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子(piān zi)?城南旧事?的叙事美学 片子?城南旧事?是按照台湾女作家林海音〔1918~2021年〕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编剧签名伊明伊明是老编剧、老导演,生于1913年,笔名阮潜,曾导演过?无形的战线?〔1949年〕、?革命军中马前卒?〔1980年〕小说作者林海音原籍台湾,1918年在日本大年夜阪出生,5岁时随父母到北京,栖身在北京城南,1948年举家回台林海音在北京渡过了她的童年、青年时代,并在北京成婚生子北京对于她,就像是第二个故土城南旧事?写于上个世纪50年代,可以说是林海音对北京那段童年糊口的回忆她说:“我多么驰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风光和人物啊!我对本身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畴昔,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小说由五个片段组成,连缀成一个长篇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年夜陆对台政策发生改变,由“解放台湾〞到“和平统一〞,1981年,时任人大年夜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提出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政策,其中第二条为“通邮、互市、通航、投亲、旅游,开展学术、文化、体育交流〞在这样的政治气候下,改编一个台湾作家的作品就成为可能,而且还具有统战的意义老导演伊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看到?城南旧事?这本小说,很爱好,于是改编为剧本。
后来,伊明将剧本交给那时的文化部副部长陈荒煤陈荒煤感受很不错,就举荐给上海,上海片子制片厂就找了吴贻弓吴贻弓那时刚刚开始自力导演,拍了?巴山夜雨?及?小花猫?两片吴贻弓看了剧本后,要求看原著,看了原著,很是爱好,暗示假设要他拍,他要从头编后来吴贻弓从头写了一份导演工作本,为了尊敬前辈,编剧仍用伊明师长老师的名字吴贻弓很是忠厚原著,他出格研究了林海音的前言、后记,从何处总结出“淡淡的忧闷,沉沉的相思〞,把握住片子(piān zi)整体的韵味1983年拍完片子后,吴贻弓写了一篇?童年的梦—————我和“城南旧事〞?,说:“……我一贯沉浸在作者心灵中的童年里,也一贯沉浸在本身心灵中的童年里……这一年来,我像是醒着,又像在梦里,我听见了一声声遥远又了了的呼叫招呼,我看见了五光十色、朦胧而又刺目的斑斓……就这样,我把小说?城南旧事?搬上了银幕……但愿它能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就像小说曾给人们带来过的那种纯挚、朴实、含蓄而隽永的美的享受一样〞因为那时两岸隔绝距离,林海音并没有第一时辰看到由她小说改编的片子,直到1984年才在美国她大年夜儿子的家中看到那时她就很爱好,认为它拍出了原著中的“淡淡的忧闷,沉沉的相思〞。
这部片子放映后,屡次获奖,如1983年获第三届中国片子“金鸡奖〞最准确导演、最准确女配角、最准确音乐奖,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片子节最准确故事片奖“金鹰奖〞,第十四届贝尔格莱德国际儿童片子节最准确影片“思惟(sīwéi)奖〞,第十届厄瓜多尔国际片子二等奖“赤运奖〞中国台湾?世界片子?评选它为80年代大年夜陆最准确影片片子?城南旧事?在艺术上最凸起的处所就在于它的散文气概,评论界称之为散文化的片子片子属于戏剧艺术,一般而言,戏剧更讲究矛盾冲突,讲究戏剧成果,要求情节有高涨和逆转但所谓法无定法,艺术的打破有时辰往往是对某些成为形式的艺术套路的叛变;而且,从更广的规模来看,各类艺术门类之间并非老死不相往来,而是经常可以互相“串门〞,领受各自的益处只有这样,艺术才有打破,才有永远的生命力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文学艺术是处于立异的潮流中的,这很大年夜的原因是对50~70年代形成的文学艺术尺度的一种背叛一方面是在政治上,赋予了作家更多的创作自由,文艺和政治的关系不再是那种附庸关系;另一方面是在审美尺度上,要打破过度强调情节—戏剧冲突,强调斗争的创作形式那时在诗歌上,有所谓的“朦胧诗〞,在小说上,有“意识流〞和“诗化小说〞,而在片子上,那么有?城南旧事?以及后来的?黄地皮?。
总的来看,这是一个“非情节化〞的潮流就片子?城南旧事?而言,它的散文化气概倒是来历于小说本身所有的气概在现代小说史上,这种散文化的抒情气概的小说也是有历史的,最早的可以溯源到鲁迅的?故土?,然后是废名、沈从文、萧红、汪曾祺等,只是这一类小说在50~70年代逐渐式微汪曾祺曾说过:小说和散文之间,只有(zhǐyǒu)薄薄的一面篱笆,是经常可以打破的这类带有散文和抒情色彩的小说是有着出格的审甘旨道的,它在小说?城南旧事?中就暗示为“淡淡的忧闷,沉沉的相思〞散文化小说的一个共同的体裁特征是“回忆〞我们知道,“回忆〞并不就是对旧事的真实的再现,因为时辰的距离 ,因为回忆者心态豪情的改变,老是对旧事有所增删,并融进了回忆者很强的主不雅观豪情色彩而这些,就是造成其怪异审美魅力的一个首要原因城南旧事?同样也是回忆性的,前面说过,林海音写这部小说的强烈念头就是她对北京童年旧事的驰念,这驰念中又带有一丝乡愁台湾的评论家这样评论:“她描写取材并非她真正的故土台湾,倒是她常大年夜成人的处所———北平她和曼斯菲尔德一样有满腔的乡愁,这乡愁并非由台湾而引起的,正相反,她的乡思却针对北平而建议的!这乡思是如斯浓烈扰人,她不得不倾吐她对北平的爱慕与饥渴。
〞事实上,也恰是这一点吸引了吴贻弓导演,他在阅读原著时,恰是这种童年的回忆让他打动,调动了藏匿在贰心里多年的温馨而美妙的童年记忆,从而激发了导演的创作打动应该说,这回忆既是林海音的,同样也是吴贻弓的在忠厚于原著的同时,也同样是忠厚于本身的心里这回忆同时又是对北京的回忆,而老北京也已经日益成为人们心里一个和缓的处所,那胡同、水井和叫卖声同样也都具有了一种美学上的含义所以,这种回忆,既是林海音吴贻弓的,同样也是广漠不雅观众的与这种“回忆〞的美学相伴的,是片子的表达角度,那就是童年视角视角的转化,会带来不合的审美成果,一个孩子眼中的北京和一个白叟眼中的北京,是不一样的白叟眼中的忧闷和世事的坚苦,孩子未必了然,但经由过程孩子的眼睛来看这些忧闷,却还有一番出格的意味它少了一些直白的愤慨,却多了一份含蓄和疾苦哀痛一般我们城市倾向于性善论,将童年看成是仁慈、无邪和美妙的,会更多地看到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的对立而以童年的视角来看成人世界,这中间的反差恰是这种视角的美学含义地址一方面,童年的视角和思维当然有时辰并不真实,但倒是有诗意的例如片子中英子看到骆驼脖子上的铃铛,她并不合错误劲爸爸“赶狼呗〞的回答,而说是骆驼要走远道儿,怕一个“人儿〞,所以挂个铃铛,“丁丁当当的,又好听又热闹〞。
另一方面,以童年视角来看成人世界,成人世界的疾苦和不幸经由过程仁慈和无邪的眼睛的过滤,更有一种忧闷的美学力量例如关于秀贞的故事,其实这是一个很悲惨的家破人亡的故事,但在片子中故事很大年夜部分是秀贞对英子断断续续表达出来的一个是“疯子〞,没有正常的哀痛,一个是小孩,还不理解故事的哀痛,所以表达起来外表上显得很平平,像叙家常一样,但不雅观众是有正常思维的,所以就能从平平中读出哀痛这样的哀痛是加倍的,这就达到美学成果了最后是两种视角的互相穿插(chuānchā),外表上看是童年的视角,其实内在里倒是大年夜人的回忆视角例如片子中的?骊歌?和?我们看海去?,从童年角度来看,这?骊歌?是小学毕业时唱的歌,但其中分袂的愁绪却显然是分隔北京几十年后才能有的;而?我们看海去?这篇小学课文,它所具有的传染力,显然也只能是几十年后的作者才能感到传染到的散文化、回忆和童年视角是片子?城南旧事?在艺术(yìshù)上获得成功的最首要成分金鸡奖〞给它的评语是:“在探讨片子担任和发扬我国优异的美学传统方面,获得了可喜的成效〞假设将“韵味〞看成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首要内容,那么,这样的评语是恰如其分的参考书目:〔1〕夏祖丽?从城南走来———林海音传?,三联书店(sān lián shū diàn)2021年版。
〔2〕傅亮光?林海音———城南依稀梦寻?,大年夜象出版社2021年版〔3〕伊明?城南旧事〔从小说到片子〕?,中国片子出版社198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