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导论总结 1-6章 护理学导论复习提纲 第一章 1.简述护理学发展演变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3.护理概念演变 以疾病为中心阶段:护理已成为一门专门的职业,但“见病不见人”忽视了人的整体性 以病人为中心阶段:护理领域相继出现了一些新理论,提出了重视“人”是一个整体 以人的健康为中心阶段: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护理学由一门职业逐渐发展为一门学科与艺术相结合的专业,此期的特点是护理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为人类健康服务的独立的应用学科 护理概念:玛莎·罗杰斯1970年对护理的定义为:护理服务的对象是整体的人,是协助人们达到其最佳的健康潜能状态凡是有人的场所,就需要护理服务 国际护士会认为护理学是帮助健康的人或患病的人保持或恢复健康,预防疾病或平静地死亡, 美国护士会将护理学定义为“护理学通过判断和处理人类对已经存在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并为个人、家庭、社区或人群代言的方式,达到保护、促进及最大程度提高人的健康及能力,预防疾病及损伤,减轻痛苦的目的 护理学概念:护理学是健康学科中一门独立的应用性学科,以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为基础,研究如何提高及维护人类身心健康的护理理论、知识及发展规律 健康的定义:1948年WHO定义为:健康是不但没有疾病和身体缺陷,而且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1989年: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亚健康:WHO认为它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也称“第三状态” 疾病: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的内外因素作用下而引起的一定部位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表现为损伤与抗损伤的病理过程,是内稳态调节紊乱而发生的生命活动障碍 生存质量:指个体在其所处的文化和风俗习惯的背景下,由生存的标准、理想和追求的目标所决定的对其目前社会地位及生存状况的认识和满意程度 角色行为冲突:病人角色与其承担的其他社会角色发生冲突表现为患病后,无法从正常社会角色中脱离出来,且有焦虑、愤怒、茫然、烦躁或悲伤等情绪反应 角色行为缺如:即没有进入病人角色,不承认自己是病人,或对病人的角色感到厌倦、悲观、绝卑,这种否认的方式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许多初诊为癌症的患者常出现该种反应 角色行为强化:指病人安于病人角色,对自我能力产生怀疑,对家庭和社会依赖性增强 角色行为减退:指病人已适应了病人角色,但由于某些原因,又重新承担起原先扮演的其他角色,病人角色退回从属地位 角色行为异常:指病人虽然知道自己患病,但难以承受患病、残障或不治之症的挫折,感到悲观厌倦或绝望,甚至产生拒绝治疗、攻击或自杀等行为表现。
一级预防:病因预防,采取各种措施消除或控制致病因素,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是最经济有效的预防措施 二级预防:在疾病的临床前期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目的是预防疾病的发展和恶化 三级预防:主要是对症治疗、防止伤残和积极康复 初级卫生保健:人们所能得到的基本卫生保健服务,包括疾病预防、健康未出、健康促进及康复服务 A型行为模式:冠心病易发性行为核心表现为争强好胜富有竞争性和进取心,对工作十分投入,有时间紧迫感警戒性和敌对意识较强,一旦受挫就容易恼怒 C型行为模式:肿瘤易发性行为,核心表现为情绪过分压抑和自我克制,善于忍让和回避矛盾,内心却强压怒火,爱生闷气 2.简述四维健康观的内涵及意义 躯体健康:指身体结构完整和功能良好的状态,躯体没有疾病和残疾 心理健康:指个体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情绪稳定、自尊自爱和积极乐观等 社会健康:指能有效适应不同环境,胜任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承担的各种角色 道德健康:指能按照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约束自己,履行对社会及他人义务 意义:从现代医学模式出发,考虑了人的自然属性,又兼顾了人的社会属性,克服了将身体,心理,社会分割开的传统观念,强调了人与社会的协调与和谐,提供了一种理想的,可以追求的状态。
3.简述健康与疾病的关系 ◆健康与疾病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健康与疾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健康与疾病在同一个体上可以并存 4.简述病人角色的特征 ◆免除或减轻正常社会角色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病人对其陷入疾病状态没有责任,有权接受帮助 ◆病人又恢复健康的义务 ◆病人有配合医疗和护理的义务 5.简述疾病对个体、家庭的影响 (一)疾病对个体的影响: ①生理改变②心理改变③自我概念的改变④生活方式的改变 (二)疾病对家庭的影响: ①家庭角色的改变②家庭运作过程的改变③家庭健康行为的改变 6.简述提高生存质量的护理活动 ①生理领域:做好生活护理,避免不良刺激,保证病人生理舒适感 ②心理领域:护士应密切观察病人的心理变化,运用良好的沟通技巧,进行心理疏导和指导,鼓励病人宣泄不良情绪,帮助其树立正确、豁达的生死观 ③社会领域:护士应鼓励病人家属及重要关系人经常探望和陪伴病人,给予病人更多的关怀、支持和鼓励,使其获得感情上的安全感和满足感 7.患病后病人的心理反应主要有哪些。
1.焦虑和恐惧 2.猜疑心加重 3.依赖性增强 4.自尊心增强 5.主观感觉异常 6.情绪不稳定 7.孤独感 8.习惯性心理 9.害羞和罪恶感 10.心理性休克和反常行为 8.护士如何帮助患者适应病人角色 1.常规指导 2.随时指导 3.情感指导 9.促进健康的行为主要有哪些 ①日常健康行为②保健行为③避免有害环境行为④戒除不良嗜好行为⑤预警行为⑥求医行为⑦遵医行为 第三章 1、需要的概念及特征 ◆需要:是有机体、个体、群体对其生存与发展条件所表现出来的依赖状态,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体的心理活 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南丁格尔认为需要是“新鲜的空气、阳光、温度、环境、个体的清洁、排泄以及各种防止疾病发生的需求 特征: ①缺少它可引起疾病 ②有了它可免于疾病 ③恢复它可治愈疾病 ④在某种非常复杂的、自由选择的情况下,丧失的人宁愿寻求它,而不是寻求其他满足 ⑤在一个健康人身上,它处于静止的、低潮的或不起作用的状态中。
2、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内容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尊重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3、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各层次需要之间的关系 ①需要的满足过程逐级上升 ②各种需要需满足的紧迫性不同 ③各层次需要相互依赖,可重叠出现 ④各种需要的层次顺序并非固定不变 ⑤需要的层次越高,其满足方式和成都的个体差异性越大 ⑥基本需要满足的程度和健康密切相关 4、需要理论在护理实践中应用的意义 ①系统地收集资料,识别病人未满足的需要 ②识别病人需要的轻重缓急,确定护理计划的优先次序 ③领悟和理解病人的行为和情感 ④预测病人即将出现或尚未表达出的需要 5、关怀的含义 ①关怀是人性的本质 ②关怀是道德规范 ③关怀是一种情感的自然表达方式 ④关怀是一种人际间的互动 ⑤关怀是一种治疗行为 6、斯旺森的护理关怀五个环节 知晓、共处、代替做、赋能、保持信念 7、影响病人需要满足的因素 ?个体因素:生理因素、认知因素、情绪因素等 ?环境因素 ?社会因素 ?文化因素 第四章 1.文化、文化休克、文化关怀、文化关怀保持、文化关怀调适、文化关怀重建的定义 ?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文化休克:特指个体从熟悉而固定的文化环境到另一个陌生的文化环境时,由于态度、信仰的差异所产生的思想混乱与心理上的精神紧 张综合征 ?文化关怀:指为了维持或促进个体与群体现有的或潜在的完好健康,应对伤残、死亡或其他状况的需要,通过一些符合文化的、能被接 受和认可的价值观、信念和定势的表达方式,为个体或群体提供与文化相适应的综合性帮助和支持的行为 文化关怀保持:指通过帮助性、支持性和促进性的专业文化行为或决策,帮助特定文化中的群体或个体维持其有利于健康促进、疾病康复及应对伤残或死亡的价值观、信仰和生活方式 文化关怀调适:是指通过帮助性、支持性和促进性的专业文化行为或决策,帮助特定文化中的群体或个体适应其他文化,或在不同文化环境里与他人协作,从而对其健康产生有利的、有效的及积极的影响 文化关怀重建:是指通过帮助性、支持性和促进性的专业文化行为和双方的共同决策,帮助服务对象改变其价值观与生活方式,或塑造一个全新但有利于健康的生活行为 2.文化休克的四个阶段 ①蜜月阶段②沮丧或敌意阶段③恢复调整阶段④适应阶段 3.如何预防文化休克 ①预先了解新环境的基本情况 ②针对新文化环境进行模拟训练 ③主动接触新环境中的文化模式 ④寻找有力的支持系统 4.跨文化护理理论的内容 Ⅰ级(最外层)世界观和文化社会结构层 Ⅱ级(第二层)文化关怀与健康层 Ⅲ级(第三层)健康系统层 Ⅳ级(第四层)护理关怀决策和行为层 5.如何满足服务对象的文化需求 ㈠帮助服务对象适应医院的文化环境 ①正确评估服务对象的文化背景②帮助服务对象尽快熟悉医院环境③尽量少用医学术语 ㈡建立适合文化现象的护患关系 ①理解服务队象对待护士的态度②重视病人的心理体验和感受③掌握文化护理技巧 ㈢提供适合服务对象文化环境的护理 ①明确服务对象对疾病的反应②尊重服务对象的风俗习惯③寻找支持系统④注意价值观念的差异 第五章 1.人际关系、护患关系、人际沟通、护患沟通、语言沟通、非语言沟通、同理、自我暴露的定义 人际关系:广义的人际关系是指社会中所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切方面,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等; 狭义的人际关系是指在社会实践中,个体为了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通过一定的交往媒介与他人建立并发展起来、以心理关系为 主的一种显性的社会关系。
护患关系:是护理工作过程中护士与病人在相互尊重并接受彼此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工作性、专业性和帮助性的人际关系 人际沟通:是人与人之间借助语言和非语言行为,进行彼此间传递信息、思想及感情的过程 护患沟通:指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