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诗经 蓼莪》原文及赏析

亦***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16.16KB
约4页
文档ID:278967778
《诗经 蓼莪》原文及赏析_第1页
1/4

蓼莪[先秦]诗经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句力劳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瓶之罄矣,维囊之耻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那么衔恤,入那么靡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南山烈烈,飘风发发 民莫不毂,我独何害南山律律,飘风弗弗 民莫不谷,我独不卒分类标签:悼亡诗母亲作品赏析《毛诗序》说此诗“刺幽王也,民人劳苦,孝子不得终养尔”,只有 最后一句是中的之言,至于“刺幽王,民人劳苦”云云,正如欧阳修 所说“非诗人本意”(《诗本义》),诗人所抒发的只是不能终养父母的 痛极之情此诗六章,似是悼念父母的祭歌,分三层意思:首两章是第一层,写 父母生养“我”辛苦劳累头两句以比引出,诗人见蒿与蔚,却错当 莪,于是心有所动,遂以为比莪香美可食用,并且环根丛生,故又 名抱娘蒿,喻人成材且孝顺;而蒿与蔚,皆散生,蒿粗恶不可食用, 蔚既不能食用又结子,故称牡蒿,蒿、蔚喻不成材且不能尽孝诗人 有感于此,借以自责不成材又不能终养尽孝后两句承此思言及父母 养大自己不易,费心劳力,吃尽苦头朱熹于此指出:“言昔谓之莪, 而今非莪也,特蒿而已以比父母生我以为美材,可赖以终其身,而 今乃不得其养以死。

于是乃言父母生我之助劳而重自哀伤也《诗 集传》)中间两章是第二层,写儿子失去双亲的痛苦和父母对儿子的 深爱第三章头两句以瓶喻父母,以囊喻子因瓶从囊中汲水,瓶空 是垂无储水可汲,所以为耻,用以比喻子无以赡养父母,没有尽到应 有的孝心而感到羞耻句中设喻是取瓶爨相资之意,非取大小之义鲜民”以下六句诉述失去父母后的孤身生活与感情折磨汉乐府诗 《孤儿行》说“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从地下黄泉”,那是受到兄嫂虐 待产生的想法,而此诗悲叹孤苦伶仃,无所依傍,痛不欲生,完全是 出于对父母的亲情诗人与父母相依为命,失去父母,没有了家庭的 温暖,以至于有家好像无家曹粹中说:“以无怙恃,故谓之鲜民 孝子出必告,反必面,今出而无所告,故衔恤上堂人室而不见,故 靡至也转引自戴震《毛诗补传》)理解颇有参考价值第四章前 六句一一表达父母对“我”的养育抚爱,这是把首两章说的“劭劳”、“劳瘁”具体化诗人一连用了生、鞠、拊、畜、长、育、顾、复、 腹九个动词和九个“我”字,语拙情真,言直意切,絮絮叨叨,不厌 其烦,声促调急,确如哭诉一般如果借现代京剧唱词“声声泪,字 字血”来形容,那是最恰切不过了姚际恒说:“勾人眼泪全在此无 数‘我'字。

《诗经通论》)这章最后两句,诗人因不得奉养父母, 报大恩于万一,痛极而归咎于天,责其变化无常,夺去父母生命,致 使“我”欲报不能!后两章第三层正承此而来,抒写遭遇不幸头两 句诗人以眼见的南山艰危难越,耳闻的飙风呼啸扑来起兴,创造了困 厄危艰、肃杀悲凉的气氛,象征自己遭遇父母双亡的巨痛与凄凉,也 是诗人悲怆伤痛心情的外化四个入声字重叠:烈烈、发发、律律、 弗弗,加重了哀思,读来如呜咽一般后两句是无可奈何的怨嗟,方 玉润说:“以众衬己,见己之抱恨独深《诗经原始》)赋比兴交替使用是此诗写作一大特色,丰坊《诗说》云:“是诗前三 章皆先比而后赋也;四章赋也;五、六章皆兴也后两章也应该说 是“先兴后赋”三种表现方法灵活运用,前后呼应,抒情起伏跌宕, 回旋往复,传达孤子哀伤情思,可谓珠落玉盘,运转自如,艺术感染 力强烈《晋书•孝友传》载王裒因痛父无罪处死,隐居教授,“及读 《诗》至'哀哀父母,生我助劳',未尝不三复流涕,门人受业者并 废《蓼莪》之篇”;又《齐书•高逸传》载顾欢在天台山授徒,因“早 孤,每读《诗》至‘哀哀父母',辄执书恸泣,学者由是废《蓼莪》”, 类似记载尚有,不必枚举子女赡养父母,孝敬父母,本是中华民族 的美德之一,实际也应该是人类社会的道德义务,而此诗那么是以充分 情感表现这一美德最早的文学作品,对后世影响极大,不仅在诗文赋 中常有引用,甚至在朝廷下的诏书中也屡屡言及。

《诗经》这部典籍 对民族心理、民族精神形成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