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评估与心理诊断第七章-中国古代智力测验课件

上传人:夏日****8 文档编号:279212978 上传时间:2022-04-19 格式:PPT 页数:222 大小:1.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评估与心理诊断第七章-中国古代智力测验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22页
心理评估与心理诊断第七章-中国古代智力测验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22页
心理评估与心理诊断第七章-中国古代智力测验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22页
心理评估与心理诊断第七章-中国古代智力测验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22页
心理评估与心理诊断第七章-中国古代智力测验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评估与心理诊断第七章-中国古代智力测验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评估与心理诊断第七章-中国古代智力测验课件(2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章第七章 中国古代心理测验中国古代心理测验燕良轼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n 西方科学的心理测验是起自英国生物学家、优生学创始人弗兰西斯高尔顿(Francis Galrom)。高尔顿在1869年出版的遗传的天才一书中,不仅肯定了人的能力由遗传而来,并设想人的能力是成正态分布的,其差异也是可以测量的。 n 高尔顿在1884的创设了一个人类测量实验室,对人的某些身体素质和视听觉的敏锐性、肌肉力量、反应时以及其他一些简单的感觉运动进行测量。“测验”、“心理测量”的术语就是由高尔顿首先提出并使用的。n 嗣后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JMCattell)对心理测验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在1890年在宾夕法尼亚大

2、学执教期间编制的五十个测验。直到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比纳西蒙智力测验诞生之后,心理测验才得到蓬勃发展与广泛应用。n 西方的心理测验传入中国是始于1918年。其实中国早已有心理测验的思想和技术。这些思想和技术,与西方现代心理测验的理论的技术有一些是一致的。正因为发此被西方一些心理学家吸收到自己的测验中。如中国古书上多次记载的“左手画圆,右手画方”的注意分配实验,就被西方心理学家弗朗兹(Frawz)、高尔顿(Gordon)等所采纳。 n 林语堂说:“以前的科举制是一种智力测验,这一点,。它长期使中国学者的思维变得敏锐,使他们擅长于词句的雕琢,文学特点的细微差别等等”。n 再如我国古老的连环测验于

3、20年代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教授鲁格尔(Ruger)所采纳,并将实验结果著成中国连环的解脱(The chinse Ring Pujjles)一书。中国古代心理测验的思想和技术在许多方面与西方又有明显的差异。因此显出自己的特色与价值。n一、中国古代心理测验的理论一、中国古代心理测验的理论论据论据 n 西方心理测验的理论依据是人差方程式,即后来的个别差异理论。这个理论最初所关注的是人们在运动、感觉、及记忆等简单特性上的测验,对于情绪、品性等复杂心理与行为的综合测验,特别是对人进行整体评鉴无能为力。 n 中国古代也有个别差异的理论,但对于心理测验来说,它从属于“知人”这一大背景中的一个微观理论。

4、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的心理测验是建立在知人观的基本理论之上的。在中国古代思想家看来,知人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为了统治的需要:“知人则哲,能官人”;二是为了教育的需要,所谓“知其心,长善而救其失也。”当然,教育的需要最终也是为了统治的需要。 n 为了统治的需要的知人,就不能仅仅限于简单扼要身体运动,感知觉,反应时及动作速度等的测量,而是必须探究人复杂的内心世界的隐秘。包括人的各种才能和品性的综合评定。所以,我认为中国古代心理测验从一开始就是以测量人的高级的复杂的心理与行为为已任的。所以中国古代思想家深知知人之难。他们发现人的心理比自然现象要复杂的多、要深奥的多。 n 庄子列御寇中就认识到:“凡人心

5、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天犹有春暮之期,人有厚貌深情。”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论述最为形象。他说:“人之难知也,江海不足比喻其深,山谷不足以配其险,浮云不足以其变。 人之难知的四个原因n 1、人心理与行为的表里相乖.我国古代思想家认为,人之难知首先在于人的内心世界和外在表现常常是不一致的,人的言行也可能常常不一致。n 庄子就认识到:有的人表面由谦逊老实,而内心深处却骄傲自大;有人具有优良的品德,而外表却象是不肖之徒;有人外表显得固执保守,而内心却通情达理;有人具有坚强性格,而外表却显得很懦弱;有人表面性情温和,而内心却十分凶悍;等等。用庄子的原话即是:“故有貌愿而益,有长若有肖,有顺懷而达,有坚而缦

6、,有缓而焊。n 南北朝的刘子新论进一步发挥。它说:“故有心刚而色柔,容强而质弱,貌愿而行慢,性懷而事缓,假饰于外,以明其情:喜不必爱,怒不必憎,笑不必乐,泣不必哀,其藏情隐行,未易测也。” n 刘子新论的深刻之处在于:它不仅认识到人们心理与行为自然存在的表里相乖,而且认识到人可以故意“藏情隐行”,所谓:“喜不必爱,怒不必憎,笑不必乐,泣不必哀”云云。 n 三国时的诸葛亮也对人心理与行为的表里相乖有深刻的认识:“夫知人之性,莫难察焉。美恶既殊,情貌不一:有温良而为诈者,有外恭而内自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 n 2、人的心理与行为常常似是而非。刘劭在人物志中就列举了七种似是而非,似

7、此非此,似彼非彼的情况。所谓七似:“有漫谈陈说,似有流行者。有理少多端,似若博意者。有回说合意,似若赞解者。有处后持长,从众所安,似能听断者。有避乱不应,似若有余,而实不知者。有慕通口解,似悦而不怿者。有因胜情夫,穷而称妙,跌则掎 ,实求两解,似理不可屈者。凡此七似,众人之所惑也。n 因为“七似”就曾加了心理测验的困难,使心理鉴别常常发生错误。刘劭将这些可能发生的错误也归纳为七个方面,称为“七缪” 。所谓“七谬”:一是考察声誉时,会发生偏颇的错误:“一曰察誉,有偏颇之缪”;二是待人接物时,会受爱恶之情的干扰:“二曰接物,有爱恶之惑”;三是衡量心志时,不能区别大小:“三曰度心,有大小之误”;n

8、四是比较资质时看不到早智与晚成的区别;“四曰品质,有早晚之疑”;五是辩别人物时,会受类型相似的干扰:“五曰变类,有同体之嫌”;六是评定人才时,会有提拔与压抑的不平等:“六曰论材,有申压之诡”;七是观察奇才时,往往忽略尤妙与尤虚之人的辩别:“七曰观奇,有二尤之失。” 3、人心理常常“无所取征”,即内部的心理活动,并非都能在外在行为中表现出来,不可能都有外部标志,这就增加了知人的困难。 刘子新论:“日在天之外,而心在人之仙,物亦照焉。照之于外,不可而伪内者也,而伪犹生焉。心在人之内,物亦照焉。照之于外,不可而伪内者也,而伪犹生焉。心在人之内,而智又在其内,神不可而伪内者也,而伪犹生焉。心在人之内,

9、而智又在其内,神亦照焉。内之于内,无所取征也,百欲求其情,不亦难乎?” n 4、人的心理与行为变化无常。我国古代思想家已经认识到,知人不仅有表里相乖、似是而非、“无所取征”的困难,而且认识到人的心理与行为本身还会不断变化的。n 如庄子就谈到:一个追求正义像口渴思饮那样急切的人,他背弃正义时也可能会像被烫而退缩那样匆忙,所谓“故其就义若渴者,其去义若热。”诸葛亮对此进行了精炼的概括,认为“地无常形,人无常性”,人的心理是处于不断变化中的,因此给人的心理鉴定和测验带来更大困难。n 我国古代思想家在认识到人心之难知的同时又认识到人心之可知。即使象南北朝时期刘子新论的作者,他虽然说过:“至于人也,心居

10、于内,情伏于衷,非可以算术测也” ,但实际上他对心理测验,特别是对于注意分配测验却做出了很大贡献。 n 孔子就认识到并身体力行。他通过“听其言而观其行”对他的三千弟子,特别是对七十二贤人的智力、能力、气质、性格、兴趣、爱好和品德等都有详尽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成功的教育。 n 孟子不仅认识到人心之可知,而且认识到人的心理是可测的。所谓“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对此林传鼎教授曾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句话预先表达出早期心理学测量的一些理论”,“既说明了个别差异测量的可能性,也说明了测量的必要性” 。n 孟子还具体认识到,通过人的眼睛的观察可以辨别“胸中正与不正”。他说:

11、“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目”旁,右边是“毛”字,音mao)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哉?” n 南北朝时的颜之推认为,知人或心理测验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人之虚实真伪在乎心,无不见乎迹”,人的心理总是有迹可寻的,因此只要“察之熟”,就可以提示其“虚实真伪”。 n 刘劭认为人们的才能和性格可以通过神、精、筋、骨、气、色、仪、容、言九个方面的外部表现加鉴别,是谓“九征”。他写道:“性之尽,九质之征也。然则平陂(po)之质在于神;明暗之实在于精;勇怯之势在于筋;强弱之植在于骨;躁静之决在于气;惨怿之状在于言。” n 其意是说,通过一个人神明(精

12、神)的观察可以测查出他是平直还是陂邪;通过对一个人的精气可以观察到他是明智还是愚暗;通过一个人的筋腱,可能看出他是勇敢还是怯懦;通过一个的骨胳,可以观察出他的情绪是悲痛还是愉快;通过一个人的仪表,可以观察出他的形象是衰痿还是端直;通过一个人的言语可以测出他的状态是和缓还是焦急。 n 显然刘劭不仅认识到人的内心世界必然有外在生理的标志,而且还具体提出了九个标志,他把人复杂的内心世界与人的外部生理特征对应起来,即他主张通过人的可见的生理特征或生理指标出探测人的复杂的内心隐密,这是很有价值的。现代测谎技术就是运用这一原理而设计出来的。当然,刘劭把筋骨与人的勇怯等联系起来却是不科学的,因为二者没有必然

13、联系的。n 总之,人的心理难知和又可知是中国古代心理测验的基本理论依据 。也正是因为人的心理难知可又知,所以我国古代思想家常常把“知人”看成是最高的智慧。如老子就讲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刘劭在人物志的序文中也写道:“夫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知人诚智,则众材得其序,而庶绩之业兴矣。” n 我认为这是一个颇有中国文化意蕴的观点。西方人往往将自己的智慧多用于知物,而中国人每每将智慧关注于知人。这正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所在。因为中国古代心理测验是以知人为基本理论依据,所以“知人”观对中国古代心理测验具有重要的定向作用。以以中国古代心理测验更关注在实际生活中对人复杂的心理活

14、动作全面系统的考察。二、中国古代心理测验概况二、中国古代心理测验概况n(一)单一情境的知物的智力测验(一)单一情境的知物的智力测验 n(二)多情境或变化情境的知人测验(二)多情境或变化情境的知人测验(一)单一情境的知物测验(一)单一情境的知物测验 n 单一情境的测验有文字的亦有非文字的,有个体进行,也有团体进行的。如教育测验、分心测验、单项特殊能力测验、智力与创造能力测验(包括连环测验、形板测验、迷津测验)。n 这种测验的主要倾向是测查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与把握的水平,而不是对人的社会智力的测查,此一类测验与现代心理测验的早期思路基本一致,只是在系统化和数量化方面未能达到现代心理测验的水平,我

15、们可以把这种情境单一,时空有限的测验称为小时空心理测验。n1、迷津测验n 中国古代的迷津测验最典型的是八阵图。八阵图原指诸葛亮的练兵作战阵法,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称“(亮)推演兵法作八阵图”。 n今陕西沔县,四川奉节、新都二县尚有其遗迹,“八阵图”系聚石为之,各高5尺,广10围,历然棋布,纵横相当,中间相去9尺,正中间南北巷悉广5尺,凡64聚。唐代大诗人杜甫有八阵图诗:“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民间艺人仿八阵图,布成迷津,让人们去行走,以收娱乐益智力之效。n n张耀翔教授推测,有可能由中国留学生或到中国留学的西洋学者,传述八阵图而演成迷津测验。据有关考证,浙江兰溪市诸葛

16、村古建筑群的平面布局正是按诸葛亮的八阵图设计的。该村以一口池塘天池为中心,四周环绕数十座明清建筑,几条小巷呈放射状从天池向外幅射分布。可以明显看出,村落布局呈九宫八卦形,与八阵图暗合。n 后来历代民间艺人仿八阵图,布成迷津,让人行走成为一种智能娱乐活动。它相近于现代的迷津测验,有其历史和现实的意义。n 张耀翔甚至将迷津测验上溯到尧舜时代。尧为了测验舜的智能与品格是否能胜任统治大业,当暴风雷雨大作之时,他命舜到山林川泽去,考察他的行为。结果舜并未迷失,胜利而归。这就是尧典上记载的:“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这是一个以人做被试者之大规模迷津测验。n 八阵图及其演变形式,毋庸置疑是中国式的迷津测验,这一古代心理测验,不仅可以测试观察力、记忆力、思考力、创造力等多样能力,而且能够反映出被试者在走出迷津所反映的情绪、意志、性格等品性。我们应当在此基础上编制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迷津测验。 n2、形板测验n形板测验(fromboard teste)就是拼图测验,在我国又称机巧板。我古国现代心理学家林传鼎先生曾推测,我国最早的机巧板可能是方圆双圆双孔版。n 据考证,七巧板是由宋代黄长睿所撰燕几图演变而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