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临床探究基本思路及方法思索【关键词】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思路方法1我国的中西医结合简史自西医渐进,清代医家倡导中西医汇通至今,我国 “中西医结合”走过了百余年的历程特别是在20世纪中 叶(50~60年代)兴起和开创的中西医结合研究,不仅架起 了中西医相互学习、相互沟通的桥梁,促进了中西医学术交 流、渗透和结合,而且加速了中医药现代实验研究,促进了 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和走向世界通过不同时期医家的努 力,取得了辉煌的成就1958年全国开办“西学中班” [1] 1980年国务院批准“中医、西医、中西医长期并存,共同发 展”的决策[1], 1992年,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将 “中西医结合医学”列为一个独立学科40多年的实践表 明,中国在世界上首创的中西医结合医学,不仅成为我国医 药科学和卫生事业的一大优势,而且是中国在20世纪对人 类医学发展的一大创举和贡献,人类医学特别是各国各民族 传统医学发展带来了深刻启迪和深远影响结合医学”(或称“综合医学” “第三医学”)已为人们普遍接受,成 为20世纪人类医学的新概念2中西医结合医学概念中西医结合医学是指综合运用中西医药理论和方法, 使中西医药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中产生的新理论与新方 法,通过研究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的要求,探索并 解决人类健康、疾病与生命问题的科学。
3中西医临床结合的重要价值临床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主要领域,其研究应该遵循 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一般原则,同时其研究成果应能增强临床 诊疗理论与方法的科学性,并要达到提高临床疗效的应用效 果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兼容共扬了中医学与西医学的长 处,客观上成为传统中医学与现代科学体系的连接点,为两 大医学体系的沟通、渗透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国中西医 结合医院,西医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中医医院基本上都是按 照这个模式发展中医学与西医学两大体系相互结合,互补 应用,提高了临床诊疗水平,已成为不争的事实4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基本思路[2]中西医结合是中西医两种医学的取长补短,相互渗 透一般说来,中医重视辨证论治,强调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注重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体现了中医学整体观念西医以 辨病为主,重视局部性改变和功能变化,在诊断和治疗方面 有许多特长因此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即为中西医结合临床 研究的基本思路4.1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在西医作出诊断的前提下进 行中医辨证论治,是目前中西医结合临床诊断及辨证治疗经 常采用的方法4.1.1病证诊断的结合简言之是双辨诊断,是对同一 患者的疾病状况作出中医病、当时证的诊断,同时又作出西 医疾病诊断一一这是目前中医医院临床的诊断模式。
所谓 “双辨诊断”就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既要反映出中、西医 疾病的发生变化规律,又要体现证候进退的变化规律,这是 中西医结合的临床诊断模式,双辨诊断模式适应临床复杂多 态的情况,应灵活地选择不同的结合形式西医辨病+对应联系相关中医病+中医辨证:首先辨病,掌握疾病过程的本质和全局,并在病的层次上进行中、西医临床思维整合;后辨证,了解疾病当前的病理特点,以便辨证施治例如某患溃疡病,对应联系中医病为胃脫痛; 多属脾胃虚寒证,可拟建中温阳止痛治方(从整体调治);同时根据溃疡病病理特点施以制酸、护膜、活血化淤等措施(从局部施治)病证诊断的分期分型结合:在比较明确掌握疾病过程 某些中西医结合内在规律的情况下,可建立中西医病证结合 的分期分型诊断例如某患者诊断为脑梗塞,根据疾病不 同阶段中、西医的病理特征进行分期分时段分型诊断[3]4. 1.2病证施治的结合 将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论治 相结合,本身就体现了同病异治的原则根据临床具体情 况(如病人、病种、诊疗条件、疗效分析等)按不同的思路, 灵活采用中医辨证论治和(或)西医病因治疗,目的必须是 提高临床疗效西医病因与中医辨证均清楚一一辨证论治与病因治 疗并举。
例如:肺炎球菌肺炎(痰热壅肺证),用麻杏石甘 汤合千金苇茎汤(清热宣肺化痰)+西药抗生素治疗中医辨证清楚,西医病因未明或无特效疗法--辨证论治为主+对症治疗例如:胃癌晚期(痰瘀内结),用膈下逐瘀汤加减(活血行瘀,化痰软坚)+静脉营养/胃空肠吻合术或胃肠造口(对症+姑息性手术);慢性肝炎(肝郁气滞), 用柴胡疏肝散加减(疏肝理气)+胸腺素、强力新、水飞蓟 宾(免疫调节,保护肝细胞)等病因病理明确,目前辨证不典型一一则以病因治疗为 主+经验方或协定方例如:输尿管结石(X线检查发现结 石,中医证候不典型),解痉、碎石/总攻疗法(消除病因) +排石汤、金钱草冲剂(利尿通淋验方)等病情好转,病因未除,一时无证可辨一一则继续病因 治疗+康复经验方调理例如:肺结核缓解期(原有证候基 本消失),坚持全程正规抗结核治疗(彻底消除病因)+白及 补肺丸/白及百部丸(扶正补虚杀虫)若有针对西医病症且通过临床与实验研究确实有效 的专药专方,则直接辨西医之病,采用专药专方治疗例 如用蒲黄降血脂(治疗高脂血症),五味子降转氨酶(治慢 性肝炎)4. 1.3其它方面的诊断及辨治分阶段的病证治疗结合:疾病演变过程具有阶段性特 征,抓住各阶段病证发展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分 析中、西医方法在不同阶段治疗上的实际效果以及中西医药 配合的疗效优势,灵活运用中、西医方法,彼此有机结合, 以期取得最佳治疗效果。
分阶段结合是中西医临床结合的重 要诊疗思路,如肝硬化中西医结合治疗思路:肝功能代偿阶 段,侧重中药益气活血调治+西医一般治疗;肝功能失代偿 阶段,中西医积极配合,中医辨证论治+西医抗腹水治疗; 晚期顽固腹水,腹穿放液+白蛋白输注+中药健脾益气,滋养 肝肾;严重并发症(出血/肝性脑病),以西医方法为主抢救 +中药急救方应用;险候缓解后,中西医方法继续调治中西医融贯的病证治疗结合:所谓“融贯结合”,就 是中、西医理论相互渗透,中、西医方法彼此借鉴,两者融 会贯通,有机结合,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从其概念可知,这 是一种建立在中西医结合研究成果基础上的高水平结合,其 积极的现实意义在于它提示中西医结合由初步、局部的结 合,逐步积累向较高层次结合的方向发展目前临床上的融 贯结合有3种不同的形式①以中医学理论为主指导结合某 些疾病西医诊疗有其薄弱环节或不足,以中医学理论为主指 导结合,使疗效显著提高例如根据中医学“六腑以通为 用” “通则不痛”的理论原则,指导急腹症的中西医结合治 疗,采用通里攻下、扶正祛邪治法;根据具体情况兼以清 热解毒、理气开郁、活血化瘀等法,可分别针对急腹症的若 干主要病理过程产生良好疗效,不仅明显地降低手术率,而 且更有利于患者的整体康复,促进病情好转。
②中西医理论 互用,共同指导结合针对中、西医理论方法临床运用时各具 优势和不足,在各自的医学理论指导下,中、西医方法互用, 优势互补;或从不同角度配合治疗,发挥协同作用提高临床 疗效例如抗癌治疗时,用西医放射治疗或化学治疗方法消 除局部肿瘤病灶,并追剿转移灶癌细胞;用中医扶正固本方 法调动患者机体整体自稳机制,减轻西医治疗给机体组织细 胞造成的损伤,并兼有祛邪抑癌的作用③把中医现代研究 或中西医结合应用研究已取得的成果直接运用于临床通过 中医治则治法的现代研究,在认识到传统治法的具体作用环 节、主要药物和作用机制之后,即可使中医方药新用、新药 专用或与现代诊疗技术结合发挥中药最大的疗效,达到中西 合璧提高疗效的目的例如用活血化淤方药解除心绞痛,促 进心肌梗塞的恢复;活血化淤方药还具有抑制免疫损伤、调 节免疫水平和代谢过程的作用通过对治疗慢性白血病的经 验方当归芦荟丸效方原理研究和有效药物筛选,将其中的有 效中药青黛的有效成分分离提取研制出靛玉红,用于治慢 性粒细胞白血病,不仅其抗慢粒的效果可与白消安(马利兰) 相同,而没有其细胞毒性和抑制骨髓的毒副作用4.2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所谓微观辨证,即是 临床上收集辨证素材的过程中引进现代科学,特别是现代医 学的先进技术,发挥它们长于在较深入的层次上,微观地认 识机体的结构、代谢和功能的特点,更完整、更准确、更本 质地阐明证的物质基础,简言之,是试用微观指标认识和辨 别证。
亚健康状态,西医认为“无病可认”,够不上任何疾 病的诊断标准,往往给予“神经官能症”或“XX系统功 能紊乱”的诊断但中医认为却是“有证可辨”,也“有药 可治”以上是指虚证而言,实证则不一定是疾病与健康之 间的空白,而是机体的种种反应状态,西医对这种反应状态 不曾予以理会,中医则同样“有证可辨,有药可治”微观 辨证将揭示许多已知结构的未知功能,通过宏观辨证就能发 现人体隐潜性变化,例如见到肾阳虚外貌就可预测到下丘脑 的衰老钟调节功能已提前衰退可以说是“宏观辨证通过微 观指标可以发现隐潜病变,从而弥补了辨病的不足”宏观辨证不足之处,在于人体内在病变,不一定都会 在外表显露出来,也就是尚未“形见于外”出现典型的证证”的症状有时全部显露,有时会部分表现而不易辨识, 有时还潜伏着,要到一定阶段才表现出来例如支气管哮喘, 从明、清以来的治疗理论一般都是“发时治肺,未发治肾”, 说明传统中医通过方药测证,已预见到补肾将对哮喘可起到 预防发作的作用,近人对哮喘患者的内分泌研究中,发现患 者即使无肾虚的临床表现,也有类似于肾阳虚证的隐潜性变 化一一肾上腺皮质功能偏低西医学长于识“病”,中医学 长于“辨证”,两种截然不同的医学体系在治病的认识和实 践上确是各有所长,我国广泛的从宏观上采取辨病与辨证的 结合,随着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深入,以及引进现代医学 的先进技术对中医'‘证"本质的研究,越来越感到病与证的 结合必须从深入的“微观”层次上,才能找到结合点。
在具 体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中,并不应以微观辨证取代宏观辨证, 而是弥补宏观辨证用肉眼来观察事物方法之不足,因此也是 为发展宏观辨证,提高宏观辨证的水平,将微观辨证和宏观 辨证有机地结合结合得好,必然会把识病治病的水平提高 一大步,有时也可能有不一致的表现,这就要善于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有所取舍微观辨证,是辨病和辨证相结合的一 次飞跃和突破4.3功能辨证与形态辨证相结合功能辨证是指以中 医生理功能为依据的临床症状辨证;形态辨证是指以西医解 剖结合改变为依据的病理结构改变两者结合就是将中医传 统的辨证方法与西医病理形态变化结合起来认识疾病和提 出诊断例如在中医辨证诊断基础上,把诸如甲状腺肿大、 关节变形、肌肉萎缩等也可包括在内,其目的是逐步使中医 学与现代人体形态学接近4.4病证舍从西医治病与中医治证各有其“理”, 各有所据在一般情况下,两者可以并行不悖,相济为用 若两者在治疗理论上发生矛盾,医理有悖时,则只能依据临 证当时的具体情况,舍弃次要方面,而依从其矛盾的主要方面,即称为病证舍从4. 4. 1舍病从证如肝硬化胃底与食管下段静脉曲张、溃疡病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在肠道内积聚,按西医的一 般原则,不主张使用泻下方法消除陈血。
因为按西医理论, 泻法增加胃肠蠕动,可能导致新的出血但中医辨证认为呕 血为胃火上逆迫血妄行,黑便是瘀血内留,淤血不除,胃热 不减,出血难止据此认为应舍病从证,急宜逐淤止血,选 用生大黄为主的止血不留瘀为方药,不仅可以排除肠内积 血,使隐血试验转阴,而且可迅速达到有效止血的目的4. 4.2舍证从病 如免疫性抗体增高的孕妇在分娩后常发生新生儿溶血症导致新生儿死亡按中医辨证理论,活 血化瘀药可以堕胎,故孕期严格禁忌使用活血化淤药但中 药现代研究证实活血化淤药物能抑制免疫性抗体,据此则舍 弃中医辨证理论,依从新生儿免疫性溶血症的治疗原理,自 孕期4个月开始,持续服用益母草、当归、川苇、广木香等 活血化淤药物直至分娩,使孕妇体内免疫抗体下降,明显降 低新生儿溶血的发病率4.5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