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汇总

上传人:1824****985 文档编号:279551999 上传时间:2022-04-2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9.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 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地理 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地理 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汇总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地理 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汇总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地理 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汇总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 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汇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 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汇总(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地理 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 各种自然灾害重要知识点总结 地震 一、与其他灾害相比地震具有的特点:突发性强、破坏性大、社会影响深远、防御难度大。 二、地震分布:地震多分布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跃,一般呈带状分布。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主要有青藏、新疆、华北、台湾四个多发区。 三、成因:岩层在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造成地震。 四、危害:人员伤亡、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山体滑坡、还可能引发火灾、水灾、堰塞湖、瘟疫等次生灾害。 五、防治措施: 加强地震监测与预报采取有效的避震措施增强房屋等建筑物的抗震性

2、 增强抗震意识提高震后救灾应急能力等 滑坡、泥石流 一、滑坡 1.成因 (1).自然原因:岩体破碎、地势起伏大、植被覆盖较差、暴雨集中。 (2).人为原因:破坏植被、不合理的工程建设(如修水库、山脚下采石等) 2.影响滑坡危害程度的因素有:滑坡体的位置高低、体积大小、移动速度快慢、移动路径远近等。 二、泥石流的成因 1.地形:坡陡谷深的山区,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 2.植被:植被缺乏,山坡表层缺少保护 3.气候:暴雨或连续性降雨或冰雪融水汇集 4.人类破坏植被等不合理的活动 三、滑坡和泥石流的危害 1. 破坏森林、农田、道路; 2.摧毁城镇、村庄; 3.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 4.

3、泥石流能堵塞江河,形成堰塞湖,造成洪涝灾害。 四、滑坡泥石流的防御措施 1.加强监测预报 2.提高人们的防灾意识 3、建立健全法律体系 4.建立应急预案 5、加固稳定变形土体 6、建立护坡、挡墙、格栅坝等支挡物 7、植树造林,保护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 8、暴雨过后注意滑坡迹象,及时转移居民 9.掌握一些自救互救知识,发生泥石流时,沿与泥石流垂直的高处逃跑,并保护好头部。 五、中国的滑坡、泥石流 1.我国滑坡、泥石流多发、危害大的原因 (1)我国山地面积广、地质构造复杂、岩性相对松软 (2)降水集中、多暴雨, (3)植被破坏严重, (4)山区人口较多、耕地面积较大,铁路运营里程长,人口财产相对集

4、中 2.我国滑坡、泥石流的空间分布特点 (1)空间分布不均 (2)分布广泛又相对集中 (3)主要发生在山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黄土高原较集中 (4)西密东疏,西南地区是重灾区 六、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诱发滑坡和泥石流; 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大斜坡多,易发生滑坡; 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 人为因素,如开垦、开矿等,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 洪涝 一.我国洪涝灾害分布总的特点: 1.空间分布不均; 2.分布范围广,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平原地区; 3.东部多,西部少; 4.沿海多,内陆少; 5.平原低地多,高原

5、山地少; 6.山脉东坡和南坡多,西坡和北坡少。 二.成因 1.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 2.水系:流域面积大,集水区域广;支流多,汇水量大 3.地形: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4.多曲流,易淤塞 5.破坏植被,陡坡开垦,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致河湖蓄洪泄洪能力下降,并且植被覆盖率低,汇水速度快,蒸发下渗减少,使下游河道短时来水过多。 6.围湖造田,使湖泊的调蓄功能降低。 7.下游低洼地过度开发和建设(建筑物占据河道) 三.危害 1.淹没农田,造成作物减产甚至绝收; 2.淹没城镇、村庄,造成人员伤亡; 3.破坏厂房、通讯和交通设施,造成财产损失。 四.防洪措施 工程性: 1.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6、生物措施), 2.兴修水库(上游); 3.兴修分洪蓄洪工程, 4.加固江防大堤(工程措施); 5.退田还湖; 6.弯曲河道裁弯取直 7.疏通河道,开挖入海新河,(海河、淮河) 非工程性: 1.做好暴雨的监测和预报。(技术措施); 2.做好灾害的应急预案; 3.提高人的防灾意识, 4.远离灾害高风险区,控制人类过多的、不合理的经济活动。 五.长江流域防洪措施: 上游:植树造林和水土保持、兴修水库 中游:退田还湖、重点治理荆江河段、裁弯取直、兴修分洪蓄洪工程 下游:加固江防大堤 六、海河流域易发生水灾的自然原因 1.多数支流发源于和流经黄土高原,河流含沙量大,下游流经平原,泥沙淤积,抬高河床; 2

7、.降水集中于夏秋,且多暴雨; 3.扇形水系,支流集中汇入干流,排水不畅。 七.海河的治理措施有哪些? 1上游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兴修水库;2. 下游开挖入海新河,分流洪水。 风暴潮 等。 三、风暴潮的成因: 台风或飓风多发地区易引发风暴潮。(东南沿海) 海岸形状呈半封闭或喇叭口形状。(杭州湾) 地形地势:低平开阔,海水易漫溢上岸。 大河注入,有顶托作用(河水与海水互顶,把潮水顶高)。 夏季风风向,加剧风暴潮; 正赶上天文大潮。(初一、十五) 城市人口集中,经济发达,受灾体多。 防御能力弱。 四、措施: 非工程性措施: (1)做好风暴潮的监测和预报; (2)加强宣传,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 (

8、3)建立应急预案; 工程性措施: (4)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5)建设沿海防护堤坝; 旱灾 一、旱灾成因: 1一段较长的时间内降水异常偏少(干旱) 2是引起水分极度缺乏,不足以维持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甚至危及人和植物的生存,严重阻碍经济发展。 二、旱灾的特点:具有渐发、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的特点。 三、旱灾的分布: 1多发区:常发生在降水不稳定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其中非洲最严重,而热带雨林和热带沙漠区发生频率较低。 2灾情严重区:气候湿润、经济、人口密度大的地区 四、我国旱灾分布: 1全国有四个旱灾多发中心,即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 2不同区域旱灾情况:旱灾

9、区主要分布在常年雨水较多、干旱程度较低的广大东部季风区。而西北干旱区年年干旱,属荒漠景观,几乎很少出现旱灾。 东北区:盛夏季节干旱,“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 华北区:全国旱灾最频繁、影响最严重的地区。特别是春旱严重,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 长江区:78月伏旱,有农谚“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 华南区:夏秋旱 西南地区四季均可发生旱灾 五、旱灾的危害: 河流断流、水库干涸;作物歉收,有的甚至绝收;人畜饮水困难等。 六、主要抗旱措施: 1开源: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跨流域调水;修水库海水淡化和人工增雨。 2节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农业改进灌溉方式;发展节水农业;工业提高水的重复

10、利用率;防治水污染;提高水价。 3生态环保措施:植树造林,保护植被 4农业技术措施:秸秆或地膜覆盖,减少水分蒸发;培育耐旱农作物 5技术措施:加强气象的监测预报 七、华北地区旱灾严重的原因: 自然: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的季节变率大 人为: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 水资源污染和浪费严重,利用率低 八、华北春旱严重的原因: 1春季雨季未到,降水少 2春季气温回升快,多大风,蒸发旺盛 3春季正值春小麦生长关键时期,需水量大 台风 1.形成条件 广阔的暖洋面,海水通过蒸发,能向大气提供充足的水汽 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促使空气上升及水汽凝结致雨 足够的地转偏向力 2.

11、台风的有利及不利影响。 利:降温消暑缓解旱情有利于净化空气提供风能利于水库蓄水发电 弊:狂风,使轮船、建筑物、通讯设施遭到破坏 暴雨,引发洪涝灾害,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 风暴潮,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 3.台风登陆后势力减弱的原因 地面摩擦力增大,水汽来源减少,气温降低 4.台风的预防措施 加强监测和预报,提高防灾意识,建立应急预案, 加固沿海大堤,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 寒潮 一、寒潮的影响 不利影响: 1.强烈降温使农作物遭受冻害。 2.大风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破坏牧场。 3.严重的大雪、冻雨压断电线、折断电线杆,造成通信和输电线路中断,交通运输受阻。 有利影响: 1、是风调雨顺的保障。适

12、度的寒潮南侵,可带来大范围的雨雪天气,减少北方的扬尘 天气。东北、西北的冬雪积累,在保持土壤湿度的同时,春天积雪的消融,还可缓解春播的旱情。 2、寒潮携带大量冷空气向低纬“倾斜”是地面热量进行大规模交换,促进了全球的热 量平衡。 3、还可以净化大气。寒潮带来的雨雪,不仅增加了空气湿度,而且还会使空气中的病 毒随雨雪降落。 4、寒潮带来的低温,还可以杀死潜伏在土壤中过冬的害虫和病菌,减轻来年的病虫害。 5、寒潮还可带来风力资源,是我国北方草原牧区宝贵的动力资源。 二、寒潮的防御措施 1.加强对寒潮的监测和预报,提早做好防寒准备。 2、提高人的防灾意识,做好应急预案。 3.培育耐寒的作物品种。(技术) 4.实行地膜覆盖。 5.发展塑料大棚农业。 6.制造烟雾,预防霜冻等。 7.加强防寒和饲料储备工作。(牧区) 三、我国山脉走向对寒潮的影响 1.东西向山地,如天山、阴山、秦岭和南岭等,山体北侧冷空气堆积,灾害加剧;山体南侧相对温暖,灾害减弱。 2.南北走向的山脉,形成冷空气的通道,使冷空气可以分流南下,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两广地区甚至海南岛。 3.我国青藏高原的海拔高于寒潮天气系统的上界,因此很少受到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