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论文冲药含漱液用于维护固定矫治患者牙周健康的临床观察【关键词】西帕依固龈液 泰含漱液固定矫治牙周健康固定矫治患者的牙周健康维护是矫治过程中的一个重耍问题,越来越引起正 畸医生的重视而控制和去除菌斑是预防牙龈炎的必要措施〔1〕目前临床上 主要采用治疗前口腔卫生宣教,定期洁治等方法帮助患者维护牙周的健康,但部 分患者仍需要配合使用药物含漱液因能白行使用,局部药物浓度高,副作用小, 容易为患者接受作者对西帕依固龈液对控制菌斑、促进牙周健康方面的作用进 行了观察1对象勻方法1.1硏究对象 丁口腔正畸门诊选择44例正在进行固定矫治的患者,其中 男19名,女25名均符合以下条件:①年龄11〜18岁,平均13.6岁;②恒牙 (牙合),全口固定矫治超过3个月;③均接受过口腔卫生宣教,并按改良Bass 法刷牙;④牙龈红肿,明显探诊出血;⑤无全身系统性疾病;⑥3个月内未服用 过任何抗生素1.2约物 西帕依固龈液,由新疆奇康哈博维约冇限公司生产(主要成分: 没食子);口泰漱口液,由深圳南粤药业有限公司生产(主要成分:洗必泰,甲硝 口坐)01.3硏究方法 采用双盲法将44人随机分为A组(23人,使用西帕依固龈 液)和B组(21人,使用口嗽液)。
分组和药物发放由硏究者和患者以外的第三者 完成,并作记号,以保证双盲法①漱口液的使用:患者每日早晚及餐后刷完牙 后使用漱口液,10〜15 ml/次,含漱1 min,漱后30 min内不得饮用其他液体 以免药物浓度降低影响疗效②指数牙54321112345 54321112345检查位点:所有指数牙的近中颊角、唇(颊)侧、远中颊角及腭(舌) 侧正中如有指数牙缺失,则以对侧同名牙的相同检查位点代替检查时间:第 一次检查后进行洁治,并于其后1周、1个月、3个月分别检查3次,每次均记 录临床指数③临床检查指标:牙龈指数(GI);牙龈出血指数(SB1):菌斑指数 (PLI)和牙冠染色指数(SI)④统计方法:临床指数采用士s表示,结果采用组问 比较和用药前后比较(F及SNK检验),使用SPSS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2结果2.1两组间比较 两组治疗前和洁治后1周临床检查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 差异,两组患者的牙周状况处于同一基线水平用药期间A组的GI、SB1及PL1 改变与B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的SI明显低于B组(P<0.05)2.2用药前后比较 见表1吨组4次检查结果显示牙周情况明显好转,治 疗后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的改善(P<0.001),且SI指数无明显变化(P〉 0.05) °而B组4次检查结果可见牙龈炎症减轻,探诊后出血较用药前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P<0.05),PLI也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而SI则明显高于用药 前(P<0.05)。
2.3不良反应A组1例使用后有味觉改变,1周内消失B组5例使用后 有粘膜灼烧感和苦涩感,停药后消失表1两组漱口液4次检查牙周指数结呆 比较(略)3讨论使用固定矫治器的患者,尤其是青春期患者,牙龈炎发病率较高原因是多 方面的,托槽、带环和正畸弓丝占据了牙冠的大部分,妨碍牙齿的自洁作用,也 影响患者自我口腔清洁而粘结剂对牙龈也产生明显的刺激加上青春期内分泌 改变对牙龈组织的影响,使进行固定矫治的青春期患者牙龈炎发病率大大增加〔1〕牙龈红肿、山血甚至严重的牙龈增生反过来又使患者自我口腔清洁的难 度加大,严重损害牙周组织的健康,不利于正畸牙齿的移动,影响正常的治疗 因此,治疗和控制固定矫治患者的牙周疾病是正畸医生必须面对的问题目前临 床常用的口泰含漱液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可以冇效地抑制菌斑的形成〔2〕, 在口腔临床上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口腔粘膜病和牙周疾病但是口泰漱口液长期 使用易使口腔粘膜及牙齿染色,冋时味苦,口感差,易影响味觉,影响了患者使 用的积极性西帕依固龈液的主耍成分是中药没食子,没食子有固涩、燥湿、止 血、防腐的作用药效学硏究证实没食子可抑制内毒素诱导牙龈成纤维细胞分泌 IL 6的水平,可明显破坏牙龈口卜麻菌的细胞结构,从而抑制牙菌斑的形成; 同吋可改善内毒索抑制牙龈成纤维细胞增殖提高,对牙龈组织有保护作用。
细菌 学硏究显示没食子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歸炎双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均有很强的抑 制作用因此'对于控制菌斑、治疗牙龈及牙周感染有很好的疗效,其疗效与口 泰漱口液没有明显差异,本组临床观察证实了这一点长期使用西帕依固龈液未 发现毒副作用,口感较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适合临床使用,有利于维护 固定矫治患者牙周组织的健康参考文献】1陆青•正畸患者的口腔卫生保健•口腔正畸学杂志'2004,10(2) : 185.2 Brecx MC, Theilade J. Effect of chlorhexidine rinses on the morphology of rarly dental plaque formed on plastic fi 1ms・ J Clin Periodontol ‘ 2006 ‘ 120(11) : 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