是如何移动的? 迎风坡的沙粒在风力吹动下,不断地越过沙丘顶部并向下滑落,这样沙子源源不断地移动,沙丘向前缓慢推移,成为移动沙丘。 学以致用: 12022华中师大附中高一期末读某地貌景观示意图,回答(1)(3)题。 (1)该类地貌景观常见于我国的() A海南岛 B四川盆地 C华北平原 D准格尔盆地 (2)关于该类地貌景观地区的气候特征描述最符合的是() A全年高温多雨 B夏季高温多雨 C全年降水稀少 D气温年较差小 (3)该类地貌景观形成于() A流水侵蚀 B冰川侵蚀 C风力侵蚀 D波浪侵蚀 解析:第(1)题,图中为荒漠景观,地貌为风蚀地貌,主要发育在我国西北地区,故D 正确。第(2)题,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各个大洋水汽均很难到达,全年降水较少;受大陆影响显著,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故C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