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平乡老粮站至地岑村山源头公路改扩建工程总体设计说明书

上传人:liy****000 文档编号:278358448 上传时间:2022-04-1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平乡老粮站至地岑村山源头公路改扩建工程总体设计说明书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平乡老粮站至地岑村山源头公路改扩建工程总体设计说明书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平乡老粮站至地岑村山源头公路改扩建工程总体设计说明书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平乡老粮站至地岑村山源头公路改扩建工程总体设计说明书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平乡老粮站至地岑村山源头公路改扩建工程总体设计说明书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平乡老粮站至地岑村山源头公路改扩建工程总体设计说明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平乡老粮站至地岑村山源头公路改扩建工程总体设计说明书(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秀山县中平乡老粮站至地岑村山源头公路改扩建工程 总体设计说明第一篇 总体设计说明 8 / 81、概述本次设计的-秀山县中平乡老粮站至地岑村山源头公路改扩建工程位于秀山县中平乡 , 道路起点位于中平乡老粮站接现状国道G319,自南向北展线终点位于地岑村山源头,全长4.126公里。路基宽6M,车行道路面宽6M。旧路已形成多年是沿线村民出行的重要交通要道,担负着沿线村民交通运输任务,原路为水泥混凝土路面,为改善通行条件全线拓宽至6米。本项目所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较好。本次设计充分利用旧路,进行改扩建。该公路作为农村公路的改建,能有效地改善旧路现状,能有效解决沿线村民出行困难的问题,同时能带动沿线的经济

2、建设,对促进地方经济及重庆城乡统筹的建设,完善公路路网结构,促进社会和谐,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影响,同时也符合中平乡农村公路建设的总体要求。本项目旨在改善中平乡农村公路现状,方便居民出行,促进片区经济发展。1.1、设计依据(1)与业主签订的设计合同书。(2)现场测量线形数据。(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_2111-2019);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JTG D20-2017;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JTG D30-2015;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 JTG D40-2011;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 JTJ034-2015;公路水泥

3、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G/T F30-2014;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15;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12;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 D61-2005;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 D81-2017);重庆公路路面典型结构研究;重庆市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2011)。(4)交通部颁布的有关“技术标准”、“规范”、“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概预算编制办法”、“预算定额”及有关规定。(5)业主有关建议及意见。1.2、技术标准 本项目为轻交通荷载等级下的农村公路路面拓宽改造工程,旨在方便群众出行,提高行政村通畅率。车辆

4、类型以小客车为主,少有大货车及大客车通行,车流量不大。根据业主要求:本次设计内容仅包括路基、路面、边沟、涵洞;道路平、纵面线形维持既有道路线形基本不变,仅对路基宽度不足6米处进行拓宽。本项目设计时原则上按照农村公路标准进行设计,设计速度15km/h;针对局部改造受限路段,本着农村公路设计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拟采用重庆市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渝交委法201124号相关规定中技术要求作为设计参数。 由于资金紧缺,根据业主要求,本次路基横断面设计参数为:路面改造宽度为6米。桥涵设计荷载采用公路-II级,其余指标应符合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等现行规范的要求采用的主要技术指

5、标见表1。表1 主要技术指标表项 目单 位采用指标公路等级四级(I类)行车速度15KM/H行车道宽度M6(2车道)一般最小平曲线半径M15极限最小平曲线半径M15设计荷载公路级设计洪水频率小桥涵及路基1/251.3、测设经过在与业主签定合同后,我公司按业主要求,结合前期项目资料,立即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该项目进行GPS旧路轮廓进行勘查,勘查内容如下:(1)既有道路平、纵面现状;(2)既有道路路基、路面现状病害以及位置;(3)既有道路沿线涵洞、排水构造物;(4)既有道路交通安全工程情况;(5)既有路线平交接顺情况,对沿线地质仅工作一般性地质调查。根据现场收集的相关数据及影像资料,于2021年11月

6、上旬完成施工图设计文件的编制。1.4路线工程概况拓宽改造共1条路,路线全长4.126公里。路线沿线控制点: 各道路与相交道路的控制点。沿线公路:既有县道及乡道。沿线村镇:中平乡 。沿线河流:无地表河流。1.5、现状交通量经现场调查分析,本项目道路等级较低,出入该道路的车辆主要为道路沿线个别居民的小轿车和少量摩托车,以及农忙季节时期外来运输农副产品车辆。交通量小,车辆载重轻,对道路影响小。根据现有相关统计资料和居民提供的数据,现有道路平均日交通量约358PCU。本次项目实施后,更加方便当地居民的交通出行,来往车辆会适当有所增加,5年后道路平均日交通量达到682PCU。经计算,本道路交通量为轻型交

7、通。2、路线起讫点、沿线主要村镇、旧路现状调查2.1、路线起讫点、全长、沿线主要村镇项目为农村公路路面拓宽改造,在维持原旧路平纵线形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在原路基范围内对道路平纵线形进行局部优化、拟合,设计指标采用农村公路标准。本项目起点位于中平乡老粮站接现状国道G319,自南向北展线终点位于地岑村山源头,全长4.126公里。路基宽6M,车行道路面宽6M。2.2、旧路现状调查既有道路原路为水泥混凝土路面,因硬化年限不久现状路面状况良好,公路等级为农村公路。为改善运输环境,大幅度提高行车舒适性和安全性,保证村民的出行畅通,应对本路进行改造。基于满足群众出行需要,以及从工程造价、工程难度等各方面考虑,

8、本次设计按原道路线形进行改造,不对原路线平纵线形进行大的调整,充分利用现有道路走廊带。2.2.1既有道路平纵面线形现状路线局部平纵面线行指标较差,局部路段纵坡较大,影响行车安全。2.2.2 既有道路路基、路面现状经现场调查,既有道路路基为水泥混凝土路面,因硬化年限不久路面状况良好,部分路段受地形限制,路基最窄处宽度约为4米,路基比较完整,基本没有出现公路中路基主要病害,比如路堤沉陷、路基边坡塌方、路基沿山坡滑动及不良地质水文造成的路基破坏等。2.2.3既有道路交通安全工程情况沿线有急弯,水田,房屋、陡坎,交通安全措施不完善,缺少波形护栏、标志标牌以及减速带等必要的安保设施。2.2.4既有路线平

9、面交叉接顺情况道路与既有道路平交,平面交叉类型为T形。平面交叉施工时需注意尾端引道在平面、纵面上与原有道路接顺。3、总体设计3.1设计原则本着节约及业主的要求,本次设计按以下原则进行设计:以既有公路现状为主,对有条件的路段,应符合重庆市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技术标准的规定;对于受地形、地质等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限制的路段(困难路段),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和经济方法论证后,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对路基宽度、纵坡及平纵面线形指标等合理选用;在设计上主要以安全前提,不过于追求大半径、缓纵坡、宽路基、厚路面,力求经济实用。设计原则:注重安全、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技术可行、标准合

10、理、节约土地、保护环境、保证质量、便于施工。设计方针:充分利用既有道路资源,安全利用原有桥涵,着重提高路面等级,完善防护排水设施。3.2本次道路改造路段工程设计执行如下原则:(1)尽量技术标准与地形相结合:考虑本项目既有道路的现状和本项目的投资,结合业主的要求,对原路的平纵面线形不做大的调整。本项目设计为2车道,采用路面宽度为6M。(2)对于直接加铺段,去除疏松的渣料和附黏在其表面的土块、杂物,平整后按路面设计铺筑。(3)既有道路加宽路段路基处理,应在开挖时用铁镐进行开凿,保留坚硬路基,开凿后使现有路基形成新鲜开凿表面并开挖成台阶状,以利于新既有道路基的搭接。(4)为提高既有道路平整度以及提高

11、既有路基压实度,对未改造路段进行重型碾压,以满足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中对路基压实度的要求。(5)对现场病害处理之后,要求路基顶面回弹模量不小于40MPA,局部不满足设计要求的,即路基回弹弯沉值大于230.5(0.01MM)的段落,挖松碾压,换填碎石、砂砾等方法处理。(6)为了提高既有路面平整度,对病害路基进行有效处理:清理原泥结碎石路面杂物(杂草、浮土、淤泥),清理淤积边沟,用片石石渣填坑槽(石渣最大粒径必须小于100MM),清理路基坍方,挖除路面及路面整平并碾压密实。软瘫、积淤等弯沉不达标地段用片碎石或砂砾石换填,厚度为0.2-0.5M视情采用,采用碎石或砂砾填补坑槽

12、车辙,具体工程数量见附后设计图表;(7)优化设计,减少工程数量和工程造价。4、沿线自然地理条件4.1地理位置测区位于四川盆地中部、重庆市南部,属重庆市秀山县中平乡管辖。4.2地形、地貌秀山县地质构造属新华夏系及华夏系,是扬子台地内的川湘凹陷南部边缘。主要构造线呈北北东至北东向展布,裙皱呈北北东至北东向,向斜倾角平缓,背斜倾角较大,局部受断裂影响,有倒转现象。断裂在县境内发育,尤以南部元古生界、下古生界地区和北部秀山背斜伏端为最。主要断裂走向与褶皱轴线基本一致,呈北北东向倾向北西。4.3气象、水文秀山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降水充沛,日照偏少。年平均气温为16,1月最冷,月平均气温5;

13、7月最热,月平均气温27.5。年平均降水量为1341.1毫米,5、7两月多,均接近200毫米;1月少,不足30毫米。年日照时数为1213.7小时,7月最多,为201.8小时,8月稍次,为199.4小时,7、8两月日照时数占全年日照总时数的三分之一;1月较少,为48.8小时,2月最少,仅44.7小时,1、2两月日照总时数仅占全年的8%。属全国日照低值区之一。4.4新构造与地震测区新构造运动表现为大面积抬升为主,属相对稳定区。路线位于弱震区,地震活动相对较弱,其特点是震级中等、频度低,分布零星。据国家地震局1990年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路线区地震基本烈度VI度,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

14、6-2001),测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反映谱特征周期0.35S。一般构造物可不设防。隧道、桥梁可按烈度度采取抗震措施。4.5不良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4.5.1地质构造测区岩层呈单斜状产出,勘察区无断层通过,地质构造简单。4.5.2地层岩性调查区所处一级构造单元为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和第三沉降带之结合部位,属四川沉降褶皱带。区内出露地层较为完整,地表为第四系全新统崩坡积层、坡残积层,河岸分布冲洪积堆积物和第三系冲洪积堆积物;下伏地层主要为中生代侏罗系地层,以陆相和海相沉积为特征。现将与本线路有关的地层岩性由新至老分述如下:(1)第四系(Q)人工填筑土(Q4ME):主要分布在沿线居民区、道路等地带,主要由砂泥岩碎块石、粘土以及少量建筑弃渣等组成,结构稍密,厚度一般小于2.0M。 崩坡积层(QC+DL):块、碎石土:灰黄色,主要由砂岩块碎石及粘土组成。地表分布块径较大的块石,含量约为1520,直径一般小于30CM,局部可达3M以上。主要分布在线路右侧约200M一带的斜坡上,钻探未揭露。 坡残积层(QEL+DL):粘土:褐色,紫红色,软塑半坚硬。无摇振反应,稍光滑,其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主要分布于斜坡及地形较为低洼的地段,多为耕作土,斜坡层厚多小于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