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点总结范例

上传人:1824****985 文档编号:278357030 上传时间:2022-04-1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5.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点总结范例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点总结范例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点总结范例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点总结范例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点总结范例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点总结范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点总结范例(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一五计划的实施(19531957) (1)前提: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 (2)目的: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3)任务:优先发展重工业;有步骤的进行三大改造; (4)主要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 (5)影响: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2、三大改造(19531956) (1)内容(对象):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2)方法:农业、手工业,都建立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通过赎买政策,实行公私合营;

2、 (3)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结果: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5)影响: A.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确立,; B.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探索与失误并存 1.成功的探索: A.1956年中共八大的召开; B.1960年对国民经济的调整:提出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1)中共八大的内容:其实质:是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意义: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但是八大的路线未能坚持)

3、 2、失误的探索: :(1)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2)“大跃进”运动: 1958年发动了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特点:高速度(超英赶美)、高指标 农业:“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工业:全国上下大炼钢铁 过失:忽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造成国民经济严重的比例失调 (3)人民公社化运动 特点:“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过失: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违背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原理; :大跃进运动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人民公社化运动使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

4、性遭到严重挫伤,农业生产落后; 二者是造成19591961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 :1.经济建设必须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 2.生产关系一定要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3.制定经济政策一定要依据国情,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成功的探索:“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召开; 1960年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失误的探索:1958年的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十年文革。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内容:(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2)政治路线:将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3)组

5、织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 (4)经济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2.意义:(1)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标志着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2)是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3)标志着中国进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是20世纪中国第三次历史性转变。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 2.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4.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内容: (1)原因:人民公社实行集体劳动,统一分配的体制,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严重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2)试点:19

6、78年首先在安徽、四川进行,后来逐渐推广到全国, (3)措施: A.在全国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 (4)作用:A.极大的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推动生产力发展; B.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C.促进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主要形式: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2)内容:土地所有制形式不变,农民在生产和分配上享有自主权。 (1)原因: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没有自主权,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的活力。 (3)措施:A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

7、亏 B所有制改革:变单一公有制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C分配体制改革: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D.产权制度:建立以股份制为主的现代企业制度; (4)作用: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1.提出: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2.过程: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2022年十五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21世纪初,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特

8、点: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4.意义:(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解放生产力的革命,深化了经济体制改革; (2)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有利于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潮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5.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十四大的召开 一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原因: 1.国际:对外开放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2.国内: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的落后,这是历史教训的总结; 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必然趋势; 二对外开放的过程: 1.我国对外

9、开放的第一步-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 “特”的含义: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市场经济) (1)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1988年,增设海南省;2022年增设新疆的喀什为经济特区。(2)作用: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的窗口,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 是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为全国发展外向型经济起到了探索和示范的作用。 (3)深圳是最早的经济特区,被称为“一夜崛起的城市”2、设立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设立天津、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为开放城市。 3、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5年,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珠江三角洲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4、设

10、立经济技术开发区:1988年起,国务院批准在沿海和内地开放城市中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带动 当地经济发展; 5、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 1990年国家决定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 (1)开发浦东的目的:进一步推动上海经济的发展;以浦东为龙头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的发展; (2)浦东崛起的原因:上海长期积累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才和产业优势; 国家有利的政策; (3)浦东崛起的作用: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全方位:既对发达国家开放,也对发展中国家开放,对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开放; 多层次: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等不同层次的对外开放,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宽领域:不仅涉及经济领域,而且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也对外开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