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陋室铭陋室铭陋室:陋室:简陋的屋子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展成一种文体,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句式工整而且押韵朗读:朗读: 陋室铭陋室铭刘禹锡刘禹锡山山/不在高,不在高, 有仙有仙/则名水水/不在深,不在深, 有龙有龙/则灵斯是斯是/ 陋室,陋室, 惟吾惟吾/德德 馨 苔痕苔痕/上阶上阶/绿,绿, 草色草色/入帘入帘/青谈笑谈笑/有有/鸿儒,鸿儒, 往来往来/无无/白丁可以可以/调调/素琴,素琴, 阅阅 /金金 经无无/丝竹之乱耳,丝竹之乱耳, 无无/案牍之劳形案牍之劳形南阳南阳/诸葛庐,诸葛庐, 西蜀西蜀/子云亭孔子云:孔子云: 何陋何陋/之有?之有? 山不在高,有山不在高,有仙仙则名名;水不在深,有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名:声名,名誉在这里名词做名:声名,名誉在这里名词做动词,出名动词,出名灵:神奇,灵异形容词用做动灵:神奇,灵异形容词用做动词词,这里可翻译为这里可翻译为“被认为神奇被认为神奇”山不在高,有山不在高,有仙仙则名名;水不在深,有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居住)就就有名 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有灵气了 斯斯是陋室,是陋室,惟惟吾德吾德馨馨吾:我,这里指住屋的人自己吾:我,这里指住屋的人自己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谈笑有谈笑有鸿儒鸿儒,往来无,往来无白丁白丁 鸿儒鸿儒: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的没有粗鄙的人 可以可以调调素琴素琴,阅,阅金经金经 调:调弄,这里指弹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金经:指佛经金经:指佛经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的佛经 无无丝竹丝竹之乱耳,无之乱耳,无案牍案牍之之劳形劳形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乐的声音 乱:使乱:使扰乱扰乱 。
案牍:官府的公文;案牍:官府的公文; 劳:使劳:使劳累;劳累; 形:形体、身体形:形体、身体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公文劳累身心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 它好比南阳诸葛的草庐,西蜀杨雄它好比南阳诸葛的草庐,西蜀杨雄的玄亭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托物言志:托物言志:就是借某一具体事物来表达就是借某一具体事物来表达某种情操、志向或思想感情某种情操、志向或思想感情1 1、作者怎么样引出陋室的?、作者怎么样引出陋室的?2 2、第一、二句与第三句有什么关系呢?、第一、二句与第三句有什么关系呢?山山 水水比喻起兴比喻起兴山山 仙仙水水 龙龙陋室陋室 德馨德馨3 3、文章引用文章引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两个典故和孔子的话的作用是什么?两个典故和孔子的话的作用是什么? (1)作者以古代圣贤自比,表明自己)作者以古代圣贤自比,表明自己虽然身居陋室,却同古代圣贤一样具虽然身居陋室,却同古代圣贤一样具有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有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2)引用孔子的话作结,具有雄辩的)引用孔子的话作结,具有雄辩的力量3)画龙点晴,进一步点明全文主旨画龙点晴,进一步点明全文主旨 作者是一个不受世俗羁绊,淡作者是一个不受世俗羁绊,淡泊名利,有着高洁傲岸节操和安贫泊名利,有着高洁傲岸节操和安贫乐道情趣的人乐道情趣的人4 4、从文章的相关内容看,作者是怎从文章的相关内容看,作者是怎样的一个人?样的一个人?5 5、文章是通过什么表现手法引出主旨句的?文章是通过什么表现手法引出主旨句的? 6 6、本文用什么比喻陋室,又用什么类比陋室?本文用什么比喻陋室,又用什么类比陋室? 文章采用类比(或比喻、比兴)手文章采用类比(或比喻、比兴)手法引出主旨句法引出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有仙人居住的山,有龙潜藏的水;有仙人居住的山,有龙潜藏的水;诸葛庐、子云亭诸葛庐、子云亭 陋陋室室铭设喻引题山仙水龙比喻起兴陋室德馨陋室不陋环境优美(清幽 景)生活情趣(高雅 事)引古贤以自况反诘点题交友高雅(不俗 人)陪衬比喻托物言志安贫乐道高洁傲岸(君子之德)爱莲说爱莲说是议论文的的一种文体,可是议论文的的一种文体,可以以直接说明事物直接说明事物或或论述道理,论述道理,也可以也可以借人借事借人借事或或借物的记借物的记载载来论述道理。
来论述道理 爱莲说就是说爱莲说就是说“爱好爱好莲花莲花”的问题说说字字茂叔茂叔,道州营道人道州营道人宋代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哲学家家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濂溪先生” 他是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宋代理学的创始人人,对,对宋明的哲学思想宋明的哲学思想有有很大影响很大影响注音注音周敦周敦颐颐 (y y) 可爱者甚可爱者甚蕃蕃 (f(fn)n)出出淤淤(y)(y)泥而不染泥而不染 濯濯(zhu(zhu) )清清涟涟(li(lin n) )而不妖而不妖 不不蔓(蔓(m mn n)不枝不枝可远观而不可可远观而不可亵亵(xi(xi) )玩焉玩焉 花之隐花之隐逸逸(y(y) )者也者也 噫噫(y(y) )陶后陶后鲜鲜(xin(xin) )有闻有闻骈句骈句字数相同,意思相对的句子字数相同,意思相对的句子1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一扬一扬 一抑一抑 语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富有气势语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富有气势莲,花之君子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1.1.出淤泥而不染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濯清涟而不妖1.1.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献媚权贵不献媚权贵托物托物言志言志花花之之君君子子2.2.中通外直中通外直2.2.胸襟磊落胸襟磊落 不蔓不枝不蔓不枝豁达正直豁达正直3.3.香远益清香远益清3.3.美德可以永远传播美德可以永远传播4.4.亭亭净植亭亭净植4.4.仪态端庄,仪态端庄, 气节高尚,气节高尚, 令人尊敬令人尊敬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可远观而不可亵玩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菊花?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菊花?因为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品格高洁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超凡脱俗凡脱俗,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这符,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这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 写菊是为了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正面衬托莲的形象莲的形象 采采菊菊东东篱篱下下,悠悠然然见见南南山山文中为什么要写牡丹?文中为什么要写牡丹? 因为牡丹因为牡丹雍容华贵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历来人们把它当成成富贵的象征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人说明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贪慕富贵,追名逐利 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
因此牡丹是本文的的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反面形象, 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反面衬托莲的莲的君子形象君子形象惟惟有有牡牡丹丹真真国国色色,花花开开时时节节动动京京城城陶渊明爱菊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世人爱牡丹予独爱莲予独爱莲(鲜)(鲜)(众)(众)(无)(无)隐逸者隐逸者富贵者富贵者君子君子托物托物言志言志(正衬)(正衬)(反衬)(反衬)(突出)(突出)颇有颇有微词微词十分十分轻蔑轻蔑赞扬赞扬称颂称颂以以花花喻喻人人菊:隐逸者菊:隐逸者牡丹:富贵者牡丹:富贵者衬托衬托 正正反反莲莲:君君子子者者语语 言言 特特 点点 :一、语言凝练传神一、语言凝练传神 对偶句和排比句为骈句,此外对偶句和排比句为骈句,此外为散句二、骈散结合二、骈散结合根据提示理解:根据提示理解:1 1、爱莲说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2 2、爱莲说爱莲说中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中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香远益清,亭亭净植3 3、爱莲说爱莲说中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中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4 4、爱莲说爱莲说中与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意思相反的一句是:5 5、爱莲说爱莲说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的一句话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花之君子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6 6、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的高贵品质: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7 7、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答: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答: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示作者不慕名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利,洁身自好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