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知识点总结详细版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1.1 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人们对宇宙的认识 1、宇宙概念:一般当做天地万物的总称四方上下为宇、古往今来曰宙”,用时间和空间来表达宇宙的内涵从哲学上讲宇宙是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 2、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地心说”—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日心说”—波兰哥白尼、“星系说”—德康德、科学技术发展对宇宙的认识范围在不断地扩大 (1)光年:光在“真空”里一年所传播的距离,约等于9.4608×1012千米 3、范围: (2)可见宇宙:半径约140亿光年,9.4608×1012千米×140亿≈1.32× 1023千米 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1)概念:天体是指宇宙中各种形态物质的总称 1、天体的概念及类型 自然天体: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等 (2)类型 人造天体:发射到宇宙的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 2、天体系统 (1)概念: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 (2)天体系统的层次: 2000多亿颗恒星) 4.2光年 (4)太阳系和地月系 1》组成:由太阳、行星,以及卫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等组成 中心天体:太阳①同向性:都是自西向东 主A运动特征②共面性: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上 ③近圆性:公转轨道都接近正圆 成 2》 成 行 员星①类地行星:水、金、地、火 B结构特征②巨行星:木星和土星 ③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太阳系 C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哈雷彗星公转周期:76年 彗星方向:自东向西 扁长轨道绕日行 地月系:是由地球和卫星月球组成的天体系统 1》地月系概况 方向:自西向东(自转、公转) 月球的运动周期:27.32日(恒星月)地月系(自公同步) (最低级) 其他天体系统:火、木、土、天王、海王 月相成因:地球与月球空间位置的变化形 月相类型:新月-上弦月-满月或望-下弦月 2》月相成因及变化月相的变化规律:初一月黑头,十五月亮圆。
三、普通而又特殊的行星——地球 1、地球的普通性:就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是一颗普通的行星其运动和结构特征无特 殊之处 2、地球的特殊性:分析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要结合生命存在所必备的水、气、热等条件,从地球的外部和自身环境两方面综合分析,具体分析如下: 的太阳光照 2.我国和世界一些著名航天基地的地理区位及条件分析 1.影响太阳辐射分布的因素[大气透明度] (1)总体特征 我国太阳能资源的时空分布差异较明显,高值和低值的中心都处在北纬22°~35°之间,高值的中心在青藏高原,低值的中心在四川盆地北纬30°~40°地区,随纬度增高太阳辐射能增加而北纬40°以北,由东向西太阳辐射能逐渐增加,呈东西向分布 我国太阳能分布的高值和低值中心均位于北纬22°~35°,在北纬30°~40°地区,随纬度增高太阳辐射能增加,北纬40°以北,由东向西太阳辐射能逐渐增加具体分布如下图所示: (2)特例分析 青藏高原成为太阳辐射的高值中心,主要是因为:①海拔高,空气稀薄,空气中尘埃含量较少,晴天较多,日照时间较长。
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多 四川盆地为低值中心,其原因在于: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含水汽的量多,阴天、雾天较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从而造成日照时间短,日照强度弱,太阳能资源匮乏 下图是世界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世界太阳辐射强度较高的①、②区域是________和________,这两个区域的太阳辐射强度均高于赤道地区,其共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的值大约是_______它大于B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们观测得出结论,城市的太阳辐射量往往低于郊区,你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4)A、B的纬度值应为37°N,A的太阳辐射强度季节变化较大的原因是什么? 第二节 1.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 1.要成分是氢和氦,其表面温度约为6 000K ①人们可直接利用太阳能:如植物的生长需要光和热,晾晒衣服需要阳光。
目前利用较多的是太阳灶、太阳能干燥器、小型太阳能发电站等 ②可利用地质历史时期固定积累下来的太阳能:即由太阳能转化形成的煤、石油等化石燃料,它们被称为“储存起来的太阳能” 可见光 :0.4~ 0.76微米,占太阳辐射50% 红外光:>0.76微米,占43% 2、太阳辐射波长范围 (0.15~ 4微米) 紫外光:<0.4 微米,占7% 可见光:波长由长到短;红橙黄绿青蓝紫 3.太阳活动及其影响 太阳外部结构:(内→外 )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内→外 )亮度、密度由大→小 (内→外 )温度、厚度由小→大 对地球气候产生的影响(黑子) A: 太阳黑子数与年降水量的相关性(有的呈正相关,有的呈负相关) B: 树木年轮厚薄变化周期11年;两极永久冰川地质时期气候变化有11年周期 2》对地球电离层产生影响(耀斑) (耀斑发射)电磁波――→扰动地球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3》对地球磁场产生影响 (太阳大气抛出)高能带电粒子 ―→扰动地球磁场?“磁暴”现象(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4》(作用于两极上空大气,)产生极光 (太阳大气抛出)高能带电粒子――→轰击极区高层大气?极光(大气电离发生发光现象) 第三节 1.3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自转的基本情况 1.概念: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地球自转。
A、侧面定向:自W→E (1)图形定向 2、方向:自西向东 B、极点定向:北逆南顺 (2)经度数变化定向:东经度顺自转方向增加,西经度顺自转方 向减小;所以东经度增加或西经度减小 的方向就是地球自转方向 (1)恒星日:真正周期;1恒星日长23小时 56 分 4 秒,转动角度360°3、周期 (2)太阳日:昼夜更替周期;1太阳日长 24 小时,转动角度 360°59′注意:当观察者自西向东运行时,观察到的昼夜更替的周期<24小时(自 转速度+物体运行速;周期缩短);相反自东到西昼夜更替周期>24小时 A、概念:单位时间内所转过的角度 (1)角速度B、规律:除极点外,其他各点均为15°/小时角速度不 随纬度、海拔变化 4、速度A、概念:单位时间内所转过的弧长(千米/小时) (2)线速度B、规律:赤道上线速度最大(约为1670Km/h),向高纬递 减,两极为零60度是赤道的一半 第二课时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一)昼夜交替 1.产生原因:地球不发光,不透明,产生昼夜;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2、昼夜交替的周期:1个太阳日,即24小时 3. 昼夜状态的表达:太阳高度,指的是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的倾角。
a日出日落太阳高度为0o;b白昼大于0o;c夜晚小于0o;d一天中正午时最大(未必为90o);e从全球来看,直射点太阳高度最大(一定是90o) 4、晨昏线①自转方向判断:顺自转方向,由夜到昼为晨线反之,由昼到夜为昏线 (1)晨昏线判断方法:②昼、夜半球判断:昼半球西部边缘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线,昼半球东部边缘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昏线 ①分昼夜半球 ②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 ③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 ④晨昏线春秋分与经线圈重合,在二至日时与极圈相切 △(2))晨昏线特点⑤晨昏线自东向西,速度为15°/小时 ①确定地球自转方向 ②确定地方时:赤道上晨6点昏18点,昼半球中央经线12时, 夜半球中央经线为0时(24) ③确定日期: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判断二分日; 晨昏线与极圈△(3)晨昏线应用相切,判断二至日 ④昼夜长短推算: 昼长=日落-日出=24-夜长=(12-日出)×2=(日落-12)×2 夜长=24-昼长=(24-日落)×2=日出×2 注:日出=12-1/2昼长日落=12+1/2昼长 ⑤根据晨昏线判断太阳直射点:过圆心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 此线与球面交点所在的经纬度直射点位置 ①方向:自东→西 △(4)晨昏线运动过程 ②范围:极点→极圈之间往返移动 1.原因:惯性但由于受地球的形状和运动的影响,偏离原来方向 2、特点:垂直物体运动方向;只影响方向不影响速度;纬度高越大(二)地转偏向力 3、偏转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4、手势判读方法:北右手定则、南左手定则(左右手定则) 注:四指:物体初始运动方向;拇指:偏转后运动方向 (1)河流沿岸选址受地转偏向力影响 5、原理应用(2))根据风向和偏转方向判断南北半球 (3)炮弹的发射及物品空投方位确定 (三)地方时(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当地时间) 1)概念: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时刻叫地方时 (2)原理:24小时/一周,15 °/小时,4分钟/度,4秒钟/1′,东边时 刻比西边时刻早, 1、地方时(3)地方时的计算: A:地方时差=两地经度差×4分钟(经度差用法,两地经度差在0°经线 同侧为“-”,异侧为“+”;同减异加) B: 所求的地方时=已知地方时±两地经度差×4分钟( ±用法,已知西边 求东边用“+”,已知东边求西边用“-”;东加西减) 2、时区和区时 (1)时区的划分 A:全球按经度划分成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度; B:中时区:7.5oW~7.5oE(以0o经线为中央经线); C:中时区以东依次划分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中时区以西划分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 D:东西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