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情境学习 关键词:情境学习;建构主义视角;学习本质;学习方式;学习过程一、情境学习概念和各学习理论对情境学习的理解情境学习指外在环境(即物理的和社会的场景)与学习者发生交互作用的学习活动它强调情境对于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习不可能脱离具体的情境而产生,情境不同,所产生的学习行为也不同,情境与个体学习活动形成一组互动的关系几乎所有的学习理论都注意到情境与学习者个体活动的关系,由此也产生出不同的学习理论,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个体活动对情境的依赖屈从,在这里,个体活动是无能为力的受控制者如早期的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在外界刺激之下的一种应激与本能反应;桑代克的联结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情境与个体活动(反应)之间的联系,学习乃在情境中的盲目尝试;苛勒的完形说则认为学习过程中问题的解决是由对情境中事物的关系的理解而构成一种完形来实现的,个体通过“顿悟”来实现对情境的理解另一类是个体活动对情境的发现和占有,个体活动的主体动作一直起主导作用,主体是独立的自由的控制者如皮亚杰的发展认识论,认为学习是在同化与顺应之中完成个体对情境的控制所谓同化,就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所谓顺应,即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外在情境;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认为,个体对外界环境不是去顺应而是主动地创造改组自己经验里的类别编码系统,使双方保持平衡。
这里,个体活动所建立起来的系列结构是对情境的一种探索结果和准确表述然而,无论是个体活动对外在情境的依赖屈从还是个体活动对外在情境的控制,这都体现出不对等的上下位关系,是一方面对另一方面的单向活动,情境学习被表述为“情境下的学习”和“学习下的情境”二、建构主义视角下的情境学习建构主义被认为是最具前景的理论,因而视角具有非同寻常的价值它认为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经验的过程建构主义并不排除一个客观存在的真实情境,但它不承认语言符号与这些情境具有对等性,也即,学习不是对客观世界的描述和传递,它似乎更强调我们通过这个世界来建构自己的真实世界或认知结构;而不同的情境,认知结构也需要被重新建构的因此,建构主义视角下,情境与个体活动之间是一组变数,呈现出与以往学习理论迥异的特色,赋予学习以新的内涵1.学习的本质——实践学习被理解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动态的整体或系统的活动,个体的学习活动实际上是个体参与实践活动,与环境保持动态的适应的过程也就是说,学习结果的产生不是由固定的某个环境或某个个体单方面决定的,也不是个体对外部环境的简单适应或被动反映,而是个体主动参与实践,与环境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包括个体对情境资源的利用、探究与调整;外在情境对个体活动的支持影响与对话例:个体利用某一文化景点开展研究性学习,而某一景点同时又在影响个体的某些观念,形成新的见解个体通过与群体之间其他成员之间的协调、交流、对话和互动,使得个体的社会角色或身份发生改变;个体用语言、艺术等手段展示自己的探究结果,并协调和适应社会实践活动,而不是对客观规律加以描述这些都可以看出个体通过实践与环境相互作用,建构自己的理解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实际参与”就是在学习情境中的实践活动学生动手实践就是把通过感知、思维、记忆获得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以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在实践中学习,就是把个体与情境融为一体,在做中学毛泽东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因为在个体实践中易遇到新情况,产生新问题,才会勤动手、勤动脑建构主义看来,知识多数以默会形式存在于一定情境或文化传统之中,无法通过直接传授而掌握这种知识形式人们经常称为“缄默知识”它往往需要通过个体间的交流共享和外化、内化等活动来进行组合也就是说,学习者只有生活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进入具体的情境并与之融为一体,才能获得真知。
这种知识不可能“学得”,而需要通过“习得”来实现2.学习的方式——互动与合作建构主义看来,个体学习能力的形成取决于个体的主动建构但脱离个体生活的真实环境来建构是毫无意义甚至是南辕北辙的这个环境在学习方式上更多的表现为与特定的社会团体的互动这个团体不是临时凑合而成的松散人群,而是一个“学习共同体”所谓“学习共同体”指的是这样一个人群:所有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关注点,共同致力于解决一组问题,或者为了一个主题共同投入热情,他们在这一共同领域中通过持续不断的相互作用而发展自己的知识和专长这种团体常以研究性学习的小组合作组织的形式出现学习共同体是这样运行的,新成员在参与团体的实践活动中,从老成员那里承袭这些共同的经验与规范,从比较边缘的、外围的参与逐步发展到核心的实质性参与,并逐渐确立自己在团体中的身份和自我价值感;而新成员的成长又促进了团体的发展,使团体具有再生循环性和可持续发展性比如开始时,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学习,通过教师来转换自己的知识结构,是一个外围的参与者,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学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逐渐成为团体中的骨干,接下来便在继续学习中提高自己并同时帮助他人,使后来的新成员逐渐由边缘性参与转化为实质性参与,这样不断地塑造自己并同时发展团体,使得个体与团体在互动中不断发展。
在这个互动过程中,合作是被鼓励的组织学生学习的情境里要有三种:一是竞争性的情境,在这种情况之中,学生们会意识到个人的目标与团体间的目标是相互排斥的,即别人的成功意味着自己的失败;二是个体性的情境,即各自朝自己设定的目标进行独立学习,与他人不发生冲突与交往还有一种是合作的情境,学生们在既利于自己又利于他人的前提下进行学习,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荣辱与共”的关系在团体中,个人目标的实现必须依托于团体目标的实现,只有团体的成员共同参与合作,才能提升自己的地位,增进自己的知识结构合作学习增加了自己的信息量和思维水平,又激发了团体成员的工作热情和行为动机,从而巩固了团体的发展基础3.学习的过程——体验与社会化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个体意义建构的过程,这个过程始终伴随着学生的种种体验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感情和意义的活动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性的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这就更充分地实现了人的关怀布鲁纳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作为更加能动的认识过程加以展开,必须有埋头于问题解决的学习“体验”近年出现的高频率的词汇,如“体验性课程”、“体验性学习”、“体验性活动”、“体验性目标”等都显示出对学习过程的人文关怀。
因此,在情境学习中要触动学习者的真情实感,形成学生的人格,必须借助于学习者身体力行,亲临其境去体验、去感受而这种体验包括生活体验、自然体验、社会体验、生产体验、文化体验等多种形式建构主义看来,情境学习的过程实质上也就是一个个体的社会化过程,所谓个体的社会化是指“个人通过学习群体文化,学习承担社会角色来发展自己的社会性的过程”,学习的根本任务是增长个体的实践能力,能有效地参与团体的实践活动,即实现“学以致用”的价值取向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里森的“自我发展理论”认为:在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一方面个体从环境中获得自我发展需要的满足;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受到社会要求的限制,使他在社会适应上产生一种心理危机个体就在这种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完成社会化进程个体社会化包含两个内容:一是个体的社会性发展,即个体建立和维持与他人的关系,根据社会规则和标准调查自身的行为,逐步使自己成为社会所接纳的成员;二是个体的个别性发展,即社会意义的发展个性,它是从属于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个别性发展要使个人的独特性与社会人际关系相协调,确定自身在社会关系的独特地位,以适应所要求的社会角色情境学习是基于生活情境的学习,在这里“学习就意味着生活”。
因此,情境学习倡导在教学中创设真实的情境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面临的,并与时代气息和社会需求相联系的情境,是个体建构意义最有价值条件McAleese指出:最有意义的学习、知识发生最大迁移的地方,是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因为知识总是要适应它所应用的环境因此,学习过程就是要强调让他们在自然环境中学习或在情境中进行活动性学习,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探索过程中与社会进行“会话协商”,最终实现个体的社会化三、结语总而言之,情境学习在建构主义视角下呈现出独特的面貌,在学习本质、学习方式、学习过程上体现出更强的人文关怀性和社会性因素,诠释了“人是社会性存在”的哲学命题;对情境之于学习的关系上,强调二者的互动促进、互相依存的关系,突破了以前学习理论的思维误区,并且重视学习范式由认知理论领域向情境理论领域的嬗变情境学习的研究将给教学设计和学习心理研究以重大启示参考文献:[1]郭秀艳.内隐学习和缄默知识[J].教育研究,2003(12).[2]赵健.从学习创新到教学组织创新[J].教育发展研究,2004(7).[3]马红亮.合作学习的内涵、要素和意义[J].外国教育研究,2003(5).[4]吴增基.现代社会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5]孙杰远.论学生的社会性发展[J].教育研究,2002(7).[6]唐松林.教师行为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黄金中学邮政编码:341000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